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视野下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和应对策略

2022-12-25 00:27:16王莉魏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35期
关键词:艾滋病毒艾滋病人群

王莉,魏晗

(新疆伊犁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

0 引言

艾滋病为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临床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多、潜伏周期长、死亡率高等特异性表现,临床尚无有效防治对策,多以对症治疗为主,有效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艾滋病传播途径多,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疾病潜伏周期较长,易导致大范围内艾滋病毒传播,危害患者机体健康[1]。据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近20世纪以来,艾滋病于全球范围内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每年约有数百万计的人们死于艾滋病毒,成为全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性观念开放,艾滋病于国内患病率逐年递增,以年轻人为高发人群,其中以高校学生为高发人群,因疾病潜在危害性较大,受社会歧视的影响,艾滋病患者就诊意愿较低,是导致艾滋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3]。随着近年我国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为有效应对艾滋病毒,特针对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进行分析,明确疾病流行现状、临床高发人群及防控对策落实有效性,确定艾滋病防控战略方向,充分调动医疗资源,加强针对性防治对策,有效降低疾病传播,以公共卫生视野下艾滋病防控现状分析。

1 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疫情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联合统计显示,艾滋病于临床检出以来,艾滋病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以低收入国家为高发人群,每年因艾滋病患者致死率数以百计,成为危害人们机体健康常见传染性疾病之一,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性观念开放,艾滋病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基于社会疾病健康宣教环节的缺失,人们防控艾滋疾病意识相对薄弱,对疾病报以歧视态度。临床已知艾滋病毒感染途径较多,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多重途径,同时经由吸毒传播率显著升高,据临床不完全统计可知,受人们教育水平、健康认知及社会歧视等多重因素影响,艾滋病毒患者在出现早期症状时,艾滋病检验及治疗依从性相对较低,是导致艾滋病早期防治开展困难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计生命时长[5]。

我国艾滋病防控现状不容乐观,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6],我国艾滋病潜在人群较大,以高校学生为高发人群,部分患者对自己感染情况尚不知情;据临床艾滋病毒累计报告数据显示[7],当前阶段我国艾滋病高发人群以20-39岁中青年人群为主,其中男性患有艾滋病比例略高,主要来源于同性性传播及异性性传播,20-49岁艾滋病患者死亡率较高,约占72%以上,患病率及死亡率呈现明显年龄特异性。随着近年相关数据不断更新,女性艾滋病患者患病率增加,经相关数据研究可知,性传播作为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约占85%以上,其中以同性传播较为常见,约占32%,因艾滋病疾病特殊传播途径,社会针对艾滋病疾病存在歧视情况,导致患者羞于就诊,存在疾病再次传播风险[8]。随着多媒体快速发展,卖淫、嫖娼、针具吸毒等情况增多,一定程度增加了艾滋病感染风险性,当前阶段临床针对艾滋病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效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把控传染源,以降低疾病再次传播;但基于有限的医疗资源,临床针对已知感染艾滋病患者追踪随访难度较大,因长时间治疗经济负担较大,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是导致患者治疗脱落的主要因素。同时,受社会因素影响,艾滋病患者于日常生活中存在明显歧视情况,部分高危行为患者拒绝接受艾滋病检查、或否定自己感染状况,增加疾病传播风险性。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增快,艾滋病疾病筛查难度较高,是导致我国艾滋病疾病传播率升高、防控重点及难点问题[9]。艾滋病防控作为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有效明确当前阶段艾滋病流行趋势,以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有效控制传播风险,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2 明确艾滋病防控战略方向

完善艾滋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艾滋病作为慢性传染性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极大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躯体职能、生理角色、社会功能、情感状态、活力及总健康值,增加家庭经济负担,阻碍社会进展;因艾滋病临床治疗周期较长,于长时间抗病毒治疗时,卫生资源消耗较大,严重阻碍医疗事业发展,影响社会安定,为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加强艾滋病防控具有临床意义。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新战略》可知,为有效应对艾滋病大范围内传播,加强艾滋病毒预防、诊断、治疗和关爱结果,是艾滋病防控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确保艾滋病患者感受医疗关怀,需积极加强艾滋病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明确艾滋病疾病基础知识及临床传播途径等,以科学、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有效消除社会歧视,为艾滋病患者就诊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关爱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卫生资源,建立可持续性、强大的卫生系统,针对不同地区艾滋病发生情况进行调研评估,明确艾滋病高发区域、影响因素等,解决不公平情况,加强艾滋病人权相关建设,并积极推动艾滋病疾病防控落实,增加至社保体系内,以完善卫生系统框架的建立。近五年内艾滋病防控主要策略为降低年轻人致病率50%,消除艾滋病新生儿娩出,降低艾滋病死亡率35%;艾滋病防控的开展不局限于个人,需加强对社会各部门的协作,开展降低成本及高效率的防控手段,开展持续性资源投入及政治关注,是确保艾滋病防控开展的决定性条件[10]。

3 现阶段艾滋病防控主要措施

我国针对艾滋病预防对策,主要是加强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强疾病健康宣教,于各区域内加强疾病监测,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重点筛查,包括青少年、农民工、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大学生等,通过加强疾病健康宣教、明确艾滋病传播途径及疾病防护等相关手段,及时检出早期潜在人群,早期开展抗病毒对策;针对高危人群定期开展医学追踪,有效避免大范围内传播。我国主要防治措施主要集中于艾滋病初级防护,主要针对艾滋病阴性患者开展,有效降低艾滋病毒感染风险性;同时加强对高风险人群认知、行为干预,有效阻断传染源,以避免高危险行为,临床落实开展难度较大。基于有限的人力资源,临床艾滋病防护高素质人才需求相对或绝对不足,因艾滋病防控专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确保其具备职业道德,加强艾滋病患者隐私的防护;艾滋病防控工作人员出现职业暴露风险性较高,工作人员多缺乏专业的艾滋病疾病相关知识,是导致当前我国艾滋病预防工作落实度不佳的主要因素。同时于临床研究调查发现,受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影响,艾滋病防控落实度存在较大差异,因经济较为落后,医疗事业发展落后,地区艾滋病防控及宣教工作落实度不高,且社会存在明显艾滋病歧视现状。国外针对艾滋病防控主要针对感染状况不明、血清反应阴性的人群,以阻断传播为主要目的;自21世纪以来,国外针对艾滋病病毒侧重于艾滋病阳性患者,认为阳性患者存在广泛传播风险性。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及美国疾病防控中心联合出台,针对艾滋病防控完整途径,需加强针对艾滋病阴性人群医学追踪,加强二级防护,主要针对艾滋病阳性患者开展干预,以确保艾滋病阳性患者机体处于健康状况,避免再次感染情况,同时有效避免疾病进展,降低疾病病发率,确保患者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以保障患者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有效避免艾滋病大范围内传播[11]。二级预防手段主要是明确艾滋病传播途径的同时,加强艾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调动艾滋病阳性患者主观能动性,规范患者高危险行为,以避免疾病再次传播,延缓疾病进展,有效降低疾病死亡率,保障患者身心健康,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可最大程度降低社会不定风险因素。

4 完善艾滋病防控对策

督促并完善艾滋病初级预防对策,积极调动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五扩大、六加强”政策,扩大社会疾病健康宣教,加强艾滋病早期检查,预防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加强艾滋病综合干预,确保艾滋病阳性患者遵医嘱开展抗病毒治疗;完善医疗体系,给予患者医疗关怀,充分体现人文性,保障艾滋病患者就诊权益。同时,加强社会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行,以减少社会歧视等情况,相关部门需加强经济资源供给,加强疾病大范围内性筛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部门,形成完整的传染病防治健康体系,针对检出高危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性工作者、毒品注射者,需重点开展干预,实施医疗随访,有效避免其边缘化,加强健康宣教,积极引导其个人行为,有效避免高风险行为,通过初级预防对策,有效避免艾滋病阴性患者转移,加强自我认知及健康教育,有效防控艾滋疾病,降低疾病发病率[12]。

加强艾滋病阳性患者二级预防对策,针对已知艾滋病阳性患者,加强疾病健康宣教,明确其危险传播行为,并以减少不安全行为为目的,开展多元化健康教育,重视患者心理健康对其疾病传播、社会安定的影响;于护患沟通期间,借助专业知识,针对艾滋病疾病相关内容、传播途径及临床防治对策等相关情况,对患者进行讲解,确保患者以客观、正视的态度面对疾病,有效纠正患者不良认知[13],以降低因患者主观因素导致的不安全性行为,有效控制疾病传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确保二级预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积极调动患者自我效能,艾滋病阳性患者治疗周期较长,抗病毒治疗期间极易导致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互为恶性循环,直接影响疾病防控的效果[14]。通过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提高患者预期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以遵医嘱开展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疾病病发率及死亡率;并积极落实艾滋病阳性患者医学观察,保障患者个人隐私,有效降低社会歧视,帮助患者早期回归生活,确保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定期于医疗机构进行复查,了解疾病防控情况,有效降低传播风险,可有效提高艾滋病阳性患者生活质量,保障艾滋病患者就诊权益[15]。

紧跟国际战略方向,实施完善防控管理手段,结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及卫生组织推行的艾滋病防控内容,以低廉的简化诊断工具,检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管理,可有效降低疾病防控导致的资源消耗;在医疗条件的允许下,加强社会艾滋病疾病筛查,以积极治疗的手段,预防新增病例,可有效避免疾病传播,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16]。并积极开展药品研发,早期研发艾滋病防治药物,针对艾滋病高风险人群开展预防接种,有效降低疾病发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卫生机构需遵循医学原理,积极推动切合我国国情的艾滋病诊疗指南,确保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有规章可遵循,明确艾滋病疾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分期、实验室检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诊疗方案等相关内容的确立,规范艾滋病治疗流程[17]。

5 小结及展望

艾滋病作为临床潜伏周期长、慢性进展性、死亡率高、常见传染性疾病,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多以早期防治为主,有效地避免疾病进展,降低疾病大范围内传播,受患者人际关系及社会环境影响,艾滋病早期防控开展难度较大,由于疾病预防开展期间,重视患者生存质量,保障患者就诊权益[18];于社会方面,加强社会健康教育,有效去除污名化,避免疾病歧视,以积极推动卫生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患者抗病毒治疗,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强化疾病防控目的,推动医疗事业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艾滋病毒艾滋病人群
在逃犯
《 世界艾滋病日》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我国女性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生育权选择探析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12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我走进人群
百花洲(2018年1期)2018-02-07 16:34:52
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的10 个事实
财富焦虑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的十个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