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聪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抗美援朝中“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有力的战争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①,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②,由此可见党的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战争年代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国际背景下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国内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背景。二战后,世界被划分为两极格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敌视的态度,并采取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军事包围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1950 年6 月27 日,杜鲁门通过公开演讲宣称中国如果实现对台湾的统一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任务的美国部队”③,随即便派出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之后,美国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操纵联合国通过了武装干涉朝鲜战争的决议,并派遣军用飞机入侵中国的领空,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实施轰炸,不仅如此,美国还否认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甚至阻止别的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行径严重威胁到了新中国的领土主权与国家安全。7 月6 日,周恩来在《致联合国的声明》中指出美国“武装侵略、干涉朝鲜内政和破坏世界和平,在没有中苏两国之下通过决议是非法的,违反联合国宪章”④的,同时也强调了美国对台湾海峡的封锁“侵害中国的领土完整,是侵略行为”⑤。11 月,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也在联合国安理会上谴责美国将朝鲜内战当成武装侵略台湾的理由与借口是站不住脚的。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无论从出兵援助朝鲜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巩固新生政权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保障,因而围绕抗美援朝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成为了一种现实需要。
(二)国内背景。抗美援朝中,中国共产党围绕抗美援朝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环境综合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其一,就经济环境而言,经历了连年的战乱,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刚刚稳定的国内经济秩序又再次受到影响,国内出现了物价上涨、囤积商品的现象。再加上国外对于战略物资的封锁,短时间内志愿军物资紧缺,特别是棉服供应严重不足,而一些不法奸商也趁机牟取暴利,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出于筹集战略物资和稳定国内金融环境的需要,围绕抗美援朝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其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对于是否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在干部群众中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一致,有些人对出国作战还缺乏胜利的信心。因此,为了能够在党内外形成共识,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必要的。
其三,就社会环境而言,当时国内还有部分地区未获得解放,仍然有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大批残余力量伺机进行破坏活动。特别是在美军仁川登陆以后,这些反动势力趁机通过发放反动传单、绘制宣传画等方式散播“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蒋介石将要反攻大陆”等谣言,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秩序。
其四,就思想环境而言,民众对于抗美援朝缺乏充分认识,主要表现有三种:一是“恐美”心理,即恐惧美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惧怕美国的原子弹,害怕抗美援朝会得罪美国而成为其进攻中国的借口;有的人则怀有“畏战求安”的心态,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国内连年的战乱让民众对战争本身充满排斥,不希望来之不易的国内安定环境再次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小农经济意识的传统心理。二是漠然无谓的旁观者心态,这部分人认为朝鲜距离中国很远,朝鲜战争与中国无关。三是“亲美”和“崇美”心态,这部分人羡慕美国的科技实力,认为美国什么都是好的。也有人认为美国在历史上曾帮助中国建学校、给灾民发放过救济粮,于是就理所应当地认为美国是“好人”。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围绕抗美援朝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孕育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一)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丰富。1950 年6 月,在朝鲜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天,党和政府就围绕朝鲜战争积极展开了思想政治工作,并在《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美国帝国主义公开干涉我国和朝鲜越南等国内政的宣传指示》中明确指出:“各地必须抓紧时机,展开广泛宣传,响应周外长的声明,以便对内教育我国人民,对外坚决打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⑥这一指示,实际上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基调。此后,中国共产党就围绕抗美援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
其一,围绕抗美援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抗美援朝中,为了培育人民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最先在军队,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军队中,为了让官兵认识到自己为什么打仗,中国共产党从军人入伍开始,就通过政治指导员、教导员或者文化教员对广大官兵进行教育。在集中学习的时候,教导员会鼓励战士们控诉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帮助志愿军战士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并在战士们心中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在班排讨论的时候,指导员会带领大家互相讲述自己的思想转变情况,利用作战间隙、作战修整时期,尽一切可能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在抗美援朝时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让人们深刻理解“保家卫国”的含义,中国共产党从“爱国”和“爱家”的角度出发,积极宣传教育人们,让人们意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国与家是一致的,而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虎视眈眈,想要安心从事生产是不可能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对帝国主义妥协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为了更好地保卫和平,保护祖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就必须要“保家卫国”。炮兵第一师第26 团5 连政治指导员麻扶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写道:“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经过口口相传,更是激起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热情。
其二,综合时局形势进行国际主义教育。为了让人民群众不仅关心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且还可以关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局形势进行了国际主义教育。1950 年10 月8 日,毛泽东发布《中央军委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命令》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后必须对朝鲜“表示友爱和尊重”⑦,因为“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⑧,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要切实履行好国际主义义务。为了响应毛泽东的指示,广大志愿军指战员制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全军指战员行动起来要把朝鲜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10 月2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以消灭恐美心理,坚定胜利的信心,并使全国人民正确认识朝鲜局势与中国的关系,教育人民认识到美国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文件强调,要重点宣传“中朝唇齿相依,美国侵朝和侵华是分不开的”⑨,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封锁台湾海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这与日本侵略中国的顺序是一致的,因此救邻居就是救自己,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实际上为党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后,《人民日报》对朝鲜战争进行了大量报道,帮助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和朝鲜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特别是要帮助人民群众认识到援助朝鲜是一种国际主义义务,从而树立一种国际主义情怀。1952 年5 月19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金日成关于国际主义的重要论述,金日成指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爱好自由的人民为和平而斗争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有力的武器”⑩,进一步宣传了国际主义思想。
其三,结合立功运动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将立功运动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结合,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适时颁布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条例(草案)》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标准的意见》,制订了评价功劳的方法,这一举措极大地振奋了部队的战斗士气。为了更好地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广泛宣传英雄人物事迹,不仅在军队内部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形成“学英雄、争立功”的氛围,还积极组织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团回国作巡回报告,在英雄的家乡举办专门的庆功会,给英雄的家属送去“爱国功臣”的牌匾。党在宣传中不仅鼓励个人立功,而且提倡集体立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除了30 多万名功臣外,党还奖励了6000 余个集体立功单位,营造了崇尚英雄的深厚氛围。
(二)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多样。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宣传网,并组织起宣传队伍进行抗美援朝专项宣传。为了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想效果,中国共产党采用了多样化的宣传形式。
其一,运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报纸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战争伊始,作为主流媒体的《人民日报》开辟了《抗美援朝专刊》,对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国内爱国捐献运动中表现突出的李顺达、马恒昌等人作了专题报道。1951 年4 月,刚刚创刊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朝鲜人民给中国人民的来信,在信中,朝鲜人民表达了对志愿军的热爱和对中国人民的感谢。创刊于朝鲜战地的《志愿军报》极大地丰富了志愿军的文娱生活。此外,还出版发行了大量期刊读物宣传抗美援朝运动。胡乔木指出:“要使每处每人都受抗美援朝爱国主义教育,出版发行不普及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⑪因此在《一九五一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中明确规定期刊读物要宣传抗美援朝相关内容,此后相关期刊读物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考虑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群众普遍识字水平较低,于是在各个单位成立了读报组,让宣传员深入工厂、农村田间、学校,用通俗的语言为群众读报和讲报,并积极和群众就朝鲜问题展开讨论。为了让抗美援朝运动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电台、广播进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动员效果。
其二,通过群众运动扩大影响。发动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扩大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源头活水。1950 年12 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中指出抗美援朝的诉苦运动是“很成功的”,应当在其他的地方进行推广以扩大声势。在诉苦运动中,各地举行控诉会以引导群众根据自身的实践经历控诉美国侵略者的罪恶,特别是一些宣传队除了宣讲抗美援朝的形势以外,还表演一些政治类的节目,其结果往往令群众感同身受,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部署发起订立爱国公约、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等中心工作。毛泽东在给天津工商界的回电中对他们的爱国立场表示欢迎,对全国的抗美援朝运动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全国的小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都被发动起来,而爱国公约运动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具有极强的群体渲染力。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全国还开展了爱国生产竞赛、爱国丰产运动和增产捐献运动,鼓励群众将爱国热情与生产相结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从物质上为抗美援朝运动提供支持。
其三,多种艺术形式交互应用。在中国共产党开展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中,文学、漫画、歌曲、话剧、鼓词、相声等也被大量运用于宣传。1950 年,文艺工作者热情响应《关于文艺界展开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的号召》,创作出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在文学方面,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的纪实文学《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在群众中产生了轰动。在漫画方面,党和政府鼓励个人投稿,于是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漫画应运而生,诸如《不能置之不理》《圣诞节回家》《照样的阴谋》等一系列经典漫画登上《人民日报》,有的漫画被群众临摹,甚至在游行的时候也被张贴出来,而漫画本身也因为夸张直观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歌曲方面,各地文教机关派出队伍到群众中教学传唱,人民群众对《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把强盗消灭在太平洋》《刺刀擦亮保国防》《卫国保家多生产》⑫等作品耳熟能详。这些歌曲节奏激昂热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此外,文艺工作者结合抗美援朝的时局进行话剧、鼓词、相声创作,组织文艺表演队伍到群众中进行文艺演出,如话剧“母亲的心”“兄弟之谊”,鼓词“渔夫恨”“血债血还”“四只枪儿”、相声“如此美国”⑬等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的人民群众被动员起来,艺术宣传配合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光辉典范,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抗美援朝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获得战争胜利的优势所在。
(一)宣传党的方针,统一群众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统一了群众思想。
其一,面对党内外人士关于出兵朝鲜认知各异的现状,党中央及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党内外形成了共识。为作出科学的决策,毛泽东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朝鲜战争中国是否出兵的问题与党内外人士进行了多次讨论。集中意见之后,毛泽东亲自进行思想宣传,在1950 年9 月23日与梁漱溟的谈话中,毛泽东说道:“中美之间现在还没有打起来,但硬是打到你的头上,又怎么办?只能还击,以牙还牙。”⑭接着毛泽东在和周世钊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三把尖刀”理论,分析了美国的战略意图,进而得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⑮的结论。而彭德怀的“老虎吃人”理论也帮助党内外人士认清了美国干涉朝鲜内战的本质。最终,党内外统一了意见,支持党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其二,面对“恐美、崇美、亲美”的思想泛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民改变了错误认知。对于“恐美”心理,1950 年7 月16 日,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反对美帝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周”的指示》,经过了群众运动,人民加深了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也认识到了保家卫国的必要性,不仅消除了恐美心理,而且参军的热情日益高涨,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对于“崇美、亲美”心理,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时事教育,特别是通过《人民日报》对朝鲜战争进行的大量报道,帮助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和朝鲜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援助朝鲜是一种国际主义的义务,培养了人民群众的国际主义情怀。
其三,面对谈判时期人民群众的心理困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使得全国人民及时根据战争形势变化调整思想。经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国已经形成了仇视帝国主义的观念,因此在得知要与对方进行谈判的时候,很多人思想一下子转不过弯。为此,党中央在《中央关于朝鲜谈判问题的宣传指示》中,就宣传朝鲜谈判重点需要澄清的五个主要问题作出了特别说明,即:着重宣传为什么赞成停战?为什么提出在三八线停战并在谈判中只解决军事问题?为什么不在以前提出停战?谈判是否成功以及当时中国人民如何抗美援朝。这一指示一方面揭示了和平的可能性,引导人民争取和平,激发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帮助人们的思想进行转变。另一方面,党中央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斗争,而是在后两个问题的宣传中揭露敌人“虚假和平”的阴谋,“敌人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总想通过谈判来获得。这样,谈判就会有曲折,往往出现谈谈停停、打打谈谈”。⑯经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志愿军和人民群众树立起“争取停,不怕拖,准备打”的意识,为坚持抗美援朝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筑牢物质基础,保障后方供应。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对国内民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是动员群众发展生产,稳定国内金融秩序,间接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其一,抗美援朝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稳定国内金融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爱国生产运动的开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人阶级鼓足干劲,努力生产,一部分工人直接投身于兵工厂,制造、加工前线急需的枪支弹药,农民阶级也加紧生产粮食,截至到1951 年底,全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03 亿元,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 年增加了28%。通过对城市小资产阶级做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能够自觉遵守抗美援朝爱国公约,并主动担负起沟通物资、保证供给、协助政府稳定金融物价的重任。
其二,抗美援朝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物资供应。《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华通讯社关于报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内容的指示》中的第三条指出,宣传要“报道工厂工人开展生产竞赛和农民交纳公粮,以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⑰在全国抗美援朝总会的支持下,各省纷纷建立了抗美援朝分会,并发出捐款捐物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捐献飞机大炮的高潮。据统计,从1951 年6 月至1952 年5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社会筹集到的捐款约可以购买3710架战斗机,这为志愿军提供了坚实的武器和后勤保障。此外,在中国东北地区也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炒面运动,正是在抗美援朝的时事教育之下,广大劳动人民全民参与,家家架起锅灶通过炒面来支援前线。
(三)夯实人民根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国民意识的塑造,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其一,梁启超是近代最早阐发爱国论的政治家,他认为,中国人缺少爱国心,其原因是不知有国,在其所著《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人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只有以国家二字并称者,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⑱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国民意识逐渐被唤起,而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通过政治宣传与思想发动,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于是将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联,周恩来指出,抗美援朝运动使得“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次更加高昂起来了,更加深入化了”。⑲
其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初期,一些群众对战争持有悲观态度。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下,人民逐渐树立起打败侵略者的信心,最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中国人民也真正意识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⑳
其三,面对社会中一些反革命分子破坏的严峻态势,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在宣传中与人民群众加强沟通交流,在动员中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为人民群众支持党的执政奠定了情感基础。人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权也更加牢固。
(四)鼓舞军心士气,提升战斗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抗美援朝时期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志愿军官兵作战的斗志,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其一,抗美援朝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了志愿军战士的理想信念,鼓舞了志愿军战斗意志。大卫·哈伯斯塔姆在《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表明“正因为有信仰”,毛泽东的军队“才能比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更强大”。㉑党在志愿军队伍中积极宣传英雄事迹,激发了志愿军的斗志,如宣传罗盛教救助落水孩童的国际主义精神,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的集体主义精神,邱少云大火烧身严守纪律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是在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事迹影响之下,涌现出无数像黄继光、杨根思、孙占元式的战斗英雄。在战斗中,志愿军战士坚决执行党的作战方针,主动冲锋在前,从而保障了军事行动的胜利完成。
其二,抗美援朝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了志愿军整体的战斗力。面对拥有先进武器的美军,志愿军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能力,如孤胆英雄谭秉云,他凭借一个人便围堵美军一个师,为部队安全过江争取了时间。这种战争奇迹只有被正确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军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军长曾泽生带领的50 军,这支部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起义部队,曾经在国民党被称为“60 熊”,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死守汉江50 天,使美军铩羽而归。从之前的“怂包”摇身一变成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到,这是一支被正确的思想武装过的部队,这些军人知道他们的背后是祖国和人民,是党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得军队有了灵魂。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虽然时过境迁,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但是党在抗美援朝时期积累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依然具有珍贵的价值。回顾党在抗美援朝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抗美援朝思想政治工作史中汲取历史经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新时代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注释]
①②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10-24.
③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395.
④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950.7—1950.12)(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10.
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91.
⑦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35-236.
⑨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39-142.
⑩金日成.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朝鲜人民的斗争[N].人民日报,1952-05-19.
⑪胡乔木谈新闻出版[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9:444-445.
⑫侯松涛.抗美援朝运动中的社会动员[D].中共中央党校,2006:56.
⑬黄英.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述论——以《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为视角[D].湘潭大学,2014:30.
⑭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04.
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30.
⑯石仲泉.毛泽东:精心谋划抗美援朝停战谈判的总设计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 周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37(05):17.
⑰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152.
⑱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56.
⑲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30.
⑳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3-09-13.
㉑[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