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晓 年
(广东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中流砥柱,其获得感水平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丰富的成果,但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而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体性力量的辅导员获得感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辅导员获得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迫切需要从学理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获得感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人的内在需求是获得感生成的基础和来源,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的需求理论视阈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全面分析辅导员获得感的构成要素,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辅导员获得感提升策略,从而增强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效破解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化”问题,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健康发展,推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获得感作为一种心理的认知和体验与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2]。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个人,他把人的需求视为人的本质[3]。人的内在需要是人为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状况而产生的对于现实条件的依赖和需求[4]。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质上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5]。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由低到高发展的,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基本层次所构成的需要层次体系”[6]。物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7]158。当基本生存的物质需求满足得到之后,人们会产生新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7]159。同时,他认为人的需求满足不是孤立存在,是需要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满足,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把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人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原点和动力。“获得”是人的需求被满足的一种存在状态,“获得感”是在“获得”的基础上也就是人的需求被满足的状态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获得”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正向体验[8]。获得感是个体或群体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对其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积极或正向的主观体验。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就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其成长发展需求满足过程和结果的一种积极或正向的主观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站在新发展阶段上提出的重要的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人的需求理论的继承和创新。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中流砥柱力量,切实增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满足高校辅导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
目前,个别学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等同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10]。受众大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馈和评价理应是辅导员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然而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需求是不同的,不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等同于辅导员获得感,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应遵从辅导员主体性,从辅导员群体本身的需求出发。辅导员的需求对应于大众职业而言,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他职业一样都需要基本的物质和工作条件作保障,特殊性在于辅导员承担国家和社会赋予的特殊使命,其使命在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性是辅导员的本质属性,辅导员从事的是引导人、说服人、感化人的工作,辅导员的获得感既有来自于完成国家与社会赋予辅导员使命任务需求的获得感,又有所在学校及受众学生对自身评价和认可的获得感等。辅导员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分为保障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两个方面。保障性需求包括辅导员的物质待遇、工作条件、发展空间等,成长性需求包括他者对辅导员工作认可需求、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成就感、辅导员在职业道路上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等成长性需求。保障性需求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前提和条件,但是保障性需求的满足不一定会使高校辅导员产生获得感,而成长性需求的满足才意味着辅导员获得感真正的生成,保障性需求和成长性需求满足的统一是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基础和来源。按照辅导员保障性和成长性需求的满足而产生的获得感,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由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评价、工作成就的获得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五个方面有机构成。
辅导员工作环境的获得感就是辅导员各类需求得以满足的主客观工作环境条件,这种环境条件包括硬环境条件和软环境条件,硬环境条件包括辅导员待遇保障、职务职称晋升渠道、工作条件、干事平台、成长空间、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程度、辅导员干事创业科学公平的激励机制等需求的满足,软环境条件包括各类组织和群体对辅导员的重视和尊重程度、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辅导员在师生群体的地位,同事之间协作和融洽关系等。辅导员工作的硬环境条件的满足强调的是辅导员各项物质条件和各项基本权利需求的满足,硬环境的满足是辅导员获得感产生的物质基础。辅导员软环境突出的是辅导员工作在友好的环境氛围中,自然使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产生愉悦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获得感是指辅导员对自身供给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和结果的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获得感体现在教育对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并把教育内容内化成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外化于教育对象的行动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获得感体现在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生活化、接地气、和风细雨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载体的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教育对象心甘情愿接受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而不是灌输式的被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获得感指的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正向获得体验的不断上升和累积,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愉悦感,辅导员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阶段的互动过程中都有持续性的正向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获得感体现在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和之后,教育对象能实际获得并达到或超越辅导员所设想效果而产生的成就感。
辅导员工作评价的获得感包含自身评价的获得感和他者评价的获得感。辅导员自身评价是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辅导员工作的使命感。辅导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承担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工作的使命感会使辅导员对教育事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②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拔节孕穗期”,思想和价值观念还未定型,容易受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蛊惑和影响。特别是在网络空间中,历史虚无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精致利己主义思潮的泛滥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造成严重冲击,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进行辨别澄清、引导,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辅导员工作极其重要、责任重大。他者评价的获得感是包括大学生、家长、同事、上级领导等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和评价,他者的评价体现了对辅导员本人及其工作的认可程度,是辅导员尊重需求满足的重要来源。他者的评价高低程度与辅导员的获得感是正向关系,他者的评价越高,辅导员的获得感也越强烈,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作用越大。
辅导员工作成就的获得感是指辅导员在工作中履行教育使命、完成工作职责、作出贡献而得到社会肯定和褒奖,并因意识到这种正面评价而产生的自我肯定性的情感体验[11]。辅导员工作成就的获得感既可以来自辅导员在工作中所获得的各项荣誉,如就业工作中的先进个人、最美辅导员、最受欢迎辅导员等;也可以来自各类比赛中的获奖,如辅导员能力大赛、辅导员论文评比等。这些荣誉是对辅导员自身工作的直接肯定和褒奖,辅导员工作成就感的间接来源如有学生在与辅导员互动过程中学生取得成绩的获得感,如学生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比赛或教育过程中的获奖成绩,以及受众学生在毕业之后对辅导员的感恩之情等,这些都是辅导员工作成就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当辅导员的工作投入与辅导员的实际获得成正比关系时,辅导员工作成就的获得感应运而生。
辅导员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指的是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自身潜能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辅导员个人成长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在于辅导员个人职务职称的晋升需求得到满足,晋升需求是个体在任何组织中工作的源动力,晋升意味着辅导员的待遇、地位得到提高,意味着辅导员通过辛勤的工作投入,自己所期待的晋升速度、晋升目标得到实现,晋升需求的满足是辅导员获得感的核心,是辅导员客观获得的重要基础,晋升需求没有满足,辅导员客观获得感将丧失,其他获得感也将无从谈起[12]。另一方面体现在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自身潜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发挥,辅导员能感知到事业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平台,是辅导员获得感产生持续性的重要基础;②辅导员对社会发展作用需求得到满足。辅导员的自我实现不是个体孤立的实现,而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需求在于个体能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辅导员认识到自身力量能积极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辅导员个人成就的小我和社会进步的大我融为一体,社会价值的实现使辅导员突破个体价值追求的局限性,人生价值得到了升华;③辅导员对学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辅导员对学生成长需求得到满足是辅导员获得感与学生获得感的统一,辅导员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满足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学有收获、学有所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心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获得感是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身需求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体现了学生在知识层面、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真正的获得。
辅导员工作环境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基础,工作内容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核心条件,工作评价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外在表征,工作成就的获得感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价值表达,而辅导员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则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持续动力。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五个构成要素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层层递进,有机统一构成了高校辅导员获得感。
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既有客观层面的实在获得,又有主观层面的体验获得,既有来自于自身认知的获得,又有他者评价的获得。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既需要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供给质量,又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建立起友好型的工作环境、科学化的工作评价体系、多样化的工作成就彰显、发展性的成长空间平台搭建等措施关爱辅导员的成长,满足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
“物质生产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7]158。满足高校辅导员物质和权利的保障性需求是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前提基础,同时,辅导员在愉悦、宽松、受尊重的氛围中工作,其获得体验也更加强烈。
(1) 构建友好型的硬工作环境条件。一方面要满足辅导员合理的物质需求,使辅导员的待遇水平与辅导员的工作量相匹配。目前,辅导员薪酬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得到提升,但是整体水平与专业老师、行政人员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广大辅导员奋斗在学生工作一线,是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繁琐、兼职情况也较多。因此,要通过提高辅导员的物质水平,使辅导员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和相关制度的落实,特别是要加强辅导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制度、培训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在顶层设计上和制度落实上保障辅导员各项权利,让其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关心和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成长。
(2) 构建友好型的软工作环境条件。首先,要尊重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主动权。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群体,只有信任、尊重、依靠,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性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其次,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界限,为辅导员工作减负减压。目前,高校辅导员不但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兼任大量的党团建设和行政类的工作,其工作负荷、强度、压力和责任都较重,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能界限,提高辅导员师生比,把辅导员从大量无关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其专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务。最后,要形成人际关系融洽、相互合作的环境氛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辅导员与同事之间、辅导员与上级之间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是辅导员获得感体验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通过构建人际关系融洽、相互合作的环境氛围,使辅导员具有更强烈的获得感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获得感是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内因。内因是推动事务发展的根本动力,辅导员获得感提升要求辅导员要不断修炼内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以教育者高质量的供给满足教育对象多样化、碎片化的需求,通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获得感提升反作用于辅导员获得感提升。
(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供给质量。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内容要确保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国家意志一致;内容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教育价值性和现实关照力。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冲击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每个时代的大学生思想都呈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辅导员必须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工作载体以适应和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一方面,应加强谈心谈话、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等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微信、QQ、抖音等新媒体工具,创新工作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互动感。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利用新媒体工具与受众学生加强联系互动,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才能建立辅导员与受众学生的信任感,把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互动和联系的增强必然会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高辅导员在受众学生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科学化的评价考核机制是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是辅导员学生工作、事业发展的指挥棒,指引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要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科学化评价机制的建立,通过科学化的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营造辅导员公平、公正的干事氛围,发挥工作评价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
(1) 把握辅导员定量工作评价考核的完整性。要注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强度、工作实效等方面的表现,工作态度如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和教室的次数、与学生谈心谈话次数等;工作能力如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获得竞赛奖项等;工作强度如辅导员兼职情况、所带学生数等;工作实效如学生的学风状况,学生获奖情况等。把这些因素纳入到辅导员定量考核中,使辅导员工作量化评价更具完整性,更能有效引导辅导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 把定性评价融入到辅导员评价考核机制。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很多工作很难量化评价,要从整体上把握辅导员工作评价考核,把定性评价融入到评价考核机制中,定性评价上要注重如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应对突发事件的表现、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建立定量与定向相结合的科学化辅导员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使辅导员工作评价考核机制更具科学性,更能反映辅导员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水平。
辅导员工作成就彰显能为辅导员带来精神上巨大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确证辅导员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鼓舞辅导员更为积极地履职尽责和担当使命。
(1) 健全和完善辅导员职业荣誉体系。目前,由中宣部、教育部等开展了“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辅导员”等评选活动,不仅可以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辅导员向先进看齐,还能使广大辅导员由衷产生对辅导员职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应建立相应梯次的荣誉体系,发挥荣誉的激励作用,建立多样化的辅导员工作成就彰显体系。各地区和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如“最受学生欢迎辅导员”“最具奉献精神辅导员”“最具科学精神辅导员”等评选活动并举办庄重正式的表彰仪式。
(2) 建立辅导员工作成就彰显的宣传体系。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宣传辅导员群体中的先进典型,讲好先进典型辅导员的奋斗故事,发挥先进典型辅导员示范带动作用、旗帜标杆作用,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让广大辅导员学习先进典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先进典型辅导员不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就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和带动更多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事业中砥砺前行。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广大奋斗在学生工作一线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同时要创新宣传载体,利用新媒体工具广泛宣传,扩大辅导员群体的影响力,让更多群众深入了解辅导员和辅导员职业,提高社会群众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感,在群众中形成辅导员群体和辅导员职业的良好口碑,让广大辅导员更加深刻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光荣的,从而激发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荣誉感。
目前,高校辅导员存在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不高、辅导员流动性较大、辅导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升、辅导员发展空间狭窄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为辅导员搭建发展性的成长平台,不断加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使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1) 优化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贯彻了辅导员职务职称双渠道晋升制度,但在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上仍存在晋升时间周期长、晋升条件严格、晋升空间狭窄的情况。在职务晋升方面,辅导员职务晋升条件与高校行政人员相同且与行政人员同时竞争,在职务晋升的竞争力上,辅导员与高校行政人员相比处于劣势,辅导员的职务晋升空间狭窄,较少高校设置正科级以上级别的辅导员职位;在职称晋升上,由于辅导员有繁重的学生工作和行政工作,无法投入较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而辅导员职称的晋升条件与高校专业教师相差无几,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核心论文和一定级别的科研课题,辅导员在职称晋升的条件上很难满足,导致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整体人数较少,比例较低。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需求的满足是辅导员获得感生成的核心因素,高校应优化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广泛听取一线专职辅导员的意见,按照学生工作的实际特点,在职务晋升上降低对辅导员晋升的条件,调整晋升周期,在职称晋升上要将辅导员工作实际和辅导员科研成果相结合。
(2) 构建精准型的辅导员能力提升平台。目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水平普遍不高,科研能力亟待提升,应建立辅导员学术能力的帮扶机制,选取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或辅导员指导中青年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要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课题的申报和科研论文的撰写,有条件的高校应给予辅导员科研经费支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要依托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技能竞赛、辅导员沙龙等形式提高辅导员谈心谈话、党团建设、网络舆情治理等工作能力的提高。
(3) 拓展发展型的辅导员成长平台。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发展,要求辅导员工作能力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需求,要通过加强辅导员的成长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业务能力。一方面,要鼓励辅导员继续深造,攻读硕博士学位,积极选拔辅导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安排辅导员到国内一流高校交流学习或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多渠道、针对性的措施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常态化、制度化的培养计划,通过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网络素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辅导员综合能力。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视阈出发,以高校辅导员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研究提供了理论性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从学理层面上研究了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科学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策略,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但是本文缺乏对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价值表达、生成机制和实证分析的研究,下一步需要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高校辅导员获得感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获得高校辅导员获得感的整体现状,进而为辅导员队伍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