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雷,李婷婷,谢瑾峰,戴金洋
(大连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大学的专业课涵盖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以专业教学特别是以教学实践环节作为重要教育渠道,最大程度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程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高等学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坚持夯实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尝试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作用。课程思政作为实现“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育人责任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新路径。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普通微生物学与相关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与食品有关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分类以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高校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1]。传统专业课程主要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渠道,但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任课教师会发现对于一般层面的知识点再现和互动,学生的融入度不高,甚至多数同学出现学习一门课程就是为了考试及格的目标,这与教学初衷不符,迫切需要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调整。
基于上述情形,笔者在推进所讲授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了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在知识讲授形式上改变单向输出,增加师生探讨和互动专题,针对当下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热门话题和案例进行剖析,增加课堂趣味性,解决学生“不爱学”的问题;二是强化应用、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专业课的讲授同实验课的验证同步推进,并利用校内校外食品创新比赛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增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解决学生“学不会”的问题;三是回归教育本质,强化课程的德育功能,将价值取向的引领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突出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属性,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解决学生学后“用不上”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目前学者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以教学内容上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和实践为主,距《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整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价值取向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引导;而综合素养目标的实现,则需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训练项目[2]。须有一个完整的教改设计体系将其无缝切入,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实际效果。
开设“食品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基本上都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具备人文科学、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素质等修养”等明确要求,这样课程目标的设计就需要与之吻合并延伸为要素支撑,所以笔者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设置了德育目标。即通过中外食品微生物学的历史回顾和发展前沿比对,突出中国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对常见食品的微生物检测方案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在应用探索过程中学会使用批判思维;通过搭建助研团队指导创意风味食品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通过对食品科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展要求的释义[3],引导学生树立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的真实还原,培养学生底线思维、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食品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注重食品科学与微生物学的结合,表现为知识点零散,不易识记。传统教学过程中“口口相传”的教学方法使得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类问题的教学改革方向,建议融入“实践模式”。一方面,将理论学习同实验操作结合起来,在“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两个章节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开设食品加工实验,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分别制作“霉豆腐”“辣白菜”等食品,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运用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将理论学习同学科竞赛结合起来,围绕“微生物与食品制造”章节鼓励学生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发具有营养、品质、样式或口感风味等某一优势的产品,并辅以包装设计环节,以满足既能吸引消费者,又能给消费者带来健康益处的要求。在上述两个环节中学生的课程获得感最佳,获得“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佳途径”的结论,同时也在团队合作中锻炼了“与人友善、科学严谨”的优良品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专业教学的改革一直都在尝试将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互,这主要是基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样化的思考,专业教师知识体系的专精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繁杂恰好可以在互动中凝练升华。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食品微生物学”的课改应特别强调教学模式的设计,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首先,融入使命模式,学生和教师可以一起通过浸润式学习和讨论,围绕应对全球性的食品问题和挑战,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梳理出由所学专业带来的责任和使命,明确其必将成为国家发展的服务者和引领者的艰巨使命;其次,融入职业模式,围绕未来技术需求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与学生共同规划出一段目标清晰、包含毕业之后十年左右的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以粘合“校内学习”和“毕业就业”之间的断层;再次,融入调研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人民生活所需,调查食品产业发展瓶颈,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有效拓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变化、技术革新、未知领域、外界干扰及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加。
学业评价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的指挥棒,建立什么样的学业评价体系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学生差异性科学设计“食品微生物学”德育目标考核要求,是推进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一项尝试。新的学业评价变“一考定终身”为模块式评价体系,同时还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的有机结合上做了相应探索。学生学业评价分为成绩认定、专业素养评定和思想鉴定三个部分,分别占比4:3:3。成绩认定基于日常随堂提问、小测试、期中以及期末测试分数累计;专业素养评定以参与食品创新比赛产品评价和产业调查报告质量为参考;思想鉴定则通过学生在学习、实验和交流过程中所呈现的态度和情感表征为依据,由师生代表组成评价小组讨论评定。与此同时,还将个人诚信、考试违纪和学术不端纳入一票否决条件,用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基于上述改革,学业评价的分数不仅能体现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一贯表现做出相应的判断。
在同步推进课程思政与“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因教学环节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及学业评价的多元而发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上的转变,学生配合教改,专业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行开发的红茶菌发酵果蔬饮料和水果槐花复合酵素等功能性食品在省级食品创新比赛中获奖,通过比较讨论同学们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高度认同,全部授课对象对食品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信心增强,课程思政的教改目标得以实现。此外,课程思政感染力的良好呈现还须格外关注以下难点和关键点。
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和应激呈现,实际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团队反复研究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时机把握,例如:在“学科发展史”章节中结合传统节日中的饮食习惯,带入中国传统食品的微生物学应用和加工工艺传承,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在“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章节带入个人拒腐防变的及时阻断机制,引发学生对普遍适用道理的思考,增强了学生对国家遏制腐败举措的认同;在“病毒与食品安全”章节带入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机理和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的先进经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配合各级疫情防控相关管理要求的重要性,又通过抗疫精神的分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这些时机和情景的设计最终都必须落到“学生主体”的关键点上,“学生关注什么,学生能接受什么?”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突出问题,当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得到充分挖掘后,推进的难点在于时机的把握,即如何基于对学生学习规律的分析,将思政元素恰当地植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情况出现。
专业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将自身内在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育人要素”,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但现实中是不是所有的专业课都达到了这样的育人效果,显然还没有实现。同样是“食品微生物学”的讲授,同一个设计、同一个思政元素点的呈现,教师不同,效果也不一样。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因教师而异,越是师德师风扎实的教师越善于开展课程思政,越是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师,越努力去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好的课程思政应该是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实践,必须包含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而不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接受度。与此同时,专业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安排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与认知同步提升的外部环境[5]。
经过实际验证,“食品微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和有效实施,对学生知识点的获取、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关于进一步推进专业课思政建设,可以再作如下尝试。
现阶段,对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某一门专业课程为切入点。以“食品微生物学”为例,单一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容易限制课程思政的应用范围,而过多地在某一门专业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又容易分散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心,故可将“食品营养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群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一类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思政教育的规划设计,实现思政教育在食品类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课程思政渗透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既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核准和教案评价角度去设计规划,也可以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去落实,还要在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去贯穿,现已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实现上述内容的全渗透,仍需不断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