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 玮
(甘肃省兰州市东郊学校,甘肃 兰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选择等经过长期演化、汇集而成的,属于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它蕴藏在诗词歌赋、戏曲、书法、服饰、文物、节气、生活习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资源。美术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有大量以美术形式呈现的传统文化,如陶艺、年画、风筝等。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尝试临摹、做手工、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并锻炼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量艺术元素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智慧精华,那里有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命脉。[1]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教师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入美术课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中生发民族自豪感,树立坚定的爱国情怀。
小学美术课的特点是趣味性和直观性强,教学时要提供大量的视觉素材。课堂教学如果仅仅限于教材,并不能完全发挥美术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长期演化而来,蕴含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术作品,是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宝库。毋庸置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带进美术课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如蜡染、草编等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元素。学生可在前人的艺术创造中,积累大量的美术学习经验,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加审美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术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作品还能让小学生对美术内容进行想象,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学生会意识到一幅美术作品也可以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画面也可以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让美术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也让学生的审美经验变得丰富。
美术素养就是学生能够欣赏美术作品,能用美术形式表达思想,有正确的审美观,有一定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2]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美术要先认识“美”的产生与“美”的形成,以及人们是怎样运用“美”和创建“美”的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如衣服上的图案、日用品的包装、房间的装修设计、小汽车的形状和颜色等,让学生认识到美原来悄悄藏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美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认识到学画画只是美术一个很小的方面,美术能把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不可避免地涉及过去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着先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带入课堂,引领学生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不仅能提升学生对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与理解能力,总体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美术教材是教学的基本资源和工具,教材的内容中也有不少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的作品,教师首先要确保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但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美术素养的前提下,选取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美的精品到美术课堂中。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美术作品,无不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教师教学时,要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良好融合。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提升学生的美学涵养,另一方面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美术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趣味性比较高,学生一般比较喜欢。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爱探索的心理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若课程涉及某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网上搜索相关主题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让学生勇于尝试去画,动手体验。教师要认识到好的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促进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的现实生活处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有的人喜欢古色古香的家居,有的人偏爱民俗风的饰品等。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态,与学生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生活并不遥远,甚至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着在生活中去创造美。
将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是现阶段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想要成功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自己要积极进取,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经典艺术作品,努力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与完善,使美术教育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做好启蒙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民间艺术是人们在社会劳动和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现象,在人群中流行,服务于人的生活。如戏曲,不同地域有自己的地方戏曲。民间艺术有很强的地域性、传承性和民族性的特点。[3]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民族杂居,民俗文化极为丰富且绚丽多彩,表现在民间艺术上有剪纸、年画、刺绣、木雕、泥塑、皮影戏等形式,它们都是艺术生活的产物,小学美术教材中对民间艺术有着丰富的体现。如表现民间戏曲的“唱大戏”,表现民间艺术的“皮影”,表现陶瓷艺术的“小泥人”,表现剪纸艺术的“剪纸动物”等。
“唱大戏”让学生了解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脸谱是京剧中非常有特色的舞台化妆艺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不同的色彩和图形描绘脸部,来表现或忠或奸、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人物形象。“皮影”让学生了解皮影的造型及表演特点,民间艺术的趣味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对皮影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帮助。“小泥人”让学生欣赏古代、现代各地区泥塑的造型,挖掘并欣赏民间艺人的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同时增加对我们国家民间艺术的了解。在“剪纸动物”中,教师带领学生针对动物的形体特征来进行剪纸活动,同时教师应当将我国的剪纸艺术介绍给学生,把那些栩栩如生的剪纸造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会对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赞叹不已。
民俗工艺是产生于大众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工艺方面主要有编织、雕刻、刺绣、蜡艺等。[4]民俗艺术品本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而创作的具有某种功能的物品,后来加入更多审美元素,便成了后来的艺术品。民俗艺术品不同于普通艺术品,“民俗”二字有更丰富的内涵,彰显着民间艺人的劳动与智慧。民俗艺术品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题材非常丰富,从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的生活需要、审美需要和心理需要。有的艺术品造型饱满而且粗犷,有的色彩鲜明而且浓郁,有的还能给人求吉纳祥、祈福进财的精神安慰,民俗工艺品技艺之精湛总是令人赞叹、臣服。小学美术教材里有多处介绍到民俗工艺,教师一定要带着学生好好去欣赏,有“花手帕”“民间玩具”“快乐陶吧”等。
在教学“花手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手帕发展的图片,带学生了解我国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手帕染缬是一种在手帕上描绘图案和色彩的印染方式,染缬技艺在唐代发展到高峰,极具艺术特色。古代的印染方法都是由民间艺人发明的,他们创造出神奇多变的图样,色彩方面追求鲜艳明快,图案方面追求简洁质朴,艺术魅力令人叫绝。“花手帕”的教学让学生从民间艺术中得到美的熏陶,收获美的营养,学习色彩变化带来的不同韵味,更培养了学生对民俗工艺的热爱。
“民间玩具”让学生看到中国民间玩具的流传历史久远,分布地区广阔,包含各种不同的材质、造型和功能。民间玩具还会在不同地域间交流而发生演变,有互相借鉴和传承的现象,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民间文化。通过对民间玩具的认识,学生领略到其独有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绘画,也叫水墨画或国画,是由水和墨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色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水墨画是国画的起源,只有水与墨、黑与白,用黑、白、灰调画出不同的浓淡层次,别有一番韵味。工笔花鸟画是进阶的水墨画,色彩更缤纷一些。美术教材中的“水墨动物”通过墨色的深浅搭配,对动物进行造型,让学生感受黑白调色的艺术情趣,引导学生爱上国画。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中国特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墨画的魅力。在教学“水墨风景”一课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更多国画作品,如《百骏图》《潇湘图》《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赏析古代画家如何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教师还应给学生讲解我国山水画的成就和著名画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在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中陶冶情操,感悟中国山水画作品,认识山水画的意境美,了解国画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人文遗产简单地讲就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建筑群,具有突出的历史考古和审美价值,一般包含文物、古建筑群和文化遗址等。如苏州园林、乡村的各种古建筑等,它们记录着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价值理念。世界各地均有属于当地民族的人文遗产,无不蕴藏着那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精神特质等因素,人文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5]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美术教材里也有这方面的体现。通过“家乡古建筑”的学习,学生对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古建筑的由来、过去的功能、现在的价值、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等。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家乡人文遗产的情感链接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秦陵兵马俑”了解秦兵马俑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文物的概念和一些考古知识,明白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从而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元素更接近大众平民的生活,包含多种地方艺术,区域文化和有地方属性的审美趣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同种类、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元素,有利于学生了解民间美术,感受民族文化,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材本身就包含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应该巧妙用好这些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中,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帮学生提升对中华优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