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碧娜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4)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推动经济低碳化增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于2012年和2020年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本文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技术溢出和对创新效率两个方面。关于政策环境的影响效果,已有研究并没有得到完全统一的结论。李爽(2016)认为,政府补助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无显著促进作用。而高伟、胡潇(2020)则认为,政府支持显著促进了企业绩效、规模与专利产出的提升。张超林(2019)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依赖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融资约束程度及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关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效果,童芳等(2016)发现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关于社会因素的影响效果,较多的企业研究地区特性对基础设施的影响,张凯煌、千庆兰(2021)发现,地理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于技术因素的影响效果,李晓敏等(2020)发现,技术进步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呈现阶段性的影响变化。
综上所述,对于宏观视角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具有多样性,仍需深入分析各地区的差异。因此,本文采用PEST分析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外部宏观因素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PEST模型的原型是Francis Joseph Aguilar于1967年提出的“ETPS”模型,是其对四种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记录。之后,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20世纪末构建了“PEST”模型。
这个分析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宏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类外部因素。(1)政治因素对技术创新起到上层保障和促进作用,不同国家地区有不一样的社会体制和政府方针,不同的社会环境对产业技术发展有不一样的要求与限制。即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倾向与态度也是不断变化的。(2)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从供给侧影响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宏观经济因素能够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反映了一国对技术创新进行投资的最大限额;微观经济因素直接决定了产业针对的市场规模及发展方向。(3)社会因素从需求侧影响着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受教育程度影响需求层次,审美偏好影响技术展示方式,价值取向影响消费者对技术创新的认可程度。(4)技术因素是宏观市场环境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转化速度、技术发展动态、研发费用总额等。
政策因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性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之一,政策的引导与保障尤为关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也是重要的保障因素。
(1)政策引导方面,自21世纪初我国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到战略地位后,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众多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国家层面,根据北大法宝检索结果,我国在近20年内共发布了约百份公告或通知,涉及节约能源、改造和提升汽车工业、通过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三个主题。同时,“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工业强基工程、技改专项等项目,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7亿元,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
(2)地区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由当地政府对产业的重视和鼓励程度决定。而各地政府是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主要看是否推出税收补贴、市场准入、土地优惠相关政策。例如,浙江省曾在2016年出台《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等六大目标;北京市曾在2017年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养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形成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化、特色化、集聚化水平”等三大目标,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出台,极大促进了当地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
(3)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方面,积极保护知识产权,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被侵权的风险,保障了创新主体的收益可获取性和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缓解了企业外部融资压力,投资者预期技术创新成果能得到利益转化,增强了其投资合作的意愿。根据宗庆庆等(2015)对各省市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数的计算结果,地区内各省市平均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数前三的地区为华东(14.028)、华北(13.322)、华南(11.480);东北(10.537)、华中(10.706)、西南(10.743)三个地区内各省市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相差较小,而西北地区(8.792)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较大。
经济因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因素,该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强有力的经济后盾。
(1)产业配套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多发生在经济发展态势优异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意味着当地的地方财政有充足的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所需的配套公共设施和硬件设备,如充足的充电桩分布、及时的道路维护、较为低廉的电价等。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生产与其他行业的技术都有关联,比如电子产业和机械产业,对于新设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企业会倾向集聚在具有汽车机械制造基础的地区周围,这种选择也进一步导致该区域在原来的汽车制造基础上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扩大了各创新机构之间的合作机会和意向。例如,浙江吉利汽车集团在浙江省内设立了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并在集团内部发生了十分频繁的技术创新合作活动。
(2)企业注册方面,根据2011—2020年各地区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整车机零部件制造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在此十年间,中国大陆各地区共新增1522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注册资本1548.11亿元,其中华东地区占全国新增企业和新增注册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3.78%和34.35%,均居地区首位。在成立时间上,这十年间注册成立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在2018年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率逐步放缓;2018年达到增长顶峰,该年全国共注册成立446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其中注册资本超过5亿元的有147家;2018年后,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企业增速逐渐减缓。
社会因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该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1)教育科研环境方面,我国各省、各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有2740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140所高校被纳入第一批“双一流”建设名单。通过对比各地区数量与平均数(391.1,20.6)、中位数(364,13)可以发现,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地区;通过对比各地区数量与标准差(134.67,14.73)可以发现,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对比各省、直辖市的数据可以发现,北京和上海的教育资源远优于其他省市。高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区域内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技术人才的交流是发展的重要培育方式,而各地区高校资源的不均衡导致资源较少的地区更难获得发展机会。各地区的发展整体呈现由东向西、由南至北递减的趋势,以华北和华东地区最为频繁。
(2)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直接影响产品销量和合作成本两个方面,继而间接地影响产业发展。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等因素都会影响该地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乘用车总销量排名前十的省市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排名前三的省份为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北省,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分别为11%、8%、6%。由于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合新能源汽车行驶,其销量就远高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西北及东北地区。因此,出于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更倾向接近目标销售市场,在大型消费市场所在地建立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聚区和合作关系网。
技术因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技术的进步程度直接体现了该产业的发展状况,从技术角度考量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是最直观的。技术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发展的支持、运用和保护上,包括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专利技术的转化效率。
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主体的科技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他技术因素相比,R&D投入对技术创新起到直接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按照产业来看,高技术制造业的R&D经费为4649.1亿元,投入强度为2.67%,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的R&D经费为1363.4亿元,投入强度为1.67%。按照地区来看,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从统计结果看,汽车制造业的整体R&D投入排在各产业的前列,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无论是独立的技术创新还是合作的技术创新,对资金投入的数量和时长要求都高于其他普通产业。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的R&D投入强度高于其他地区,保证了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发展也高于其他地区。同时,根据统计的数据结果可以发现,研发经费投入水平高的省市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省市重合度非常高,也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对技术创新的根本性影响。
专利技术的转化效率方面,《促进科学成果转化法》中将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为提升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实践中,科技成果转化包含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四个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活动。显然,企业是承接和应用高校、科研院所成果的核心主体,尤其是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中,企业是各个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合作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各省市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化渠道,设立了许多技术交易平台,取得了多个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案例。中国科协为促进企业发展,整合产业市场,对接产业供需,打造了“科创中国”技术交易平台,其中设立了专门的汽车协同中心,创新机构发布成果和需求,通过技术路演取得合作意向,获得技术创新的共赢。
纵观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我国整体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合作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政策方面的促进作用。各地政府密集出台了政府采购、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充电设施奖励等支持鼓励政策,刺激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和技术发展。从经济、社会、技术三个方面的宏观环境来看,各个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地技术创新合作的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直接影响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和对企业资本的吸引力,并通过影响各地教育资源和R&D投入间接影响其发展,而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导致各地发展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