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雄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厦门宏业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的提出,使得社会各界愈发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规划优化当前的生态环境,而作为环境检测的首要前提,现场采样及其质量控制应引起采样人员的重视。面对现在已经存在的采样误差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问题原因及影响现场采样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减少现场采样质量对后续环境检测工作开展产生的影响与错误引导。
采样点的选择是保证环境检测结果有效性的关键。在正式开展环境检测工作之前,采样人员需要首先对检测点进行环境分析,根据检测点的具体情况,对采样方法进行调整。为保证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需要选择多个采样点进行数据采集。以土壤检测为例,可基于土壤不同的分布情况选择多个采样点,再结合环境分析的结果,便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众所周知,不同的环境检测机构,其所承担的检测责任往往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检测机构,不同检测团队的职责分工也存在差别。环境检测本身属于对专业知识和经验技术积累要求较高的行业,同时加上监管越来越严格,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环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人员等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组织架构尚未健全,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积极作用难以发挥出来[1]。
现场采样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样品储存起来,并运输到实验室或固定储存位置。在此过程中,受器皿等的影响,样品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采集数据出现误差或产生无效数据。以环境水体采样为例,采样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样品装入器皿中进行运输,但在运输过程中,器皿与水体的检测因子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器皿本身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样品泄露,不论何种情况的发生,都会对最终的检测数据产生直接影响。除此以外,土壤样品的运输也很容易受储存器皿的影响,如土壤挥发性有机物未使用VOA样品瓶储存,导致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散逸,最终无法得到准确的数据。
环境检测采样工作开始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对相关执行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制定检测方案、选择检测方法等。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检测地的基本情况、检测点的设置等有所了解,确保采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样品质量的影响。
现阶段,环境检测现场采样需要借助许多先进仪器与设备,这些设备也是影响采样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从配套耗材方面来说,环境检测需要使用膜过滤器、气袋等辅助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及材料本身的质量会对样品质量产生影响,如果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检测配套耗材体系,样品采集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检测结果的客观性也无法确定。其次,日常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采样仪器的定期维护与校准,据仪器使用相关标准规定,相关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检测方法在使用前后分别对采样仪器和现场检测仪器进行校准。除此以外,基于不同采样环境及样品的不同特点对取样仪器进行选择也是十分必要的。
环境采样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再加上大多数样品采集活动是在户外开展的,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首先,自然气候,如空气湿度、降水等是影响采样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若气温不断上升,生态环境中的部分污染物会发生气化反应,即使采集了足够的样品,也无法检测出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其次,前文提到,环境采样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许多检测仪器,而这些仪器需要工作人员携带。因此,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仪器的运输速度会受到影响,采样效率随之降低[2]。
环境采样前,采样人员需要对采样目标及方案的具体内容等有所了解。以排污单位的环境采样为例,采样人员首先需要了解该单位的经营信息、污水组成及流向等。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需要重点对排污设备的运转状态、污水排放浓度等有所了解。采样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采样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取样仪器,既要确保采样方法适用于采样环境,又要确保该方法便于实施。例如,采样水体中的石油类应选择使用专门的石油类水质采样器,而不能使用普通的有机玻璃采水器[3]。因此,在初步拟定采样方案后,需要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大程度上保证采样方案的科学性。采样活动开始之前,采样人员需要纵向列举勘测数据与以往的检测数据,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存在异常,要立即停止采样,并对上述采样方案进行调整,待原因分析完毕后,采样工作方可继续。
前文提到,采样人员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对采样质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采样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采样人员首先要对采样工作流程有充分的认知,且足够重视采样工作。采样过程中,需要对采样操作进行全程录制,以为后续异常原因的查找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提升采样人员的综合素养,需要适当提高采样人员招聘门槛,要求所有人员持有相关证书,并在入职后接受培训。例如,对新入职员工,不仅要进行技能培训,还要为其讲述环境检测工作内涵,并通过实践培训对新员工开展道德培训。对单位内部员工,需要结合其工作年限、文化水平等进行分组,重点进行环境检测新技术等的技能培训,同样需要对其进行道德培训。
采样仪器与设备性能是影响环境采样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可建立采样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档案,定期对其进行检查与校准,并在档案内进行记录。例如,在环境检测污水采样过程中,需要首先选择合适的储存容器,保证样品拥有独立的存放空间。由于不同采集点的样品不同,不能存放在一起,否则会引发样品污染。
关于器具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器具材质所具备的化学属性,减少此类器具与样品直接接触的可能。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器具本身的密闭性,从源头上避免运输过程中洒落等问题的出现。另外,器具的耐温性也是需要考虑的要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样品能够满足微生物学检测标准。现场采样工作结束以后,采样人员要重点清理所使用的仪器,核对仪器的数量、编码等,与相关人员进行闪接的同时在系统中进行更新。
环境采样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选取的采样点进行踏勘,详细记录采样点附近状况。因为外在的环境因素与现场的实际情况对采样活动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为降低环境采样误差,提升采样质量,需要提前进行周边环境踏勘。通常,污染地点的选择越准确,最终得到的采样数据越真实。值得注意的是,为降低数据误差,需要开展动态的环境检测。
采样结束后,需要将样品运输到实验室或其他检测地点。由于不同样品的运输方式不同,储存方式不同,采样人员只有对不同样品的特性有所了解,才能按照检测需求进行样品保存。若样品本身的稳定性较差,需要加入适量的固定剂。采样完成后,为防止样品混淆,采样人员需要贴标签备注采样信息。若运输完成后不能及时闪接,还需要将样品储存在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环境中。
2.6.1 大气样品的采集
空气中的污染物组分相对均匀,但是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收集大气样品的精度会受到影响。比如,强风会对大气成分的均匀度产生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根据取样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首先,工作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大气采样的目标成分,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必须要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进行采样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采样设备、技术和仪器等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收集到空气中含有上述元素的相关物质[4]。另外,通过合理调整取样时间,选取成功率较高的时段开展气体采集工作,从而提高大气采样的工作效率。除此以外,相关工作人员还要针对空气中存在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检测与取样。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构成,从而确定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成因。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扩大取样点来尽可能多地收集整个区域内空气中含有的可吸入微粒。
采样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自然因素等对采样结果产生的影响,尽量降低取样时产生的误差。比如,在气体污染程度较低的区域,可以采用集中取样的方式,获取当地的大气样品,这样就可以降低取样地点设置和人工费用。但是,由于某些区域的特殊情况,工作人员必须对该区域的功能区块进行分类,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得出哪些地区因素会影响到大气样品的收集,在了解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可继续进行大气采样。
2.6.2 环境土壤的采集
通过对土壤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使工作人员对土壤的环境状况有大致的了解。但由于土壤的固相、液相、气相等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环境检测与采样工作开展会受到上述影响。因此,在正式取样前,工作人员应事先对现场进行勘察,并准备必要的仪器工具。除此以外,在选择土壤采样和检测地点时,工作人员也要进行实地考察,找到土壤特性比较明显的区域,同时也要确保取样和检测区域地形的平整程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地形对采样工作产生的影响。而在取样时,可以将牛皮纸袋、无色乙烯瓶等作为主要储存容器,能够有效防止器皿的吸附性对土壤样品本身属性产生的影响。
2.6.3 水体样品的采集
地表水的污染程度可直接反映出本区域的污水排放状况,而在正式取样时,必须先收集当地水体的相关信息,然后才能制订具体的取样方案。首先,为了保证水体采样和后续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人员要在准备阶段对当地的环境,特别是水文、气候等条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得到水流动向、速度等研究数据,为下一步采样数据规划提供支持,并据此对检测仪器等进行合理选择。其次,工作人员要根据前期的工作计划,对可能存在废水或污水排放的区域进行取样和调查。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仔细对水质的浑浊度、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从而为后续采样、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水体取样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先前指定的工作流程实施,以改善水体取样工作质量。以常规水质的取样为例,工作人员要熟知采样工作标准,在水体样品的剖面设置显著的标记,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观察和分析。此后,水样采集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关注其他因素是否会导致标志物位置发生变化。为进一步保证取样地点的精度,采样人员可以采用 GPS或固定标记物进行定点,避免水流和风向影响取样点的位置。其次,在以检测水文、电导率等为主要目标的采样活动中,取样人员必须保证取样过程的真实性,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监控和分析,避免样品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水质。而对于某些河流,在获取水体样品时,必须在断面使用测距器或测深器对河道进行精确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设定采样点,安排采样工作,以保证水质取样的安全。而对于一些深度较高的河流和湖泊,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对不同深度的水样层进行取样[5]。因为部分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氮、磷等物质,只有在特定的水层中才会出现。因此,在开展水质取样工作前,应注重对取样深度的分析。
取样、检验等环节应严格遵守相关标准。采样工作必须结合具体的检验内容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匹配度较高的检验仪器和方法。一些特定的检验项目,对设备本身的要求也会更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各环节的检验数据进行记录,确保整个采样操作过程是可追溯、可跟踪的,若出现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原因并解决。采样完成后,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完成收尾工作,对仪器和资料进行整理,防止资料外泄。其次,对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闪接,及时更新使用记录并存档。对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相关人员应及时进行检查,并将其记录在案,确保设备的正常维护,以便为后续检验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建立空白试样与平行试样是进行采样质量管控的主要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存在误差或避免误差较大的样品进入到后期的检验、测试阶段。只要采样点的设置和污染状况都在环境检测的控制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下一步环境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环境采样检查频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并按照原计划完成全部测试。在实际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需要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遵守检验标准,确保样品检验的基本质量。除此以外,还要不断地进行工作方案的调整,选择最好的检验方法和质量管控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检测项目,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运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设点,利用信息技术对抽样频率、危机防范等进行全面分析,并严格落实,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环境检测工作的系统性较强,对工作人员自身提出的要求较高。样品采集过程中,造成检测结果存在误差的因素较多,包含天气变化等多方面。因此,样品采集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际勘察,结合现场实际数据选择采集方式,进行科学设点,尽可能多地减少干扰因素的出现,获取更加准确、更具代表性的样品,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样品运输。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较大,样品组成可能在此过程中受到破坏,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因此,样品采集后,相关人员需要及时进行样品移闪,并对现场检测结果等进行实时记录与更新。即便不能及时完成移闪,也要确保样品处于能够维持其稳定性,且不会对其属性产生影响的环境中。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思考、研究,环境检测现场采样质量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