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登攀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红水镇清河小学,甘肃 白银)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奠基性学科,对学生的字词知识积累、信息处理思维优化和情怀形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的核心模块——阅读模块的教学处理方面没有树立科学的意识,过度强调对所谓“模板”的套用,导致学生阅读思维僵化等问题的滋生,非常不利于学生课程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对阅读教育要求中的思维拓展、语言参与和多维思考发展投入必要的重视,依托一体化模式制定、实施新的工作策略,以期实现教学成果的实质性提升。
就现阶段的普遍情况而言,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篇目基本上是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的。这种形式的阅读模式能对学生更好地应付对应模式的阅读考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学生形成阅读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多元阅读素养的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保证记叙文阅读训练质量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其他文体篇目的阅读训练比重,以此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意识的多元强化和延伸。
例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记叙性课文的关联阅读训练,教师可以把《曾经的奇迹——圆明园》《话说圆明园》以及《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等以“圆明园”为核心对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文章当作训练材料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的过程中真切了解说明文和议论文在组织框架和写作手法上的“结构分明”“语言严谨”“手法类型区分明显”等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来拆解这两种文体篇目框架的技能。
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带动下,小学生能接触到的语文篇目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种“丰富”大多仍是围绕一些固有的主题而存在的,“童年记忆”“人性美好”以及“山川美景”等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这同样也会让学生的阅读思路和素养提升受到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延伸阅读篇目文体的同时,在篇目的主题选择上做出更大范围的拓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扩充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技能储备。
比如,在对《威尼斯的小艇》以及《彩色的非洲》这种彰显文化多样性的课文组织关联阅读教学时,教师既可以围绕“异域文化”这个核心来选择一些体现各个方面主题的介绍性文章供学生做阅读思考,如《一个落魄的话剧家》等表现“面对挫折之勇敢”的微小说、《黑森林和阿罗斯的秘密》等体现家国情怀的散文或者《一个人的弥撒》等彰显“坚守理想”主题的散文诗等。
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大多要在课内篇目的教学之后进行,同时其所接触到的材料也大多在内容、主题上和课文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的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根据这一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每个单元在综合内容方面的主题,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做整合讲解,将这些文章在词句选择、技法应用和框架构建等方面的共同点详细拆分出来,促使学生在处理材料内容性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并且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对应文章内容写作脉络和情节安排问题的手法。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都有着比较多的人物对话,所以教师在选择关联阅读材料时应该侧重于那些通过对话来刻画角色、推动情节的篇目。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妨首先将两个单元中各篇课文以及关联材料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情绪变化的对话性句子整合到一起,通过结对梳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文句在材料中的位置并说一说它们的分布格局和对材料本身表达效果的影响,促使学生借助综合化的思维认识到同类文章的常规写作脉络。
在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内容层面的综合梳理和认知的方法,不过却仍然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材料结构框架的精准拆分和顺畅梳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在不同内容分布结构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当作基础模块构建一幅思维导图的框架,在每个模块周围列出对应内容分布结构的常规类型和设计思路作为子模块,还可在子模块之间加入一些考查例题作为“引线”,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一幅具有结构划分效果和技法体现效果的思维导图,将其作为学生日后快速提炼文章框架的核心工具。
例如,对于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等有较强情节叙述性的单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微小说类型的篇目作为构建导图的模块,带领学生利用“描写”“情感”和“修辞”等技法要点以及这些要点的常见应用方式、方向作为二次模块体现到导图中,同时明确提出“三铺垫、五交代、二抒发”的叙述篇目中的常规结构搭配原则,即以三成的篇幅来铺垫故事的发生背景和人物主体形象,以五成的篇幅来交代故事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详细特点,以两成的篇幅来抒发主要角色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是一种信息摄入和处理的过程,这其实和平常的口语交际有本质上的相同点。因此可以说,通过口语交际活动的组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口头表达的活跃氛围的影响下同步实现阅读思维和技法的成熟、丰富。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层关系,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问题,安排学生以结组合作的方式去开展思考和探究,一起讨论、整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者结合材料中的观点性内容发动学生以口语的形式阐述个人见解、评价他人看法。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既有学习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彼此之间的阅读经验和思维灵感也将实现高效交换,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好胜心和表现欲的“加持”下取得更为可观的学习、训练成果。
比如,在带领学生完成对《金钱的魔力》这一篇课文的阅读学习后,教师不妨围绕课文题目中“金钱”二字提出“对金钱的追求使人勤奋”和“对金钱的追求使人堕落”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引导学生组成若干小组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讨论、列出对应的论据。如果学校的条件比较好的话,教师可在下一堂课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围绕这两个观点展开交锋,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整合和论点阐述能力。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似乎有着消耗不完的精力,也更容易表现出灵活的思维和强大的领悟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展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意愿以及具体的训练方向和目标,设计、组织一些富有参与感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游戏带来的轻松、刺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达成强化能力的目标,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阅读训练的乐趣,进而促成学生多元阅读能力的增强。
例如,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快、更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速读比拼”竞技活动: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篇幅较长的叙述性文章,选择其中的某些词汇或者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作为目标,而后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以一定的速度在学生面前做快速展示,最后询问学生目标词语或者句子一共出现过几回。当大多学生可以给出正确回答时,教师就可以试着加快材料的展示速度来加快游戏的难度,让学生的信息速度和精准提炼能力大大强化。
并不是只有“白纸黑字”写下来的文句才是阅读的对象,所有具有信息含义的材料均可以被当作阅读训练的素材被加以利用。基于这一基本认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继续优化纸面阅读训练的同时,凭借多种形式的材料和信息呈现模式来组织阅读训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诸如图表、图像、音频乃至动态影像等形式的信息材料,一方面使学生在多种模式的训练中拥有更为新鲜、有趣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这种主观体验的作用下焕发更强的行动力和进取心。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阿Q正传》《城南旧事》《漂亮朋友》等根据中外名著翻拍而成的电影或其经典选段,以及《白桦林》《故乡》《守望遥远的家》等叙述性较强的歌曲,甚至是一些颇具画面表现力和内容呈现感的画作来当作阅读训练的素材,组织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思考其中的角色形象、故事情节、场景氛围等要素,并在欣赏结束后讨论、表达,最后鼓励学生写一篇简单的感言。
阅读并不是对文字信息的单纯摄入和复刻性记忆,而是通过文字材料深入思考其中的情感,并实现外在思维和自我意识、情怀之间的有机、深入融合。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并大力践行这一正确认知,在阅读教学中牢牢把握“延伸”“参与”和“反思”的核心要点,引导学生通过延伸阅读内容、优化思维构建、组织交际活动以及完善趣味体验等路径实现个人综合阅读素养的一体化提升,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为他们之后进一步的阅读学习和课程核心素质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