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2-12-23 15:46:21王玉东张琬钧
林区教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弘扬革命劳动

王玉东,张琬钧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047)

关于劳动的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道:“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而从人类发展和历史传承来看,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则是实现美好梦想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创新劳动教育手段、挖掘更多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落细、落实。从内在联系和现实需求来看,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具有应然性,对于推进劳动教育和弘扬革命文化意义非凡。

一、革命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

弘扬革命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革命文化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激励人们在劳动教育中开拓进取、披荆斩棘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革命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运用也是革命文化弘扬的创新途径。

1.革命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一方面,从形成过程和创造主体来看,革命文化与劳动实践紧密相连,它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劳动人民是革命文化的实际创造者,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更多具备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较强劳动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所以,用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涵养未来的劳动者符合文明发展逻辑。另一方面,从内涵意蕴来看,革命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光辉典范、生动案例和动力源泉。例如:革命年代培育和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军民鱼水、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等;建设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为国为民、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等;改革时期培育和形成的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劳模精神”,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脱贫攻坚精神”等。

2.劳动教育是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革命文化等优秀资源作为价值载体,并辅之以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价值引领可以起到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强化文化领导权等多种作用[2]。高校只有将革命文化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使弘扬革命文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而劳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一方面,在劳动教育中融入革命文化,有助于广大青年学子从劳动角度对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形成更加充分的认识,并在思想上更加深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鲜明,促进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帮助青年学子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劳动中,感悟、信仰和践行革命文化,并在新时代自觉用双手书写革命文化的新篇章。这是保持革命文化持久魅力,继承革命文化光荣传统,开创革命文化更高境界的重要举措。

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逻辑

为了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党的优良劳动传统、锻造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学子全面发展和我国各项事业稳步前进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要求

劳动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3]。“德智体美劳”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新内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劳动教育,要求我们在把握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要重点帮助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担当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的责任感,在奋斗中追求人生梦想,在梦想实现过程中积极奉献社会。显然,开展劳动教育仅注重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劳动精神的塑造,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真正养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成长为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甘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时代新人。革命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本身就源自于党领导人民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所以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中的劳动基因,发挥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引领当代青年从内心深处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认同并塑造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意义重大。

2.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劳动精神的现实要求

走过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锤炼和构建起了与劳动密切联系的精神谱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认识到只有团结广大劳动人民、依靠劳动实践才能取得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为此他们深入劳动一线,和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唤醒了一大批底层劳动人民积极参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来,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求独立。虽然革命早期困难重重,但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劳动人民这个关键因素,在各个根据地艰苦创业,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在党和劳动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取得胜利。后经“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中,贡献着自己的辛苦劳动和聪明才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两弹一星”和一系列工业基础就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中成为现实。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国上下充分释放劳动激情和创造活力,发扬勇于改革、敢闯敢干的时代精神,在工业制造、空间探索、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无数“中国奇迹”,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人均收入实现质的飞跃,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和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勇毅前行。

2021年中宣部发布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正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和各项事业发展中同广大劳动群众一道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和孕育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符合新时代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续写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要求。

3.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劳动素养上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劳动意识薄弱。一方面,“95后”“00后”大学生从小深受家长的宠爱,较少参加劳动,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学校重智育、轻劳动教育,忽视了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部分学生脱离了劳动实践,缺乏劳动自觉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其次,劳动价值失位。在面对是否参加劳动时,“有利可图”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的考量因素。例如在择业时,他们更多关注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和工作强度等外在条件,而对自我提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等考虑的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最后,错误思潮侵蚀。部分家长和社会舆论认为从事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社会地位、发展前途和工资待遇上要优于体力劳动者,导致很多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歧视、排斥体力劳动和低收入劳动。同时,受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不劳而获、眼高于顶、享乐安逸、一夜暴富、走捷径等错误观念正在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因此,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借助革命文化的沃土,定能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扎下根,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三、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1.促进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深度融合

促进革命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将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作用。弘扬革命文化和培育劳动精神都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因此,革命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促进二者相互融通。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中,领悟今日之中国取得的一切历史性成就都是党带领人民群众用双手书写的,是亿万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5]。因此,要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性劳动的重要性,借此培养敢于创造、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切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都来自于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需要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共同创新创造,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意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讲授百年党史中感天动地的创业历程,用艰苦卓绝、拼搏奋斗的劳动传统和劳动历史感召新时代大学生。其次,要积极促进革命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该专业领域的先进工作者和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将弘扬工匠精神与培育大国工匠有机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和精益求精的自觉性。最后,要将革命文化合理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就业指导课是提高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的重要课程,百年党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劳动者,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光辉典范。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的无数海外学子,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扬名立万的机会,投身到祖国建设中。一辈子兢兢业业、扎根基层的人民功臣张富清、申纪兰,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共和国功勋黄旭华、于敏等,这些先进劳动者的光辉事迹对大学生树立甘于奉献、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观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创新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合方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培育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和塑造正确劳动价值观离不开劳动实践。高校劳动教育必须重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受教育者感受劳动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培育理想崇高、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方面,加强建设革命文化劳动实践基地。各地高校应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建设“革命文化+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让大学生通过听和看,了解先辈恢弘的创业历史,更要情景再现,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先辈创业的艰辛,以此获得精神洗礼和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文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在革命文化的指引下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奉献的意义;以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为主题,号召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在参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能弘扬革命文化。

3.营造革命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革命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离不开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方面,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当前各种错误思潮侵蚀大学生思想的主要场域为网络空间,要谋求大学生群体真正认同和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迫切需要净化网络空间。既要严格准入机制,明确价值判断标准,让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甘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资源占据主导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也要透过各种网络资源的表象,揭示各类资源的核心观念,坚决阻止错误性、迷惑性、误导性内容进入学生视野,这样才能在劳动精神培育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另一方面,加大对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6]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劳动模范始终是各行各业的杰出群体,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边区工人的一面旗帜”赵占魁、“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吴运铎;“高炉卫士”孟泰、“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宁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时传祥;“蓝领专家”孔祥瑞、“工人教授”窦铁成、“马班邮路”王顺友、“白衣圣人”吴登云。这一个个名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他们是劳动精神的化身,是民族的脊梁,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高校应重视宣传时代楷模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劳动模范进行现场授课,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发挥劳动模范的典型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感悟到劳动模范可亲、可敬、可学、可成,让劳动精神深入人心。

四、总结

劳动教育与革命文化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联系紧密,二者的相互融合开拓了高校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新路径,对传承革命精神、落实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各类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劳动元素和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有利于推进劳动教育和弘扬革命文化。除此之外,在实践中必须重视外部环境的营造,多措并举实现革命文化和劳动教育优势互补,协作同行。

猜你喜欢
弘扬革命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