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声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及生产生活的逐渐恢复,各高校图书馆已逐渐恢复正常工作。但随着疫情全球性的蔓延,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的增加,新冠肺炎疫情还存在扩散风险[1],防控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图书馆是人员聚集场所,也是各高校防疫防控的重点部门,图书馆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以确保馆员和师生的安全,并在此前提下开展工作。随着教学秩序的恢复,师生逐渐返校工作学习,受疫情防控影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着教学科研任务加大的压力,学科服务工作变得非常被动,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将被动服务扭转为主动服务。通过研究当前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2],探索疫情影响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寻求更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以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为例,2021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共计5 298条,其中校外访问资源为305条,占总量的6%;资源推介970条,占总量的18%;通知、活动1 783条,占总量的34%;其他2 240条,占总量的42%。从推文可以看出,这期间以活动通知的形式为主,关于学科服务及数据库等校外访问电子资源的推荐力度不强,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师生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促进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充分利用,为学科服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探索多元优质学科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形势。因此,合理整合有利资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资源,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核心工作。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各高校图书馆大部分服务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国内外多所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开展应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师生提供远程教学与科研辅助服务,图书馆大部分服务得以正常开展,但随着疫情防控时间的延长,进入常态化防控疫情的背景对教育的影响已不再是单一的。冯建军[3]认为,疫情防控前的学习、教育是常态模式,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则可称为新常态教育。高校图书馆也受严格防控限制,许多服务无法正常开展,虽然此期间高校图书馆迅速响应,努力推出各种应急创新服务,但由于师生对数字资源的需求量激增,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别是新型数字资源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而无法及时更新或购买,大部分图书馆仅能整合网上临时开放的免费资源,缺乏提供直接与课程相关联的教学资源平台,无法满足当前背景下授课系统无缝衔接,师生的使用需求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师生需求与图书馆资源供给矛盾凸现明显。
学科服务平台充当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平台把二者联系起来。国外高校图书馆非常注重平台的建设,与之相比,国内高校图书馆平台的建设意识还比较薄弱。黄鹏[4]通过对国内39所“985”高校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宣传力度不足、导航不够完善、缺乏互动交流、用户参与度低等问题。从2021年1—6月国内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发布的微信推文中发现,一些图书馆公众号主页上推送信息的数量少且类型单一(2016年4月—2020年5月只发布了4条通知公告),大多图书馆学科平台的主页主要以活动通知为主,缺少学科专业知识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已搭建学科服务平台的图书馆中,各平台采用的资源描述与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科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以资源推荐、新书推荐、数据库推荐为主,专业的学科服务平台表述不多见,通常以传统的服务方式出现,因此,降低了用户对学科服务的认可度。部分已搭建学科服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并未在微信公众号主页、对应服务的相关院系主页上展示,导致用户无法快速获知平台的链接站点或地址,以至于不能快速、便捷地使用平台资源,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直接影响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
一些高校图书馆正在开展平台的学科资源建设,或正在使用多种类型的平台资源。王伟赟[5]认为学科资源建设体系可分为学科建设基础型、发展研究型和评估应用型资源。目前,大多数平台开展的是传统的基础型服务,以纸质资源为主,包括教学参考图书、国内外经典教材、期刊等纸质资源,而电子资源为辅助,对于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急需的国内外发展相关的电子资源则相对缺乏。王春玉等[6]深度分析了国内“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情况,总结出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原因在于对信息资源挖掘力度不够、共享平台单一,信息服务缺乏相应的深度与广度,免费的网络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以至于影响精准服务,导致无法满足当前背景下高校师生对文献资源迅速增长的需求。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既要适应新的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又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王晓文等[7]对疫情防控期间国内30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进行了调研,对当前状况的总结是:信息服务虽然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但由于体系建设不健全、对数字资源整合和挖掘不足、智慧知识服务缺乏等原因,令图书馆的服务变得非常被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知识服务管理上尚未运用新媒体技术,未能进行个性化服务与高效的知识交流,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与发布,一些图书馆至今仍只采用基础的传统服务模式,如简易的文献传递与资源推荐,对于新知识交流、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缺乏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不利于学科知识服务的深入开展。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双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图书馆开设了这项服务,其他高校图书馆暂时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服务体系。
刘子辉等[8]对国内近30年学科馆员的发展脉络及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有关学科馆员的热度虽然逐年上升,但馆员的工作内容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学科馆员普遍存在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过重的工作负担是导致馆员服务未能精准到位和深度开展的主要原因。杨以明等[9]梳理了高校图书馆智慧环境下馆员能力的各项服务组成要素,以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体系对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智慧环境下的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深度剖析,通过理想点法来计算馆员服务能力水平的数值,并以此来对馆员能力进行评价。杜芃诺[10]从学科需要的角度出发,研究导致图书馆员吸引力不强和不利服务模式创新的因素,发现固有传统的服务理念对学科对口服务是最大的阻力。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如果不能打破传统的服务理念,条理化、系统化地掌握学科的发展趋势,对文献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搜索整理,将无法有针对性地为促进科研与教学服务,这凸显了学科馆员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满足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价值,当然,这也是对学科馆员综合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国内大学图书馆传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业务在疫情防控期间并非获取资源的最佳方法,电子书的共享已成为当前背景下的最优选择。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已实施共享电子书,在传统服务受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利用资源[11]。郑雨霏等[12]观察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外图书馆的开放动态,发现已有的研究对于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实施开放获取活动仍缺乏多元机构之间的广泛合作与共建。朱慧等[13]研究了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图书馆远程服务、无接触式咨询服务的模式,与同期英美高校图书馆进行对比,发现此期间国内高校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虽以电子教参作为突破口,但受网络影响或版权限制,为了保障远程访问顺利进行,不得不修改其原有的服务模式,缺乏数据管理互通共享,直接影响教学科研;高丽娟[14]认为高校图书馆线上跨领域合作联盟最大的阻碍是服务系统兼容性差,各馆业务功能基本只面向本馆读者,不利于读者在其他联盟高校中获取信息;刘佳等[15]则认为创建横向和纵向多元合作模式才能拓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范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大多囿于基础服务之列,基本处于半开放状态,学科指南建设水平相差较大,同类型或同区域之间的图书馆合作服务平台并不多见,在知网以“高校图书馆合作”(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0日)为关键词检索得知,近3年有关图书馆合作方面发表的论文只有75篇,各馆对多元机构之间的合作关注度明显不足。
高校图书馆学科平台是学科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托,服务工作对平台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学科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学科知识和信息资源服务,能快速高效开展学科服务,更便捷有效地获取整合资源,从而提升学科服务质量。目前,国内图书馆主要使用的有LibGuides平台、第三方专业学科服务平台、自建平台等。为提高用户参与度,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拓宽,使用户能够快捷、便利地获取平台的信息资源、工具和服务。与传统咨询相比,虚拟参考咨询的优势更加明显,其咨询方式多样且个性化突出,受时间空间影响小,比传统咨询快捷、便利,对平台的导引编制及时更新,丰富平台建设内容,推出新颖的服务模式,如厦门大学采用的“微信+学科主页”的模式[16],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把馆员与用户及知识资源联系起来,以达到一站式服务的目的,实现平台与用户互促共进。
学科资源建设作为核心和重点,是图书馆建设的重心。“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馆藏建设模式,越来越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已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通过资源建设团队对其不断完善,制定发展策略,细化服务标准,形成新生态建设体系。如香港大学图书馆对资源建设团队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对职责、采购、资源保存等都有详细的阐述,对资源发展的环境、目标均有清晰定位。我国高校图书馆应从自身情况出发,借鉴先进的团队服务模式,依托“互联网+”的优势,以高效、先进的团队建设使传统的学科资源与先进的资源之间优化配置,调整资源布局和组织结构,培养学科资源建设专员,深入调研分析读者需求,以新服务理念提供精准服务,及时反馈动态需求,推动资源建设学科化,形成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支撑。
知识服务是验证高校图书馆事业是否达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师生在不能返校情况下大多通过VPN对校内资源进行访问,巨大的访问量容易造成网络拥堵。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互联网+”等前沿新兴技术在知识服务中的应用,加大对先进数字化技术开发的力度,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善服务模式,多维度挖掘有价值的新知识,构建协作共享的学术合作伙伴,发展专业的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利用精准高效的智慧化服务提高效能,努力提供个性化定制,以灵活的知识服务模式为师生读者提供服务,实现价值共创共享。
学科馆员制度已有多年历史,随着用户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学科馆员服务的模式与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后疫情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且趋于成熟,也深度融入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员角色趋于多元化、复合型,集数字咨询、数字媒体、科研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多项服务于一体。因此,学科馆员应积极适应当前环境下师生用户的需求,主动向用户提供有助于教学、科研的学科知识服务,积极与院系沟通,为师生用户提供专业的学科知识、技能帮助和图书情报知识等服务,用专业知识把图书馆、用户和学科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用户对图书馆资源使用的能力,让用户快捷、便利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便其更高效地开展各种科研活动。赵晏强等[17]认为学科馆员3.0是国内图书馆的一项创新性探索,依托大数据环境,以科技创新为起点、多源数据为基础,构建适合当前背景的服务新模式。因此,促进学科馆员由基础服务向数字服务、知识服务和智慧服务转变,是当前环境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
通过调查疫情防控期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应急服务能力、线上服务能力等工作情况可知,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应对疫情服务功能较为完善,除了咨询借阅等基础服务,对于教学科研等业务均能提供远程帮助。国内高校图书馆大多已经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疫情防控背景下随着数字资源访问量骤然增多,传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已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多元化渠道服务是当前获取资源的最佳方法。疫情防控期间美国高校图书馆已出现通过量身定制提供各种既有特色又便捷的服务,哈佛大学图书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均表现突出:哈佛大学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各大机构平台提供预约借书、定点借书、扫描邮寄等,以虚拟图书馆的方式对教学提供数字资源访问,量身定制课程,提供远程媒介数字工具。科研方面,聘请专家提供在线指导,存储和共享研究数据;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线上讲习班,指导读者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和管理数据,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本校读者的需求,在提供远程信息资源服务的同时还兼顾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制度和严格的保密制度。疫情防控期间兰州大学图书馆与多机构合作获取丰富的数字馆藏资源,为用户申请开通临时使用账号以方便获取信息[18],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是国内特殊时期的一项新举措。其他高校图书馆可从中汲取经验,成立资源建设联盟,与多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运用专栏导航等方式发布资源信息与服务,通过储备数字化课程资源以丰富学科服务平台,建立系统化的教育类信息在线指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业服务,完善专题特藏资源等,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综合能力。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是高校图书馆新的挑战、发展机遇与空间,高校图书馆应借此机遇寻求新思路,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以拓展深度和广度为抓手,以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目的,主动创新服务手段,探索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向更高层次、更高服务水准发展的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