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三维重建定位法在经额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血肿的应用研究

2022-12-23 23:24梁土焕蔡学坚林晓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6期
关键词:基底节三维重建血肿

梁土焕, 蔡学坚, 林晓燕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广东 东莞 523820)

0 引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而基底节区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70%, 壳核出血最为常见, 高血压病脑出血手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止血, 而是清除血肿, 解除脑组织受压, 减轻继发性脑损害。基于基底神经核及其周围内囊、外囊的解剖结构深部性及其神经功能重要性, 决定了在清除血肿的过程中, 应以对脑组织造成最小创伤为前提。因此, 微创穿刺术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对发生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之中[1]。在相关的临床研究之中显示出, 经额微创穿刺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所获得的临床疗效远高于传统经颞微创或其他相关穿刺术, 减少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 让患者获得了更加优质的预后条件[2]。现阶段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软件使用非常广泛, 其在临床治疗颅内血肿穿刺术的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像学技术支持。本次研究主要是在CT三维重建定位法的作用下实施经额微创治疗, 其主要是针对于发生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 探讨和分析该方法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 2年5月, 通过放射科PACS系统查询选择该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 将其划分两个群组, 分别为保守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 经额微创治疗50例作为观察组。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之中45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 年龄38岁至75岁, 平均(56.36±5.23)岁;0.5小时至3小时为其病程, 均值(2.01±0.13)小时;2年至9年为其既往存在的高血压病史, 均值(4.26±1.23)年。按照多田氏公式对基底节区的血肿量进行CT估算, 其中血肿量在30~60mL以及61~90mL的患者数量分别为63例和17例;在患者之中存在11例患者血肿症状破入脑室系统。使用两组患者所存在的基线资料进行互相之间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基底节区脑出血量达到临床手术指征;(2)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其症状与表现均与判断基底节区血肿患者的标准相匹配;(3)在正式参与临床治疗前相关工作人员协同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的内容有过更为详尽的了解, 并同意;(4)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非高血压性高出血;(2)存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现象;(3)存在动静脉畸形病变;(4)存在颅内肿瘤以及存在脑外伤所导致的脑出血症状;(5)在研究开展的中途阶段宣布退出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划分为对照组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是对患者实施脱水、血压控制、抗感染以及营养神经细胞等各项治疗。

1.2.2 观察组

划分为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经额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正式开始之前, 使用飞利浦多排螺旋CT对患者实施薄层扫描, 并实施三维重建工作, 确认颅内血肿的最大层面, 与临床表面定位投影的吻合度, 确认穿刺路径以及进针的深度, 然后实施经额微创穿刺引流术。术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复查, 并测量出实际的穿刺点到预设靶点之间的距离, 并计算出其所存在的平均误差值, 是否达到临床设定误差值。术后3天复查, 达到临床疗效的, 予以拔管。若血肿破入脑室系统的, 需对患者实施脑室外引流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把取得的正确数据带入SPSS 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 计量资料用作(±s)表示, 待t检验, 计数资料经过χ2检验, 让(%)表示, P值来衡量检验结果, 组间数据存在差异则用P<0.05表示, 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立即复查, 4 8例达到了预期既定靶点, 位于血肿区域, 在设定误差(4.12±1.21)mm, 2例未达到预期既定靶点, 需重置引流管;术后立即复查, 血肿清除率位于小于10%的有3例, 超过10%的有45例;术后3天复查, 血肿清除率达到了(85.23±14.63)%, 较对照组有明显临床疗效;同时患者实施拔管操作过程中残留血肿5~10mL范围的患者有39例, 11~15mL范围的患者有11例。

对照组6小时复查, 血肿同前相仿, 吸收率为0%, 3天追踪复查, 血肿吸收率小于5%有25例, 血肿吸收率在6%~10%有5例。

3 讨论

临床上出现脑出血患者之中占比例较多的就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血肿症状, 其中比较常见的出血部位在壳核与丘脑[3]。当上述所提及的上个部位都非常容易出现血肿扩散到内囊和破入脑室的现象, 若患者所存在的出血量较多, 对于其出现出血症状的起始部位难以分辨出来,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称之为基底节区出血[4]。所以临床上为了对出现脑出血症状的患者实施治疗, 就需要将患者所存在的血肿尽可能的清除, 让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让患者的后续生活质量得以提升[5]。

微创锥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是在临床上对于发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传统所使用的穿刺吸除法一般都是选择与患者所出现的血肿症状与头皮距离最近的位置, 而对于基底节区血肿与颅骨之间的最近的位置一般都是在颞顶区, 所以需要通过经额顶叶的位置对患者实施穿刺治疗[6]。但是该区域是皮质非常重要的功能区, 同时也是大血管分布较多的区域, 在该区域实施手术治疗非常容易对重要皮质功能或者是大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对于额叶来说其处于相对功能静区, 额叶前部所供血的组织为大脑前、中动脉的末梢段, 该部位所存在的大血管较少, 便给额部所拥有皮肤组织较薄。经过该部位实施穿刺引流工作不会导致较为重要的功能发生损伤或者对大血管造成破损, 使得患者的皮质功能能够得到大范围的保留, 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得到了可靠的保障[7]。

在本次研究的结果中显示出, 使用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其血肿的变化相较于治疗前并无显著的变化, 血肿吸收率小于5%有25例, 血肿吸收率在6%~10%有5例。而在使用CT三维重建定位法所开展的经额微创治疗术后立即复查, 血肿清除率位于小于10%的有3例, 超过10%的有45例;术后3天复查, 血肿清除率达到了(85.23±14.63)%, 较对照组有明显临床疗效。

对患者通过CT三维重建定位法可以使头颅额点、顶点的体表定位准确, 并可以测量穿刺点至血肿的距离, 提示穿刺的深度, 使穿刺更加直观化及数字化, 使实施的临床操作相对更加的直接, 有利于经额微创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手术方式能够指引其穿刺的方向, 选择最佳的经额穿刺路线, 避免了穿刺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为视觉误差, 提高血肿清除率, 让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得以减少。目前国内定位方法形成理论的有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出血清除术、两点三线交叉定位法、方体定向血肿吸引术及弦长定位法等[8]。较目前国内未在CT三维重建定位方法的微创血肿清除术起到互补作用, 使微创锥颅置管血肿清除术方法更加完善。在CT三维重建定位法的作用下经额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血肿所拥有的优点有:(1)操作更加简单, 头颅CT能够直接完成三维重建工作, 从而根据前期所测得的数据在安装定向仪之后便可以直接完成定位定向工作, 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穿刺点[9];(2)在术中定位的过程中, 其所涉及的定位定向装置均为金属结构, 能够通过高压进行消毒,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皮肤实施消毒处理之后进行相应的装置安装工作, 在手术区域指引锥颅以及穿刺的方向, 规避了在穿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认为视觉误差[10];(3)定位更加准确, 能够根据CT检测下所提供的多维数据, 选择最理想的经额穿刺路线, 在矢状面上选择距离血肿最近的额部位置, 能够更加直观的完成各项操作, 从而降低了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11]。在CT三维重建定位法的作用下经额微创治疗基底节区血肿能够更加迅速的将患者颅内所存在的血肿清除,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的存在, 患者叔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现象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降低了临床重残率和病死率, 获得了更加接近理想状态的治疗成效, 并且该操作相对更加简单, 在临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 对于出现基底节区血肿症状的患者而言, 对其通过CT三维重建定位法的方式进行经额微创治疗, 穿刺血肿靶点的准确率更高, 能够让患者获得更为贴近理想的治疗成效, 减少了患者出现并发症事件的概率, 是一种值得临床实际推广与使用的方式。

猜你喜欢
基底节三维重建血肿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光编码技术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