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幼教思想回溯与启示

2022-12-23 08:00:17杨雯珺
科技风 2022年33期
关键词:陈鹤琴玩具幼儿园

杨雯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用毕生的精力进行幼儿教育的各项实践和研究,构建了中国儿童心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幼教事业的基础。其毕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儿童观、教师观、家庭教育观、课程观、游戏观等方面。再次审视这些内容,依旧对我们如何办好学前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儿童观与启示

儿童观即儿童是什么,如何看待儿童,如何对待儿童。100多年前,陈鹤琴先生也在思考这个问题。1914年作为“庚子赔款”的留美预备生,他觉得国家如此栽培他,所以他决心要救世济民,并且这个思想贯穿浸润了他一生[1]。陈鹤琴在赴美深造的途中,一直对学医还是学教育学摇摆不定,最终陈鹤琴坚定了做儿童教育事业以教育报国的决心和信念,因为他认为学医是医病,而他要去医人。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杜威等教育先贤,这对陈鹤琴后来的儿童观有着极大的影响。一直以来国人对儿童教育根本不重视,把儿童看成一个没有地位的、由成人主宰的对象。五四运动以后,我们的教育从伦理、社会开始转向人、转向儿童,陈鹤琴认为中国的教育必须从儿童做起。受到卢梭《爱弥儿》中“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就是儿童”的影响,陈鹤琴坚决反对“叫儿童穿起长衫”的成人化倾向,指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身心特点的”,他的思想引领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2]。瑞吉欧教育体系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齐先生曾经列举过一首小诗描述过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陈鹤琴提出要尊重儿童、信任儿童、相信儿童有无穷的潜力,这是儿童的福音,也是我们当今幼教界努力让更多人去践行的儿童观。陈鹤琴先生的这种儿童观在当时而言是具有先进意义的,放在当今幼教界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说儿童观就是你怎么看待儿童这个群体,怎么看待就会有怎样的对待方式,无论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父母持有怎样的儿童观都会影响如何做幼师、如何做父母等重大问题。陈鹤琴在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里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都体现了他对儿童信任与尊重的儿童观。

陈鹤琴的儿童观对当今的启示:如今社会上持“儿童是无能的,是需要人照顾的”儿童观仍旧居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就业,这才产生了很多父母、教师过度包办幼儿生活,过度替代幼儿做选择的局面。儿童兴,则国家强,作为当代父母或者教师群体更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儿童观,尊重而非轻慢儿童、信任而非不屑儿童、引领而非替代儿童,在保障孩子基本吃穿住行的生活条件之外,还给孩子更多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和自由成长的机会。

二、教师观与启示

陈鹤琴认为教师首先要爱儿童,其次是教师要有一些技能,如自己会制作玩教具,再者教师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研究教育、研究儿童心理,而不仅仅是一位教书匠。他提倡教师要“敬业、乐业、专业、创业[1]”,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的工作,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幼儿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特点促进孩子的教育。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其“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与陈鹤琴先生提到的教师观是一致的。

陈鹤琴的教师观对当今教师观的启示:未来的幼儿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不是简单地看娃,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和反思型教师,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更应该结合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做儿童教育研究,以研究者心态去发现儿童,探索教育儿童的新方法,通过走访示范园学习他园的先进理念,与高校联合做园本研究,参加学前教育国培计划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和科研水平。教师素养决定儿童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的转变,才能做到以观察、指导、合作探索的态度促进儿童发展。

三、家庭教育观与启示

家庭教育也是陈鹤琴非常关注的领域,陈鹤琴先生提过做父母是一桩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社会上任何事情都需要专门的学识技能,而教养儿童,却没有人主动学习,做父母同样也是需要学习的[1]。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生儿育女是人类本能,但是作为孩子的“终生导师”,人们很少思考自己是否合格。为此他出版了《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一书。这本书集结了陈鹤琴对自己长子陈一鸣808天记录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他用实证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对孩子成长的事件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分析。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此书依然可以作为中国家长的育儿指南。其中提到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包括当今教育界普遍提到的儿童发展关键期、敏感期等都在此书中有论述,他提倡暗示教育、不主张打骂孩子。陶行知书评此书时说父母不会教养自己的孩子,小孩子不晓得要冤枉哭多少回,如果做父母的愿意像陈鹤琴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孩子,小孩子的眼泪都可以省掉99%[1]。陈鹤琴先生特别注重自己孩子的身体强健,细微到口腔卫生、眼睛保护、行走体态、排便习惯、心理健康等,他还重视家庭艺术熏陶、服务意识、奋斗意识、志向教育等。当今很多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智育,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各种习惯养成,其实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观里最值得学习的是他教育出来的子女都能怀揣崇高理想,提到留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谋幸福的志向,他还特别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尊重老人,顾及别人感受等,都是值得当今父母学习的。陈鹤琴在1935年发表的九条“宏愿”中有一条就是:愿全国的父母、导师以及全国的成人们,随时随地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各就自己能力所及,保育儿童、救济儿童、感化儿童[1]。可见陈鹤琴对儿童的关怀,对家庭教育父母使命的呼唤。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观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目前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民主型家庭偏少,父母对年轻人的志向引领不够,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美德仍然欠缺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父母转变观念,重读陈鹤琴先生的经典之作,摈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营造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不仅重视孩子物质需求和身体健康,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引导、金钱观、志向教育、品德教育、人际交往的正确引领。同时教育子女也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的,父母应该抱着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文化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以及育儿水平,在家庭内部营造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如共读一部经典著作,共赏一部好电影,熏陶和净化家庭成员的思想境界。

四、课程观与启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他的大课程论。他提倡活教育,认为应该读活书,而不是钻在书本里做书虫,学生不应该是牢笼里的孩子,教师也不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填鸭式的容器,生搬硬套地灌输给他们知识,而是让学生自主地、生动地、前进地学习。对于孩子而言,户外活动中捡来的小石头、小木块、小树枝、树叶都可以变废为宝成为孩子们地认识大自然的课程,我们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创造的机会。他认为儿童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不能把一门门学科割裂开来。为此他特别反对分科教学,提出幼儿园到小学应该要有衔接,儿童生活是完整的,就像一个手伸出来,五个指头是连接的,这就是他的整个教学法,也就是五指课程,包括儿童科学、语文、艺术、社会、健康活动五个方面。五指课程和我们现在提到的五大领域课程是很相似的,只不过五大领域是把语文换成了语言,内涵更加丰富了。当今很多幼儿园都在做主题融合课程,其实就是对陈鹤琴先生活教育“五指课程”的践行。比如,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厨师”主题,孩子们可以体验当厨师制作美食,还可以体验当服务员、收银员、打包员的角色。为了准备主题课程,孩子们要参与选择菜单、制作食谱,画表格,进行数字统计,课程开展中孩子们亲自体验勺子炒菜,研究如何用刀子切西瓜等,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这样的主题活动内容是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是活的教育,孩子们动手又动脑,大家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在游戏中获得成长。陈鹤琴提倡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体验、学习,去社会中考察,让孩子学习一些活的知识,他主张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而不是整天捧着一本书从头到尾地学习。他特别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大家一起互动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为此提出了教学的四步:一是实验与观察;二是阅读与参考;三是发表与创作;四是批评与研讨。

陈鹤琴的课程观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一是当今幼儿园要反思我们的课程是否真正走进了大自然、大社会,还是说依旧照本宣科,禁锢孩子的思想。目前幼儿园预设课程是主流,很多幼儿园还是依旧按照各种教材上课,故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教学形式需要革新;二是关于幼儿园分科课程和融合课程的问题。目前幼儿园五大领域分科课程居多,融合或者主题课程开展得比较少,那么开展融合课程和主题课程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教师需要具备很多专业领域知识,需要考虑课程开发什么样的主题是儿童需要的,如何开展生成课程,教师在主题课程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各教师间如何配合等。

五、游戏观与启示

陈鹤琴非常重视游戏和玩教具的研究。他提出对于幼儿而言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动手动脑、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反观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还是存在部分幼教小学化倾向,过度重视儿童识字算数的幼儿园数量也不少。他认为成人应该利用游戏引领儿童成长发展的教育,放到现在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游戏化”“游戏教育化”。陈鹤琴还是一名玩具设计师,他强调幼儿要玩具,不要“看具”。他批判很多玩具制造厂制造的玩具与教育脱离,成为一批“看具”,不适应儿童教育的需要。他认为好的游戏玩教具是活的,具有交互性的,让孩子能够真正去操作的、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乐趣,同时又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他认为利用各种材料制作玩教具,还应该根据孩子特点去设计玩教具,以及利用成人的东西来改造成儿童可操作的各类玩教具。他对儿童的玩具制作和选择有一些要求:一是可以发生改变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可以一物多玩的、变换出很多花样的玩具;二是可以引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三是就地取材,方便家长和幼儿搜集的常见材料制作而成的;四是符合儿童兴趣的、能够激发孩子兴趣的,吸引孩子积极参与的,凡是孩子给破坏掉的玩具都应该摒弃[1]。

陈鹤琴的儿童观对当今的启示:当下市场上出现的玩具对教育的关注比较少,强调美观、安全、牢固的较多,从儿童心理角度去研究儿童玩具的意识还不是很明显。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给孩子买玩具可能只是图好看,缺乏考虑玩具是否符合当下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这种玩具的价值是打折扣的。因此给孩子提供玩具,我们依然可以从陈鹤琴的观点中获得一些启示,那就是好的游戏玩教具是活的,具有交互性的,让孩子能够真正去操作的,能够在动手动脑中得到乐趣,同时又能发展孩子的创造性。

结语

陈鹤琴先生的幼教思想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从《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都能感受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影响。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强调“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说明他关注人,他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本身发展的。儿童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价值意义,教育不仅要为个体的成年生活做准备,而且要保证未成年期的生活质量,给儿童快乐的童年、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2]。陈鹤琴一生都在保持着一种赤子之心和持续奋斗的活力,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就是这样一位“大人”[1]。即使在晚年病危时,陈鹤琴先生心里装的还是儿童,那时他已不能说话,只能用笔在纸上写下歪歪扭扭的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这展现了这个老教育家的全部教育情怀。他的大爱和实干精神将是砥砺我们幼师从教者的一面精神旗帜。

猜你喜欢
陈鹤琴玩具幼儿园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下一代(2021年2期)2021-07-05 02:30:14
我爱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14期)2020-11-10 09:06:24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园(2020年22期)2020-03-29 02:17:52
教育大师陈鹤琴的教子经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26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
大灰狼(2018年9期)2018-10-25 20:56:42
爱“上”幼儿园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同舟共进(2018年3期)2018-04-18 02:38:04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