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秋瑜,王春玲,姚 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近年来,随着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以壮瑶族人口占比大。近几十年来,为了大力发展壮瑶医药事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广西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学校)主动承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任务,在办学定位中明确民族医药特色的目标,不断推动壮、瑶医学科发展。2005 年,学校设置了壮医药学院,2011 年设置了壮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壮医学人才,目前是我国唯一一所培养壮医学高级人才的中医药高等院校。2010年,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凸显区域特色,学校成立了瑶医药学院,大力挖掘整理瑶医瑶药,开设了瑶医临床专科,瑶医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广西社会对瑶医学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着眼于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注重学科专业发展,构建民族医药特色,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瑶医)的中医学人才,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1.1 中医学学科多元化发展,广西亟待打造地域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亮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多元化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医学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民族医学纳入广义中医的范畴,这使得中医学学科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国家大健康时代战略背景下,广西政府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 年)》(桂政发〔2011〕61号)、《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桂发〔2010〕9号)等文件,让广西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同时,把民族医药的发展也纳入了发展总规划,壮瑶医学在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日俱增。广西大力发展壮瑶医学,将其作为主流中医药的有力补充,打造地域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亮点,既是保护、传承民族医学的需要,也为中医学学科注入新的知识增长点,能充分发挥中医学的多元化优势,起到协同发展的作用。
1.2 学校振兴瑶医药遇到发展瓶颈 广西中医药大学主动承接政府大力发展壮瑶医药的任务,把壮瑶医药发展作为办学的特色和亮点。然而,由于主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提速发展,并且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瑶医药的传承和振兴遇上了发展瓶颈。追根溯源,除却众所周知的瑶医药缺乏本民族文字,依靠口口相传的特点之外,根本原因:一是瑶医药并没有像藏、蒙、壮医等民族医药一样,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本科招生资质;二是瑶医药的诊疗规范和评价标准缺乏公信力,虽然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标准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根据以上根本原因,亟需建立一支热衷于瑶医药事业发展的高素质的专家团队,培养若干名瑶医药领军人才,制定和完善瑶医药人才培养计划[1]。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如何继承并最大限度地发扬瑶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可以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既具有中医药(或民族医药)基础,又具有瑶医药知识的高级人才,既能搞教学、搞科研同时也能搞临床的瑶医药高级人才[2]。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多渠道发展和振兴瑶医药事业,可先以瑶医药教学为突破口,带动人才问题突破,再同步解决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本科招生以及标准化建设问题,这是逐步突破瑶医药发展瓶颈,传承振兴瑶医药的有效路径。
1.3 学校发展需要打造学科专业特色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高等教育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丰富课程内容,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十四五”规划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提倡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设置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对照国家的教育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仍有待改进的地方,发展瑶医学学科,培养瑶医学人才,是学校响应国家和广西发展规划要求的举措。但是,由于瑶医学的学科发展阶段不同,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也存在差异,我们无法沿用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瑶医学人才。与此同时,目前国内院校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多沿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教材、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难以发挥出区域性特色,也不利于优势学科、交叉学科的培育和发展,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一所民族地方性院校,依托瑶医学,在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与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课程,把瑶医学融入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建设[3],打造学科专业特色,显得尤为必要。
2.1 传承瑶医,丰富和发展中医学 瑶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瑶医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独特的诊疗体系。瑶医擅长治疗风湿、肿瘤、红斑狼疮和其他严重恶性疾病,具备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适合在各级医院和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健机构推广应用。瑶医一些保健、养生技能防治疾病成效显著,一般群众也可在家庭中使用适宜的瑶医药医疗技术来进行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但目前瑶医发展滞后,其特色和优势尚未能有效地发挥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未能满足广西人民群众对民族医药的医疗、保健需求。在现代社会医疗体系多元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瑶医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相较于其他优势医学,生存空间也更容易受到挤压。因而,如何更加高效地传承和发展瑶医精华,将瑶医全面地挖掘、整理,系统化和理论化,使其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广西医药发展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振兴瑶医,需要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广西唯一一所中医类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瑶医人才,为广西瑶医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促进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提高瑶医药挖掘、整理的能力,可以有效避免瑶医特殊技法和经验的失传,在促进中医学学科内涵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2.2 提升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为大量的适龄者提供了高等教育机会,与此而来的是教育部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与地方人民群众需要相适应的一技之长,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的工作岗位。学校把瑶医知识、技能融入中医学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具备瑶医特色,不仅可以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民族医学医疗技术支援,壮大基层医疗机构民族医学人才队伍,还能在学科专业方向上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1 瑶医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缺乏民族文字,瑶族医学在历史上主要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且传统的瑶族医学教育以“家传”和“师承”为主体,培养传承人的周期较长,传承人数少,导致瑶医从业者大多散落民间,虽然医术闻名一方,可传播范围并不广泛。且瑶族名医多擅长进行临床或实践操作,对于理论教学并不熟悉,而从事瑶医也并非其主业,在引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4]。目前我校的瑶医学教育缺乏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掌握瑶医学特殊诊法和技术的教师十分稀缺,专业从事瑶医药的教师团队目前不足10人,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3.2 培养方案中缺乏瑶医药特色课程建设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与限制性选修课两大部分,必修课以中医学主干科目和西医学主干科目为主,缺少个性特色课程的建设;选修课的民族课程则以壮医学课程为主,瑶医学特色课程缺乏,没有针对性地开设显性课堂,隐性课堂作为第二课堂开设不仅数量少,且缺乏规划性。在理论和实践上,瑶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核心课程发展不完善,影响了对中医学专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此外,中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比例协调性不强,从整个专业科目分布来看,学校着重加强的是必修课的建设,却忽视了选修课的建设;重视了中医学专业理论的学习,轻视了对特色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因此,我校的中医学专业同全国其他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相比,如不能体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则有“流水线式”教育之嫌。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学专业模式固定的情况下,我校在体现民族医药特色的传承方式和传播情况方面,严重缺乏特色课程的支撑。
3.3 瑶医药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受到从业人员、场地、资金等发展限制,瑶医药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已有的优势中医学和中药学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在实践教育环节,瑶医学特色诊疗技法等实践教学,也只是主要针对瑶医药方向的研究生开放。学校尚未建立起瑶医学实验室和教学模拟平台,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完整学习模式。由于缺乏特色疗法的实践操作训炼,学生毕业后在基层医院和瑶医机构的工作中,容易出现所学知识体系与临床工作脱节现象。
3.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中医学本科生而言,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也难以接触到与瑶族文化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使得学生对于瑶族传统文化认识不够,无法了解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在培养中医学学生学习民族医药特色课程的过程中,既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使学生们只是为了学分或毕业而被动学习,整个学习过程并未进行积极的主动思考,学生缺少外来的新鲜知识注入,比如瑶医学思维的融入。因此,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民族医药的系统性不强,思维模式固化,学生的知识领域难以得到拓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
4.1 内培外引,建设瑶医师资队伍 由于大多数瑶医从业者散落民间,因而,学校需要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和强烈责任心的瑶族医学传承人。但由于这些民间瑶医缺乏必要的学历和职称,因此,只能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同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民族医学科研人才作为骨干师资力量,定期开展民族医学科研、教学培训,结合瑶医传承人与民族医学科研人才的各方优势进行互补,并鼓励教师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制定每学期的瑶医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教师完成瑶医传承的教授工作后,计入教学工作量,以此为依据享受相应的教学回报[5]。在每学期末,对于表现优异、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其教学和科研的自信心,培养出教学科研水平卓越的瑶医药专业教师,壮大瑶医师资队伍。这种柔性外引、强化内培的方式,对于中医学专业民族特色培养以及瑶医高等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4.2 加强瑶医学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瑶医药人才培养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课程体系建设的要素,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材建设。由于目前仅有少量的瑶医学教材供选修课使用,为了丰富课程内容,需引入一批瑶医学教材进入课堂,或加大力度强化既有的教材建设,在选修课中增加瑶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建设。②教学内容。大力鼓励将民族医药作为选修内容或必修内容,从而使课程体系得以优化。比如,开设有关瑶医学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展瑶族传统文化教育,或对瑶医学课程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将课程分为养生、保健、康复等领域,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③教学方法。教师开设瑶医学思维方法训练课程,培养学生的瑶医学思维;或者教师在开展瑶医学教育时,合理调整课时比例,根据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减少理论课的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6],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和加强锻炼学生的自动思考能力。④教学考核。结合中医和瑶医的特点,采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7],将师承同课程教学模式相结合,鼓励学生报名参加瑶医传承人的本科生小组,在完成每学期瑶医传承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后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瑶医药的理论和瑶医药疗法实践操作两大部分,学生通过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毕业考核中也可将瑶医学内容作为授予学位证的要求之一。
4.3 建立瑶医学实践教学平台,扩展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瑶医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拓展、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学校的附属医院均可为中医民族医学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加强校内的瑶医实验室、实训平台建设,发挥模拟教学手段,在校内创建民族教育课堂,提供专业的民族教育实验室[8]。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设实习平台,利用雨课堂、智慧树、学习通等网络教育平台及现代信息化技术不断拓展学生的业余学习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向不同的医学领域积极探索;对金秀、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开展定期实地走访考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加深学生对瑶医药的理解;在分配实习阶段,学校与瑶族聚居地的当地医院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选取各方面优异的学生进入合作单位见习和实习[9];在招生中有侧重地偏向瑶族所在地的少数民族生源,同时与生源所地市医疗机构鉴定协议,开展协同育人、订单式育人模式,不断拓展民族地区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合作过程中切实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发挥瑶族医学的独特优势,持续性地为其输送高质量的具备区域特色优势的中医学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后续发展平台。
4.4 激发学生学习瑶医瑶药的兴趣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瑶医活动,形成瑶医药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切身感受瑶医学的魅力所在。在课程之余,开办特色的瑶族民族活动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10]。在培养中医民族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重点培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锻炼为契机,让导师带领学生,对瑶医学的起源发展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瑶医学的魅力所在,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瑶药药市体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还可设立学生民族医学创新基金,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生瑶医、壮医科研课题和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此外,学校的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也有必要面向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全天候开放[11],使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瑶医学的文化。通过多元化的知识融会贯通,推动多学科融合,完善中医学学科专业布局[12],使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将瑶医学知识体系潜移默化地逐步融入现代中医学范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完善,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也为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医药院校中,将民族医药融入中医学本科教育之中,对于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民族医学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广西中医药大学努力探索具有民族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人才的同时,也让瑶医在挖掘整理中取得突破进展,并不断丰富、发展中医学科内涵,进一步促进中医学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