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新闻“意识”的逻辑转换与内涵发展研究

2022-12-24 22:03曾伯秋
关键词:舆论意识群众

曾伯秋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湘潭市广播电视台,湖南 湘潭 411104)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意识”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内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工作方法、工作原则和价值导向等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证的独特标识,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进程中所处地位及其发挥作用与贡献的事实彰显。新闻“意识”的转化,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壮大和兴盛繁荣的思想和观念基础。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新闻舆论工作看作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1]112重视新闻“意识”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逻辑转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引领意识”为主到习近平同志结合新时代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高屋建瓴地提出“全媒体传播格局”思想,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依据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实践场域,与时俱进地调整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身份”以应对时代提出的难题。当下,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316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明晰新闻“意识”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逻辑转换与内涵发展,合理转换新闻“意识”,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以“引领意识”为主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引领意识”,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实状况息息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要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高举新闻舆论这一思想武器,尽可能地广泛指引、领导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来。基于历史事实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奋勇走在时代前沿,在新闻舆论工作领域扮演人民群众“引领者”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意识”,萌芽于李大钊、成熟于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意识”,萌芽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复杂而又广阔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秉持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引领意识”,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汇于新闻宣传实践中。自李大钊与《新青年》结缘并担任主编,尝试将《新青年》打造成为一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后,《新青年》的新闻舆论宣传工作便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以“引领意识”开展的新闻舆论工作便别开生面。1923年8月30日,李大钊在他论述新闻舆论工作的名文《报与史》中,首次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引领意识”,就是要以趣味的笔法吸引读者、以冷静的文风教育读者、以透彻的观察启蒙读者。[3]235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或者叫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他早期的系列文章,主要还是停留于“启蒙主义”的话语叙述视角。此时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意识”,还未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密切地结合。

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意识”,成熟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壮大革命力量、引领和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进程中,不断强调领导斗争、引领群众,并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引领意识”进行理论概括的系统化、精简化,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新闻舆论工作”群众路线。1931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的文章《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要树立“引领意识”。毛泽东指出,红色苏区要办好《时事简报》,就必须要学会运用新闻报刊推动群众的革命斗争。而要发挥《时事简报》更伟大的作用,离不开学会运用新闻舆论“引导群众起来斗争”。1934年1月26日,毛泽东又在为《红色中华》报撰写的文章《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中,第一次公开地向全党提出中华苏维埃文化建设、新闻舆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全面的义务教育,培养相当数量的能领导斗争的革命干部。[1]35由此,“引领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

首先,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引导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舆论工作“引领意识”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特别重视以通俗简明风格的新闻语言教育人民、引领人民,他认为新闻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就是要以朴素的语言描绘革命斗争的壮阔时事,以使得人民群众得到感召。他在1925年12月5日发表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出版《政治周报》就是为了服务于革命斗争的现实状况,而当时全国各地的群众都被反动派的新闻舆论所迷惑,因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向反动派反攻。毛泽东指出:“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1]5只有贴近事实真相的新闻舆论工作,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喜爱。此外,还要加大“军民联合的宣传”之力度。[1]9毛泽东认为,做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的军民联合新闻舆论宣传,才能促使军队保卫人民、人民爱戴军队。“军民联合的宣传”,必须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将通俗简明的语言融汇于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之中,不能停留于“传单、布告、宣言等”宣传形式,不沿袭生硬僵化的形式性语言;而要多采用壁报、画报、革命歌谣、化妆宣传的多样化形式,并将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与之相融合。[1]171941年8月26日,毛泽东在读完高克林撰写的新闻作品《鲁忠才长征记》后,写下批语:“这是一个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报告”。他所强调的使用“简洁”新闻语言,反映客观革命斗争现实,意在劝诫新闻工作者切忌下笔千万言却“离题万里”、切忌“夸夸其谈”、切忌“主观主义”、切忌“形式主义”。[1]58而是要汲取古今中外的一切妙语隽言,涵养通俗凝练的新闻写作风格,报导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只有用丰富多样的新闻舆论形式吸引人民、用通俗简明的新闻舆论语言引导人民,面向人民群众的革命宣传工作才能进一步展开,新闻舆论工作才能真正引领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革命运动、真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服务。

其次,用求真务实的调查贴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舆论工作“引领意识”成熟的又一重要标志。早在1929年12月写作的《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中,毛泽东就提出新闻工作者要重视求真务实的调查,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他认为当时红军新闻舆论宣传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努力调查、搜集“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并且“调查敌方官兵的姓名及所属部队番号”,以便向他们递送革命宣传书刊。[1]35-36在1931年1月26日发表的《<兴国调查>前言》中,毛泽东又指出要重视“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这主要是指通过召开调查会的方式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且应在调查研究后总结经验教训。[1]25只有充分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最大程度做好新闻舆论的宣传工作。

新闻舆论工作的调查研究与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引领”意识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统一性。只有做好了充分而又详实的新闻舆论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真正从思想上引领群众;要想更深刻地从思想上引领人民参与革命,就必须以充分详实的新闻舆论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因而毛泽东在《研究沦陷区》一文中反复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46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他又强调“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1]59而要“调查出真情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要让群众“讲真话”。[1]65不“下乡”深入基层进行彻底调查,新闻舆论的宣传工作就不能充分地展开,创作出来的新闻作品就难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用求真务实的调查贴近人民,其直接目的就是要基于此创作通俗简明的作品引导人民。调查研究是丰富新闻创作语言的直接来源,丰富的新闻创作语言则是充分展开调查研究的形象化表现。无论是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还是通俗简明的新闻作品,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宣传先进思想、引领人民群众。[4]534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化,在新闻舆论工作的艰难探索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新闻作品、发展了深刻隽永的新闻理论,真正做到了利用新闻舆论作为武器号召组织群众、充实武装政权、消灭反动势力,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以“团结意识”为主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奋勇走在时代前沿,勇做人民群众的“引领者”;那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先进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便是人民群众的“团结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先进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以极富时代精神的“团结意识”,号召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的革命活动与建设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新闻工作要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中提出:“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1]163他同时指出,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使之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建设,需要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具有强大的号召令,能够激发普通百姓的团结意识,使得全国上下在新闻舆论的号召下展开团结协作的生产活动。1950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中心问题,就是要“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心任务”,只有办好报刊使之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真正紧密团结人民群众集中力量攻坚的中心任务。他进一步强调,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有威信”,群众、干部“看到报纸讲什么就要照着去做”,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团结干部及群众参与生产建设。[5]146-147不久后,邓小平又在《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中指出:“党与非党干部的合作问题,就是百分之二十与百分之八十的合作问题”。[6]156因而,当时的新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结合中心任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服务于现实,帮助做好党员干部与非党员干部、干部与群众的合作问题。只有“把百分之八十的人团结好”,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5]156

1950年10月21日,任弼时在《纪念<中国青年>创刊二十七周年》一文中指出,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办好诸如《中国青年》这样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刊物,不断在结合实际、联系群众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团结教育中国青年”,这就要求进一步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动员作用和组织作用”。[7]494任弼时主要从新闻舆论工作的“团结意识”能教育青年、动员青年、组织青年的作用角度出发进行相应论述,认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青年》杂志主要从“引领者”的意识出发,不断引导、鼓舞、组织青年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7]494而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的青年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团结起来广泛地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并且将此“作为自己的任务”。[7]494

中国先进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努力担负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者”之角色,在艰苦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不断号召人民、鼓舞人民、组织人民参与新中国的生产建设任务,实现了“全体和局部、中央和地方、集中统一和因地制宜”的统一。毛泽东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报纸是要有领导的”,[1]189而中国共产党正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这正表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团结意识”,是在“引领”下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团结”。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以“服务意识”为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所一贯秉持的“引领意识”与“团结意识”,注重发挥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引领者”与“团结者”的角色作用,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技术、教育、文艺、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伟大论断。在此基础上,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意识”逐渐向“服务者”转换。

立足于新闻工作者的“引领者”与“团结者”的新闻“意识”,改革开放后的新闻舆论工作应当在“引领”下坚持“团结”,在“服务”中迎接发展。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发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提出要“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对科学技术、教育、文艺、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全方位的领导,突出“引领意识”与“团结意识”。[5]47不久后,他又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一文中强调“领导就是服务”,由此将“服务意识”与“引领意识”“团结意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实际上,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这篇光辉文献中就已提出文艺、新闻事业应当既“为人民服务”,同时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观点,但当时他的相关论述主要是针对于某些消极现象而展开的。1986年4月4日,邓小平又在《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平政策》一文中进行了更为广泛而又深刻地阐释。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5]157

第一,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1985年,胡乔木在《谈新闻工作的改革》中指出:“我们的新闻事业既是党的新闻事业,也是人民的新闻事业。”[8]205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无论怎样改革,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统一。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式应当更加丰富,这样才能更加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胡乔木还进一步补充道,新闻舆论工作还应大量宣传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全方面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改革事迹,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优秀典型人物的宣传,还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中涌现的优秀典型事例的宣传。但应注意不要使新闻舆论工作沾染过多地商业化气息。[8]195-1961989年,李瑞环在新闻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新闻报道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指出“报纸要做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而新闻舆论工作“为人民服务”同“为党和政府服务”是相统一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人民性与党性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舆论工作,就是要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大力讴歌人民的英雄业绩”,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为“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服务。[9]

第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而服务。随着改革开放更为深入地发展,江泽民继承发展了邓小平的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思想,积极倡导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1990年5月3日,江泽民在《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中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还“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改革开放不但要生产“物质产品”,更要不断生产出优秀的“精神产品”。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不但是“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开拓者”,而且更是“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因此,新闻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正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生产出优秀的“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同样是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而服务的。[10]125江泽民指出,优秀的反映改革开放事迹、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而服务的新闻作品是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新闻舆论工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与为人民群众服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新闻舆论工作要想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就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须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而,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就必须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而服务。新闻报道要深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前沿收集素材、汲取养料,这样的新闻作品才能做到既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服务,又为人民群众服务,并在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性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10]566

在江泽民关于新闻工作论述的基础上,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创新,在理论上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人民群众”与“服务社会主义”的统一。2006年10月11日,胡锦涛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一文中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需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要强化新闻工作者的“引领意识”与“团结意识”,还应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媒体接受习惯与审美心理,将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思想与群众所需要的文化紧密结合。新闻舆论工作只有定位明确、树立全局意识,才能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1]5292008年1月12日,胡锦涛又在《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中进一步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真切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新闻作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11]59-60一言以蔽之,新闻舆论工作的“服务意识”,就是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人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11]59-60为使新闻舆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还特别强调了创新的作用,他从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包含新闻舆论工作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的发展。[11]69

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引领意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团结意识”,到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服务意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转换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闻“意识”。虽然不同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导性新闻“意识”有所不同,但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新闻“意识”主导性地位凸出,并不代表其他两种新闻“意识”的消亡,三种新闻“意识”始终贯穿了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的始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新闻舆论工作的强大生命力。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工作:以“全媒体意识”为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发展,将新闻舆论工作提升至“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战略高度,并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一,树立“全媒体意识”,必须“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全媒体传播格局”,主要由“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重要内容有机构成。因而要树立“全媒体意识”“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就必须树立“四全”媒体意识。

“全程媒体”,主要指公共性社会事件一旦发生,就有可能全程处于新闻舆论的传播链条中,任何公共性社会事件都可能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舆论焦点。因而“宣传思想工作要把握大势”,必须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2]316-318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12]156“全党动手”,就是指各级的党委组织都要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责任与领导责任,对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与战略指导、统一部署。“全程媒体”的特性决定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复杂性,因而必须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与人民性原则的统一,审慎防范“全程媒体”所可能带来的新挑战。

“全息媒体”,主要指新闻舆论工作的表达方式更为多元,囊括图文、音频、视频、虚拟仿真技术等丰富手段,因而能为读者呈现更为多元立体的新闻作品。习近平强调必须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舆论立场与价值导向,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316-320因而打造“全息媒体”,“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时效性”“适度性”,进一步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可读性与感召力。[12]155

“全员媒体”,主要指新闻舆论工作的创作与传播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广大的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新闻舆论的创作活动与传播活动之中。早在2016年,习近平就关注到了广大网民参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他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广大网民自称“草根”,那么网络新媒体平台就是“草野”,应欢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新闻舆论工作中来。但也应注意,网民大多数是普通人民群众,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各自的社会经历与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因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广大的网民对所有的社会舆论事件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因而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全员媒体”,应当多一些“包容和耐心”,这就要求“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这样才能使“互联网”所创造的“全员媒体”平台,真正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13]336

“全效媒体”,主要指新闻舆论在传播过程中,能有效利用大数据了解、掌握读者群体的阅读偏好、审美意趣即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能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新闻作品,使得新闻传播更为精准、高效。习近平在《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指出,新的发展形势要求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全效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读者群体的“分众化”与“差异化”趋势亦有所凸显。因而须积极整合新闻舆论工作资源,加快推动新时代的新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构建“全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格局。“全效媒体”发展的关键,就是要顺应新闻读者群体的“分众化”与“差异化”趋势,精准化、高效化推出内容丰富、指向鲜明、趋向积极的新闻作品,不断完善发展新闻作品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切不可让新闻作品变成读者不爱读、不爱看的“明日黄花”。[13]333

第二,树立“全媒体意识”,还必须“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推动新时代新闻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就是要熟练运用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促使全媒体传播格局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诸要素“融为一体、合而为一”。[2]319-320

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就是要以“正能量”“主旋律”引领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必须以正确的、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舆论整合全社会的公共思想文化。这就要求不断发展壮大正确的、积极的、正面的新闻舆论,不断打击消除错误的、消极的、歪曲的新闻舆论。不断创新新闻舆论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方式、表现手段,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2]318-320

制定社会治理大数据标准,就是要以法律法规的准绳约束新闻舆论全媒体格局的发展。全面提升新时代新闻舆论全媒体的监管水平与管理水平,促使新闻舆论工作的全媒体展开依法依规进行。对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设置两套管理标准,坚持一个准绳、一个标尺管控新闻舆论媒体。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大数据技术风险,则须注意防范,要“规范数据资源利用”。[2]318-320掌控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于新兴媒体融合的制度性支持。习近平指出,各级宣传管理部门也应不断改革创新新兴媒体的管理机制,贯彻落实相应的新兴媒体配套政策,引导新兴媒体向正确方向发展。[2]318-320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舆论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从制造舆论到引导舆论的演进。[14]其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核心是理念创新。

总之,百年党史中新闻“意识”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发展完善,增添了许多新的时代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应树立“全媒体意识”,打造“全媒体格局”,坚持将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相统一,坚持将“全媒体意识”与“引领意识”“团结意识”与“服务意识”相统一,顺应时代潮流转换新闻“意识”,为人民群众贡献更多优秀的作品。

猜你喜欢
舆论意识群众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