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柳青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1]。“双高计划”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现阶段的高职院校更应注重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建设水平、产教融合效力等软环境建设,把重心放在内涵提升和学科专业建设上[2]。高职图书馆作为学校的资源保障机构,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信息支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重新定位,积极转变资源建设理念,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利用各服务要素的特点和优势,创新拓展资源建设路径,盘活现有资源,为信息资源建设“提质赋能”。
“双高计划”强调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形成跨界融合的专业(群)建设。重点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目标建设的关键路径,高职图书馆应与学校的总体规划相适应,突破图书馆独自进行资源建设的局限,主动与教学科研部门合作,熟悉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群)课程建设标准,优化资源配置,资源采购向重点特色学科倾斜。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文献信息资源采访方案,为新学科做前瞻性的资源保障准备。拓宽资源建设视野,实时追踪产业动向,满足企业技术骨干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另外,还需定期针对不同用户开展系统性调研,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构建文献信息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机制。
高职图书馆以往是基于馆藏开展信息检索、文献借阅等传统服务的,而资源的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资源整合意识淡薄,因此在面向用户时,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双高计划”重视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高职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校企融合、教研质量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3]。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服务机构,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从单一的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定位向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决策支持及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多元化服务转型升级。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助力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双高计划”要求创新产教融合的运行模式,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打通专业与专业、专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通道。这意味着图书馆要主动拓展服务外延,除了服务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还要服务产业链的上下游,如合作企业、科研机构等。由于服务对象在职业、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资源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倾向,因此高职图书馆要重视信息资源类型和载体的多样化、层次性及个性化建设。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标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具有明显的实操性、应用性与职业化特征。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从学校的发展规划、院校性质、学科专业属性、图书馆资源的综合性建设方面入手,调整采访策略,突出特色专业的资源建设[4]。同时,收集整合相关专业分散的教学资源、行业企业的最新资讯及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自建专题数据库、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同质化,实现自身馆藏特色资源的最大效益,同时补充拓展资源的利用范围,高职图书馆应树立共建共享理念,协同兄弟院校图书馆、社会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建共享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协调、开放、共享的共同体。
依据“双高计划”的建设目标,图书馆目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建设的高水平信息需求,图书馆应以创新服务为导向,灵活利用新技术,充分激活用户、数据、空间、学科馆员及新媒体等服务要素,为信息资源建设提质增效。
用户在高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中具有重要影响。(1)在采购各类信息资源时,引入用户参与学科专业资源的采购决策,既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体现了“服务为本”的宗旨,又丰富了学科信息资源,有效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2)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意味着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仅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有企业技术骨干。一方面,用户能以图书馆为平台将自己的科研、技术、教学、比赛等成果尽快传播交流出去;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可聚合学术价值、收藏价值、知识价值高的成果进行服务,为资源增值,增强服务特色。(3)高职图书馆融入学科学习、教学科研、企业的技术研发等项目,与用户进行深度合作,用户在整个项目中产生的各种信息需求、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源的运用,加快了信息资源的传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高职图书馆应制定一整套用户参与的包括采购决策、收集整合、宣传推广等流程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助推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大数据变革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技术被应用于行政、科研、服务等各个领域,尤其为服务行业进行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高职图书馆既拥有纸质电子文献等结构化数据资源,又能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读者个人信息、信息需求、信息行为习惯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资源,这些海量的数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精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高职图书馆应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创新信息资源建设路径。例如,在文献采访环节,收集各类资源的学科分布情况及利用率、读者反馈等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评价,制定能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采购策略。“双高计划”更加强调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式发展,旨在培养高质量人才。图书馆作为资源辅助机构,应积极探索信息资源的深加工路径。图书馆可利用大数据,优化资源组织方式,深入揭示信息资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提升知识发现的深度,提供系统化的、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例如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科服务平台,通过收集、分析、整合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的学科信息需求,对相关的学科资源进行聚类,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空间是信息资源存储展示的场所,空间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使用。图书馆空间可分为实体存储共享空间和虚拟存储共享空间。图书馆空间借助物理设施设备和技术,将丰富繁杂的信息资源进行序化整合,不仅通过信息资源触发点和空间布局,向用户充分展示各专业信息资源,还为用户营造便捷的信息资源获取、分享渠道和舒适的信息利用场地。实体空间规划上,高职图书馆可尝试建设专业主题空间,通过专业文献资源的集中布局、行业内最新研发成果的展示和体验服务,让每个空间展现自身的专业风格和文化氛围,方便用户尽快找到所需资源。虚拟空间构建上,图书馆根据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考试需求,为其提供虚拟存储空间中的资源,同时为满足交流的需要,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打造虚拟共享空间,从而拓宽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和传播路径,加强了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高职院校是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支撑,面向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所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科研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等各领域的发展,均需要专业化、规范化、深层次、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知识服务,因而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制度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馆员是根据院系的学科专业需求而设置的文献资源服务馆员,主要负责与院系对接,在院系和图书馆之间起桥梁作用[5]。学科馆员既具备图情知识与技能,又具有某种学科背景,更加了解学科特点和教科研需求,可为学科资源建设的规划和评估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同时,学科馆员制度促进学院与图书馆协同开展资源的采购,提升资源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学科馆员制度应以项目嵌入式服务为切入点,让各学科馆员嵌入院系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项目中,多渠道地宣传图书馆资源,使用户关注图书馆建设,定期采集学院专业的设置动态,分析评估用户的资源使用情况和建议,加强学科专业信息资源与用户需求的契合度,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怎样让更多读者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如何帮助用户高效便捷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用户真正需要哪些资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能否被有效利用?资源的宣传推广不可忽视。近年来,微信、微博、阅读软件、听书软件等新媒体由于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交互性强、多功能嵌入等优势受到用户的青睐。图书馆可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数字文献资源,集成学科专业产业发展动态的相关报道以及专业比赛、就业指导、研发成果等知识的传播,支持各类型读者随时获取资讯和阅读信息,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宣传力度。新媒体为用户和图书馆提供了交互平台,用户对资源的使用意见也可成为调整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重要参考。另外,新媒体的开放性,用户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多,也激发了用户参与导读、学科嵌入、参考咨询等服务的积极性,这反向助推了专题数据库、学科数据库、书评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的更新与升级。
高职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可知,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与其同步向前的。资源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为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服务是图书馆的立足之本,而资源是服务的基础。为跟上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信息资源建设上应做长远打算,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动态更新,满足高职院校多元变化的需求,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质量评估体系。(1)对信息资源的评估应分采购和使用两个阶段。(2)评估主体要多元化,高职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多元,对资源利用的反馈是评估的重点,从馆员、学校用户、企业用户、科研机构用户采集意见,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评价信息资源的建设状况。(3)要注意评估指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同学科类别的评价指标要体现差异化,同时也要注意与指标对应的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估信息资源的建设质量,形成信息资源建设的长效发展机制,助力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