徐 源 裴雪昆 曲丽丽 贺莉莉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021年5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重点强调应“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同时提出要引导相关单位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中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评价功能,再次引发学界对人文社科期刊与评价体系关系问题的激烈讨论。
实际上,最初作为学者研究成果展示平台的学术期刊功能单一、定位明确,但随着新文科建设、融合出版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能否以一般出版行业特征衡量学术期刊的作用与意义,也因此思考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功能与定位。评价体系的出现加剧了这一现象,不尽人意的评价结果使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否定性评价甚嚣尘上,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从内容质量而言,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涵盖学科众多,呈现“拼盘式”状态,很多期刊以学科作为栏目设置标准,趋同化现象严重,且选题重复,内涵取向相似,质量价值相近[1]。二是从受众群体而言,无法建立起稳定、集中的作者群、读者群。与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发文缺乏深度、前沿优势,作者为使其研究成果获得更快速传播与更广泛影响,倾向于投稿给专业辐射能力更强的专业性期刊,导致综合刊的高质量自然来稿不稳定。很多单位将具体领域的专业刊作为一级期刊,而综合性期刊很难被列入。三是各评价机构所收录专业刊的比例远高于综合性期刊,比如C刊数据库所收综合性期刊比例最低[2]。虽然近年来所收综合刊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而言占比仍然较低。
但也有观点认为,评价体系对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评价结果并不客观,评判标准本身存在问题,因此导致评价结果异化[3]。目前各评价体系将专业刊和综合刊置于同一评价框架内,采用相同指标与权重,忽略了二者在期刊类型、管理思路、载文学科、引证习惯、传播规律、出版行为、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方法、结论通常难以量化,评价机构恰恰忽略了学科特点,将本来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量化标准不加区别地移植于更加追求思维逻辑性的人文社科领域。基于标准化的量化评价方式得出的评价结果无法真正反映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学术价值。因此,学界开始对“核心期刊”提出质疑:一是选刊是否准确;二是即使选刊准确,是否可以作为评价文章的硬性指标,甚至提出应取消评价体系,使学术生态回归“正轨”[4]。
无论是从期刊还是评价体系视角出发的讨论,似乎都指向期刊评价和期刊发展对立的结果。对此,本文有不同看法。目前,期刊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并非评价体系之过,毕竟其实质仅为一种评价工具[5]。评价体系功能的异化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20世纪90年代,学术繁荣发展,期刊数量激增,单纯定性评价方法亟需改进,而定量评价以客观化数据和标准化流程满足了处于科研改革中学术评价、人才评价的现实需求[6],加之文化、体制等差异,国际通用的同行评议等制度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评价体系基于影响因子等客观数据得出的“核心”结果成为学术成果考核、职称评审、学位获得的首要乃至唯一量化标准。
虽然无论是评价体系的制定者还是高校、科研机构的学术管理单位皆非出自本意,但客观上的确导致核心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对优质学术资源的垄断,而非核心期刊难以在这种学术生态下突出重围,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学术固化”。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回归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功能定位与评价体系本质,实际上期刊评价与期刊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学术成果的反响与效果;另一方面,期刊能够通过评价结果体现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进行定位调整与发展策略选择。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在总书记回信一周年之际,本文将关注点由二者的“实然”关系转移至“应然”关系,基于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独特的功能定位与复杂的学科构成,参考现有评价体系呈现结果的指引作用,探讨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以期助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清晰,知识体系相对独立,普遍认同将其分类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前者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等以人类精神世界与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后者包括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以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也决定了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载文学科分布的广泛性以及期刊分类的复杂性。根据办刊主体不同,一般可将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分为两类:一是由中国社科院及各省市社科院(联)主办的社科综合期刊,二是由高校主办的学报。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开资料,国家正式认定的学术期刊数量为6 430种,社科期刊2 4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约占50%①2014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公布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共5 737种。2017年4月正式公布了第二批认定的学术期刊名单,共693种。。而全国的社科院(联)学术期刊约有180种,其中,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近80种,省级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约90种,地市级社科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有7种[7]。相较而言,高校学报体量更加庞大,所涉学科属性更复杂,随着大学发展目标变化,定位调整需要更加迫切,与评价体系的矛盾更加突出;社科院学术期刊数量虽少,但在我国社科学术期刊领域及评价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及认可度。从广义而言,二者功能定位、发展历程、分布构成等均有较大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的讨论基础:一是聚焦于期刊载文本身,其学科分布、栏目设置、作者群体、读者受众等有交叉重合,二是在现有评价体系下均表现出一定发展阻滞态势,三是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发现二者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经验。
教育部办公厅1998年发布《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将高校学报定位于“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决定了高校学报应服务于本校,展示主办单位人员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反映本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水平。这种展示窗口的功能定位自始便与专业刊着眼于学科发展、学科前沿的办刊宗旨有所不同。虽然在建设初期,大部分高校学报开放程度不足,办刊相对封闭,主要刊发本校或本地区的研究成果,但并不影响其所涉学科的广泛性。根据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大学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这也决定了为高校服务的学报至少涵盖3个以上一级学科。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建设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学科壁垒不断被打破,交叉、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尤其在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颁布实施后,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业已发生改变:为不同科学的融通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从而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发展。
1977年5月党中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时,提出三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8]。各地方社科院(联)尽管有地域性差异,但总体而言可参照中国社科院的定位,只是在范围上有所限缩,侧重服务于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地方政府。这决定了社科院(联)主办学术期刊的根本任务即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国家或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因此,社科院(联)主办期刊的研究重点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侧重刊载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期刊选题与栏目设置大多以社科院(联)研究机构优势学科为支撑,涉及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史党建等。
然而,数量庞大、学科覆盖面广、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群体,近年来整体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9]:开放程度上,很多期刊仍以本校或本地学者为主要受众,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新时代学术共同体。办刊思路上,仍以传统学科划分作为选文标准,没有为新兴融合学科孵化提供强大助力。除了这些“先天不足”之外,期刊评价体系“核心”与否的评价结果更导致“后天乏力”,除少数几家头部期刊外,大多数期刊无法发挥促进学术发展、引领学术前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遴选的起因源于图情界选刊或建设引文数据库需要,并非以期刊评价为目的。评价体系属于典型的第三方评估,以工具性、市场性参与学术生态建构,其评价结果通常意义上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也仅是相对适用:其评价对象是学术成果,并且在相对集中的学术领域内具有评价价值。将学术评价功能迁移至期刊评价本身就值得商榷,而高校等机构对评价结果的过分依赖更异化了评价体系的工具属性。尤其是对于研究范式、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极具开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言,以标准、统一、定量评价方式得出的结果在更大意义上是起参考作用。过于依赖技术性评价,必然损伤学术研究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虽然一些评价机构已经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开始尝试在形式化的技术评价之外,增加对内容质量的实质性评价,但在实践中,受限于条件和成本,尚未形成常规机制。
基于现有评价方式与评价结果,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开始转变自身发展策略。在各项评价指标中,影响因子无疑最为重要,而引用情况则是影响因子的决定因素。根据各学科引证习惯不同,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引用分级:相较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引用情况较为乐观,可能缘于社科类论文紧跟社会热点问题,易在特定时段内快速引起广泛关注。比如以关键词“疫情”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发布的研究成果多达172 563篇,而这一数据在2010—2020年这十年间仅为36 579篇。关注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这一差异后,部分期刊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载文方向上作出调整,希望以此提升被引频次与传播效果。因此,以学科分布与评价结果作为现象表征,进一步深入分析新时代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策略选择。
通过对各类评价体系指标设置的分析,发现影响因子是最终评价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除学术质量、作者身份、选题热度等基础研究因素外,载文学科分布及期刊所处评价类目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学者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平均半衰期做过测算,半衰期最长的学科是考古学,为15.5年,比较短的是经济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新闻学与传播学,为2.8年,二者之间差异近5倍[10]。可见不同学科学术论文的传播效果、内容特色、被引偏好、学科规模差异巨大。不同载文选择影响了期刊评价结果,而评价结果又反过来指引期刊的载文选择。
1.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评价情况。《总览》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学科,是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评价研究项目,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成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参考工具书。通过分析2017年第八版和2020年第九版《总览》中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类目设置及核心期刊情况,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高校学报主要归类于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包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民族学、中国政治(除公安工作)类、公安工作类法律;第二编“经济”,包括综合性经济科学、农业经济等。在第九版《总览》中,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121种,其中高校学报72种,占比59.5%;民族学期刊15种,其中高校学报5种,占比33.3%;综合性经济科学期刊26种,其中高校学报6种,占比23%;农业经济期刊17种,其中高校学报9种,占比52.9%。相较于第八版数据差别较小,说明高校学报在此评价中表现较稳定。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大部分高校学报始终保持学科综合特点,被归类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其载文学科涵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文化学等。第二,第八版中分类于“农业经济”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第九版中调整至“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说明其载文学科分布发生变化,经济学比重有所下降,分析期刊近十年载文学科分布,发现农业经济论文占比最高,达到35.2%,社会学次之,占比14.6%②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知网中期刊发文统计所得。。第三,“民族学”分类中期刊变化幅度较大。第八版“民族学”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第九版中均移至“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如《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以前紧密围绕民族学展开栏目设置,2015年开始,载文学科分布有所拓展,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比例有所提升。选题方面也将视阈扩展至城乡治理、减贫研究、乡村振兴等领域。第四,部分学报虽属于综合性期刊,但相对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目期刊而言,其载文学科集中度更高。如“综合性经济科学”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贵州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科分布集中于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审计等,所涉一级学科一般不超过三个,绝大部分选题在一级学科下进行细分。第五,极少数高校学报专业性较强,选择专业刊发展路线,分类始终保持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外的某一学科内。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终分类在“公安工作类”,《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始终分类在“审计类”。
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评价情况。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CSSCI,2000年首次公布来源期刊目录。CSSCI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筛选出具有较强学术性和影响力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11]。相比于《总览》,CSSCI收录期刊数量较少,主要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分析CSSCI中期刊评价变化情况发现以下特点。
第一,大部分高校学报属于综合刊,分类为“高校学报”,学科分布较广泛。第二,少部分学报基于所属院校学科专业度与集中度较高,因此创立之初便选择了专业化发展路线,定位为专业刊。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以学科分类为原则,栏目设置较稳定,如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国际贸易、金融研究等,配合刊发专题栏目,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三农”研究等。近十年,期刊载文最多的学科为企业经济,占发文总量的15.8%,其次为金融学,占比14.7%,宏观经济、投资、证券、财政分别占比9.9%、9.9%、8.6%、7.1%③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知网中期刊发文统计所得。。第三,在《总览》中,农业高校学报分别被分类至“社科综合”和“农业经济”,而在CSSCI中,农业高校学报全部被分类于“高校学报”中。说明两种评价体系对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认定和载文学科分布比例的计算存在不同。
与高校学报相比,社科院(联)主办的学术期刊在服务对象、关注问题等定位上均有所不同,但在评价体系中却表现出相似的分类路径。第一,在《总览》中,绝大部分社科院(联)主办期刊被分类于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包括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第八版此分类共121种期刊,其中社科院(联)主办期刊42种,占比34.7%,而这一比例在第九版中继续保持。在这42种期刊中,中国社科院有2种期刊入选,省级社科院(联)主办期刊38种,地市级社科院(联)主办期刊2种。在CSSCI(2021—2022)中,大部分社科院(联)主办期刊被分类在“综合社科”中,此分类期刊共49种,其中社科院(联)期刊40种,包含中国社会科学院1种,省级社科院(联)38种,地市级社科院(联)1种。第二,无论是《总览》还是CSSCI,在其他分类中亦有少量社科院(联)主办的专业刊。比如经济学中,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南方经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探讨》、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等;管理学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等。值得关注的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纵横》在第九版《总览》中被归类于综合性经济科学,而在CSSCI(2021—2022)中则被归类为经济学。根据中国知网中其近十年文献学科分布,载文学科前五名依次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经济思想史。说明两种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有所不同。第三,与地方社科院(联)主办期刊主要被分类在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和社科综合之中不同,中国社科院的学术期刊种类繁多,由各所主办的期刊几乎涵盖其他所有类目,比如在CSSCI(2021-2022)中,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宗教学、语言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冷门绝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等。第四,少数期刊选择“学科综合+问题集中”的发展方式,并获得成功经验。比如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观察》,根据中国知网中其近十年文献的学科分布,前五名依次为农业经济、政党与群众组织、社会学、宏观经济管理、金融。其以问题视角作为发展策略,紧密围绕“三农”领域,载文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领域。
根据对《总览》和CSSCI评价结果的分析以及总结期刊实践经验,目前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发展主要包括三种策略。
2020年11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纲领式倡议与全面部署[6]。从学科建设来看,新文科建设宗旨是打破学科之间壁垒僵化,在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中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开拓新的知识空间。在此方面,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具有一定优势:一是所涉学科范围广泛,涵盖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二是经过长时间发展积累,不同学科之间形成了一定系统性,更易找到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交叉融合。
保持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依托机构新时代发展目标变化、期刊评价体系等外部新要素生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载文“广而不精”的问题,从而提高学术成果影响力及期刊关注度,使优秀学术思想在更大范围内有效传播,促进学术交流,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平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可否认,专业刊在传播效率、资源分配、选题专业性方面具有综合刊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一,学者习惯于首先关注选题相对集中、与自身研究领域相近的期刊,以便高效获取研究领域的学术观点与前沿研究方法。其二,在办刊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专业刊编辑能够在所负责领域内进行深耕,不断在同一学科范畴下细化选题策划,时间与人力资源相对充分。而综合刊编辑往往要同时负责多个学科,无法在某一选题策划内不断深入挖掘。其三,专业刊所依托的办刊机构往往专业性较强,其优势学科支持力量也是综合刊无法比拟的。但是学术期刊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有其客观必然性,我国已经存在大量专业学术期刊:国家、省市社科院(联)主办的专业期刊,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等;高校除学报外创办的专业期刊,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清华大学《国际政治科学》、吉林大学《当代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明》等。期刊发展已成规模,作者群、读者群等学术共同体相对稳定。由综合刊转变为专业刊,意味着要放弃多年维系的绝大部分学术资源,转而与已经发展成熟的专业期刊进行竞争,如果没有强大学科支撑及坚实的资源支持,恐怕转型之路十分困难。此外,随着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过度专业化只会造成期刊架构臃肿,不利于学科融合创新。
第一,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办刊模式要求围绕学术热点或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策划,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办刊模式由“学科综合”向“问题综合”转变[12]。以劳动力选题为例,在经济学专业刊中,较多探讨劳动力价值实现、流动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而在综合刊中,除以上选题外,还可包含社会结构变化对流动产生的影响、流动现象背后反映的历史、文化变迁等。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还能够及时捕捉和追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动向,特别是抓住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调整契机[13]。比如在乡村振兴研究中,往往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整合各学科资源,提出全方位对策建议,更易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综合性地解决乡村问题。
第二,以优势学科为侧重。鉴于资源的有限性,各学科建设不可能齐头并进。因此,应综合考量主办单位的学科依托、期刊自身的学术资源积累、编辑队伍专业方向等因素,缩小学科范围,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优势学科,逐渐形成学术合力,做专业突出的综合类期刊。期刊的学科与栏目建设分层次,形成合理布局结构,凸显特色化[14]。比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同时,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是一体两面,一方面可通过优势学科推动期刊发展;另一方面,期刊专题栏目建设的深化也为新兴、融合学科提供展示平台。
第三,形成协同办刊的集束效应。当前高校联合办学、以优势学科促进交叉学科建设等为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的联合办刊、协同办刊、建立学术共同体提供了新指引。与传统意义上围绕单一学科形成的作者、读者、编辑集群不同,谋求新发展的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形成基于共同信念、价值和规范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其不仅是知识共同体,也是一个知识人追求真理,尊重学术规范的价值共同体,同时还是知识同行交流思想、代际传承的情感共同体[13]。
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以其综合性以及在学术观点上海纳百川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增强国家软实力上发挥重要作用[15]。然而期刊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对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而言,学科差异形成的复杂性和不可比性对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评价体系、科研环境、学术氛围的改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发展不能寄托于外部因素,而应在现有条件下,从内部寻求有效发展策略。目前看来,在保持综合性不变的前提下,缩窄学科范围,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优势学科为侧重,形成协同办刊的集束效应,是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最优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