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地方志医药养生文献研究

2022-12-24 13:37张璐砾陈宇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方志广西

张璐砾,陈宇虹,金 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志书又称地志、方志、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内的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的综合性著作[1],自从秦汉发端,至隋唐之后成为官书的代表。广西指现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所管辖的范畴,清代广西方志即清代修纂的,关于广西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诸多方面内容的历史与现状的地方志,如康熙《平乐县志》、康熙《左州志》、乾隆《梧州府志》、嘉庆《广西通志》、光绪《容县志》、同治《浔州府志》等,其中谢启昆修纂的嘉庆《广西通志》被梁启超誉为“论修志为著述大业,自蕴山始也”,张之洞亦称之为“省志之善本”[2],,其体例精审,征引赅博,为各省志之楷模,对保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对清代广西地方志的研究比较丰富,多集中在文体本身,而方志收录的史料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尤其清代方志记载的医学和养生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庞大,若能对这些材料加以利用,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挖掘与分析,必能扩大研究视野,拓宽传统文学、医学和养生学研究的新天地,为当今健康中国和新时代壮美广西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就广西清代方志中记载的医药养生文献特色简述如下。

1 天人合一,民俗养生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对医学养生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基本点即是人与自然统一。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3]强调人们要顺应自然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以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清代广西方志记载了人们根据一年四季,季节环境的变化,将人类的生产生活完全融入自然变化之中。如春季万物生长,土地肥沃,“农治耕具”[4]3,积极制造耕地所用的工具,“田功毕作,秧针刺水”[4]4,当播种、耕田、耙田、插秧结束后,又给秧苗灌溉施肥。广西土地稀少,祖辈们积极开荒扩土,播种粮食,“辨原隰之宜,具筐锸百种”[5]。可见,清代广西方志中记载的农耕生活,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广西清代方志还记载了地方的一些生活习俗,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如广西气候潮湿,光绪《镇安府志》曰“夏秋两季几榻常生霉苔”[6]15,进入夏季以后,广西各地形成了晒衣服、被子、书籍等习俗,如同治《藤县志》曰“六月六日晒衣服”“七月七日晒书籍”[7],雍正《广西通志》曰:“六月六日晒白醭。”[8]2乾隆《柳州府志》曰:“六月六日士夫家,曝书晒衣服。”[9]5光绪《新宁州志》曰:“六月六日曝衣物书帙,俗谓可免虫蛀。”[10]2白醭也就是物体霉变的颜色,晒白醭就是将霉变的物体暴晒。一方面,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灭被子里的螨虫和部分病菌;另一方面,人体有汗气和体味,晒被子可以去除被子里的潮气和气味,阳光照射可以让被子变得舒展、蓬松,让人盖着更舒服。

在服饰着装方面,广西先民精于印染,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乾隆《灵山县志》曰“猺獞习染”[11]3,“沤蔴采蓝自为织染之便”[11]1。广西常以蓝靛作为印染的原料,《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蓝靛“敷热疮,解诸毒,滓敷小儿秃疮热肿。”[12]因此蓝靛印染的布料具有防虫和祛火解毒的功效。据考证,经过蓝靛染色的布料更经得起摩擦,特别是上山下地劳动,不易破损,也经得起汗水的浸渍,不易变质。另外,广西壮、瑶、苗等少数民族服饰上喜欢缠头束胫。缠头即用布缠在头上作妆饰。清代广西方志中记载:苗族,“ 四 时 青 布 或 花 布 包 头 ”[13]44,“ 融 县 苗 ,青 布 缠头 ”[13]39;壮 族 ,“ 头 以 布 裹 ,或 绣 或 素 ,戴 笠 者 居半”[13]41,“四时用青布包头”[13]46;瑶族,“狑人即平地猺 ”“ 四 时 用 白 布 包 头 ”[13]46,“ 狗 猺 四 时 用 红 布 包头”[13]45等等。广西主要的少数民族均有用布缠头的传统,这一传统既能保护人体巅顶的阳气,又能防止头部被毒虫叮咬,抵御瘴气的侵袭,有利于身体健康。束胫即束紧裤脚,这与传统的汉服穿着方式不同,也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穿着特色之一。壮族,“男衣短窄,裂布束胫”[13]37;苗族,“下穿青布短裙,两脚胫常包花布”[13]42;瑶族,“狗猺,腰捆红布带,下穿布裙,青布短裤,脚胫用青布缠裹”[13]45,“衣缀羽,下无裙而缠胫者,狑女也”[13]42。广西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深山中,束胫可以避免蜱、蚊、蚋等虫毒,特别是山蚂蟥叮咬。

可见,广西各地气候乖戾,四时不常,人们在和自然的斗争中,总结出通过勤晒被子、书籍,用蓝淀汁染布以驱蚊虫等预防的手段保护人体的健康。

2 立足本土,饮食有道

民族饮食是中华养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品类繁多、内涵丰富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清代广西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主食的品种更为丰富,自唐宋以后,杂粮种植逐步在广西地区推广,如北宋淳化四年(993年),政府诏令“岭南诸县,令劝民种四种豆及黍、粟、大麦、荞麦,以备水旱”[14],其主食由水稻、红薯、芋头、玉米、麦子等变为更多元化。如清代光绪《镇安府志》记载:“芋有水旱二种”“芋之美者,首黄芋,次白芋,次红芽芋,皆小。惟南芋色紫生沙中甚可食,而白者尤良。粤西以荔浦芋为最佳,大者可四五觔,作羹食之,能调中补虚,归顺所岀虽不如荔浦,然亦滑腻,与各属所岀异。”[15]司马迁的《史记·贷殖列传》中就有“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16],蹲鸱就是芋头,是广西常用的主食之一,其品种颇多,如黄芋、白芋、红芽芋、荔浦芋等等,荔浦芋个大饱满,头尾均匀,品质优良,清代时已成为广西著名的特产,具有补气益肾、健脾胃之功效[17]。

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等,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唐朝杜甫诗赞道:“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如《镇安府志》曰:“六月初旬,染五色饭,宰豚分烹,祭牛栏。”[6]21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黄花饭”[18]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紫蓝草具有清肺泻火、消肿解毒的功效。白色即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可见,五色糯米饭是典型的食补、食疗珍品,更是民族医药中药食同源的宝贵经验。

清代广西的饮食爱好仍具有百越诸族之风。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载:“南人口食,可谓不择之甚,岭南蚁卵、蚺蛇,皆为珍膳。”[19]广西方志中还记载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不乃羮又名百草汤、牛瘪汤,是广西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菜肴,《广西通志》曰:“不乃羮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羮以飨客,臭不可近,客食之既则大喜,不乃者反切摆也。”[20]清代乾隆《庆远府志》曰:“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羮以飨客,客食之,既则大喜,号不乃羮,不乃者反切摆也。”[21]41不乃羹汤里有牛百叶、蜂窝肚、牛肠、牛红、牛筋等物,混合了浓重的植物青味,以及辟腥作料的香辛,伴有较浓的牛骚味,五味杂陈。若与油茶、糯米饭、酸食等搭配食用,则会别具风味。当地侗人很少有胃病,应该跟长期食用百草汤有关。黄牛挑食,专吃干净的草药和嫩叶,其消化物无污染,有清热下火、排毒通便的功效,故当地人也将百草汤称为侗族的“三九胃泰”。

孙中山先生曾经在《建国方略》提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22]清代广西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不仅立足本土,还有食材新鲜、品种丰富、药食两用等鲜明的地域特色。

3 身心俱修,重于养心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民在劳作中发明了融养生健体和技艺美于一体的多种功能运动如抛绣球、赛龙舟、聚众赛会等,这些技艺是与传统文化相交织的一种社会文明进步产物,其外在表现形态和风格不一,其理深邃而广博,可谓“艺无止境,奥妙无穷”。如《广西通志》曰:“归顺州:男女皆衣,长裙裸足,抛球为乐。”[8]18《容县志》记载:“又由元日迄下弘止,各乡竞为狮、鹿、采茶、鱼、龙等戏,灯烛辉煌,钲鼓杂沓。凡舞狮曰跳犀,舞鹿曰跳马鹿,总谓之跳故事。”[23]广西地处边陲,人们常年勤于劳作,节庆多聚集,以赛龙舟、聚众赛会等舒畅身心,达到养生的目的。

同时广西民众尤其重视对心的调养,如通过唱山歌调畅情志,舒缓压力,展示自我,如《柳州府志》曰雒容县“喜唱歌,春秋则相聚戏嬉。”[9]2《广西通志》曰:“奉议州春时杂坐,答歌相戏。”[8]18《平乐县志》曰:“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以衣带相赠。”[24]218放声歌唱不但可以增加面部肌肉运动,改善颈部、面部血液循环,还能增加人体的肺活量,减慢心肺功能衰退。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以歌唱为乐,答歌相戏,心情愉悦而养心。

淡泊名利而修心,《平乐县志》载曰:“士重取与,农务稼穑。室多结茅,家鲜储蓄。不事商贾,不谙官役,质朴淳庞,亦其天性也。”[24]28可见历代广西的民众生活习俗、待人接物以诚相待,淳厚朴实,不事商贾,不尚华侈。《全州志》曰:“风俗淳朴,狱讼希(稀)简,田野沃润,火耕水耨,民食常足。”[25]不喜奢侈,和睦相处,狱讼稀简,社会环境良好,人们可以在活动中陶冶情操、修养自身。

清代广西养生的另一个特征是“身心俱修”,修性即修心,形神兼顾,可以融合阴阳,参天地之造化,重于修心,怡情悟道,更有利于养身健体、延年益寿。

4 普及医药知识,防治颇具特色

清代广西方志蕴含的医药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多角度反映了广西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例如疾病防治、养生方法、地方草药的独特经验,可以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促进中医学和民族医学的发展。

广西方志中记载诸多延年益寿的药材,如仙茅、不死草等,对广西百姓健康及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仙茅别名仙茅参,多用于治疗肾阳亏虚及精血耗伤等证,作为养生保健之药。《新宁州志》记载有“仙茅一名独茅根,服之延年”[10]49,明确了仙茅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并未言其药性。《本草纲目》记载:“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26]325-326《本草纲目》的记载阐明了药物的药性及药物的具体药效,即仙茅有温肾补阳的作用,其与《新宁州志》的记载是相呼应的,充分说明了仙茅的养生疗效。不死草即麦门冬的别称,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并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及渴等病,《马坪县志》记载:“不死草即苴草,髙一二尺,状如茅,食之令人益寿,夏月置盘筵中,蚊蝇不敢近,亦不速朽。”[27]明确了广西是不死草的产地之一,并记载了不死草的形状及益寿的功用。不死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28]《神农本草经》的记载证实了不死草具有养阴益胃养生之功。《马坪县志》虽未说明药物的药性,但仍表明清代广西人民已经认识了服食不死草可延年益寿的养生知识。

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广西村村寨寨也特别注意。尤其是对痘疹等流传性疾病,注意标识以防交叉感染,如“病及痘疹,以纸凿钱文,或用红纸、标竿插门前,禁人入宅,名曰插标”[21]46,有效地切断了传染途径,减少了疾病间的相互传播。另外,浴百草汤是清代方志中记载的武宣地区一种岁时节令习俗,端阳节上山采集各种野草,洗净,带回家来,水煮,全家进行沐浴,此热水谓之“百草汤”,相传用百草汤淋浴,可保不长疮疥。清代嘉庆《武宣县志》曰:“端午,门插蒲艾,小儿佩彩囊,合家饮雄黄酒,浴百草汤,亦或竞渡。”[29]在武宣人心中,五月是“恶月”,秽邪之气盛行,故需加以防范。

中药的酒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关于酒制中药的记载,《雷公炮炙论》也有非常详细的酒浸中药的记载。酒本身就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载言:“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26]663而药酒是一种酒与药物相结合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饮品,同时也具有保健养生的功效。清代广西方志中有菖蒲酒、雄黄酒、黄精酒、桑寄生酒、蛇酒、菊花酒、金樱子酒等记载。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的因素有关,南方多湿,所以加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药物浸酒食用而达到保健功效。如《广西通志》曰:“乌蛇浸酒可治风。”[30]《容县志》记载:“黄精一名黄芝,俗云野生姜,根苗花实皆可食,三月生嫩苗采为蔬,名笔管菜。根如嫩姜而黄,可浸酒。”“气其根节,节相衔多,服之益精力,土人称为南山黄精。”[31]《北流县志》记载:“金樱子秋实有刺可酿酒亦入药品。”[32]《柳州府志》记载:“蔗柳城出者佳,取其汁用铛煎之名柳糖。浸酒服之,可涤痰。”[33]10又载:“菖蒲一名菖歜,生池沼间,其根盘曲有节,比如马鞭一寸而九节者佳,居人于五月五日和雄黄浸酒服之。”[33]20《梧州府志》记载:“千年健渍酒,能袪风延年。”[34]

广西自古是瘴疠之乡,令初到广西的商旅、谪官和文人等谈之色变,瘴病自古就是广西的地方病,关于瘴病的记载甚是丰富。据现有资料,瘴病最早记载出现于《肘后备急方》中。在后续的各类书籍也有关于瘴病的记载,如《诸病源候论》及《外台秘要》等古籍。在清代的广西方志中也记录了这一疾病的诊疗及预防过程。广西清代方志中记载将瘴病分为青草瘴、黄每瘴、新禾瘴、黄茅瘴等,《平乐县志》曰:“春三月青草瘴,夏四五月黄梅瘴,六七月新禾瘴,八九月黄茅瘴,又曰桂花瘴、菊花瘴。”[24]31志书中还分析了患瘴病的缘由:“商旅氓隷触热征行,与夫饮食起居不节及纵欲无度者,每为所中。调摄之功宜加虔焉。夫病之中人,每乘气虚而入,元气盛则邪气无由而侵,此养生第一义也。”[35]8《广西通志》还记载了瘴病的治疗,如“青草黄茅之瘴,触之者投以苦辛之剂即愈”[36]。苦辛之剂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苏和丸、七香丸等。但瘴病肆虐,自古是广西人民面对的一大问题,清代广西人民已经掌握治疗瘴病的多种方法,然而面对瘴病的威胁关键还是在于预防。避瘴是非常重要的多种方法,在一些文献记载中多见以佩戴药驱瘴和服药驱瘴的预防方法。《左州志》还提出防瘴养生的方法:“乍寒乍热最难调摄,热毋轻脱饥毋过食。立莫当风坐莫冒露,穿着随时谨于喜怒。戒慎房帷检点酒水,却病无形不落后悔。男女老少宜遵此言,不但却病兼可延年。”[35]8-9这些记载表明了清代广西人民对于瘴病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多方面的预防疾病侵害,同时彰显了清代广西人民在面对疾病侵害时保护自己的聪明智慧。

综上所述,广西清代方志零散地记载了养生的相关内容,包括生活生产习俗、饮食养生和疾病的预防等,虽然描述详略不同,粗浅不一,但仍使我们对清代广西的养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在广西清代养生文化中蕴含的医药元素,弥补了广西地区古代医药文献的不足,增加了广西地区医药和养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方志广西
广西贵港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河北省档案馆馆(省方志办)藏《永壁村保甲册》鉴赏
《广西戏曲》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