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科技创新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竞争的主导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都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执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本地区综合实力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焦点[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提供者,不仅直接参与了新知识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应用,也是知识创造、科技劳动力生产及科技创新的源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更好地满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2]。
现有的高校科技评价机制通常具有统一的、量化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新时代新形势下,国家和社会对科技评价有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评价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首先,科技评价整体上注重数量轻质量,注重形式忽略内容,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其次,科技创新评价存在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再次,科技转化及科普工作不够,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最后,科技评价的分类评价、开放性评价以及长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此,构建合理评价指标,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并进行分类评价、开放性评价的改革对高校科技评价的发展十分重要[4-5]。
本研究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服务等三类创新活动,构建了涵盖师德师风、科研诚信、创新机制、创新质量及成果贡献、科教结合支撑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各类别高校进行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强化高校创新主体责任,引导高校合理进行科技创新定位等6 条建议。本研究对科技及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校创新能力、科学调配科技资源、合理定位高校科技创新方向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是对高校整体的综合评价,其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创新团队的建设,创新平台的建设,科技资源平台的建设,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出等方面。评价内容涵盖师德师风、学术诚信、创新质量、创新的服务贡献和科教结合等。
本研究将高校创新的评价对象分为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及科研项目等几个方面,从而进行因素分析。
1.1.1 创新人才主要影响因素。①师德学风:考察创新人才的爱岗敬业、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其次考察科研人员遵守学术规范,勇于创新,探索新现象,发现新知识、新应用,服务社会需求。②代表性成果:科研人员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新成果,包括代表性的论文、新技术或方法、新产品、重大项目、重大咨询报告、工具书或者行业标准等。③学术影响力:代表性的开辟和引领科学发展方向,在国内外知名学术组织担任重要或领导性职务,担任国家科技计划高层次专家或者行业技术专家或顾问。④成果转化和推广:重大咨询和规划,技术转移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产生重大效益。⑤服务决策:承担重大战略研究任务,形成决策方案;参与重大项目咨询与论证,提出建设性意见。⑥科学普及:创作科普作品,积极传播,举办科普展览和讲座,取得良好效果。⑦试验技能:研究设备仪器的开发与使用,利用大型设备、精密仪器为社会提服务。⑧服务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出版优质教材;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⑨支撑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科技活动。
1.1.2 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主要影响因素。创新团队主要影响因素依然包括重大成果产出、学术影响力、成果转换和推广、决策服务、科学普及、试验技能、服务教学改革、支撑人才培养等因素,另外还要考察团队构成、团队合作机制和团队文化等方面。①团队构成:拥有在学科领域具有影响极大、学术造诣高深的领军人物;团队骨干人员成果显著,在领域内具有学术影响力;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②团队的合作机制:团队的形成是由学科发展自然形成,学术自由、学术氛围浓厚;具有完善的国内外交流机制、资源共享机制。③团队的创新文化:团队勇于探索,以研究新对象、发现新知识创新应用为使命;具有良好的创新沟通交流机制、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团队创新文化氛围好。
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主要影响因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重大成果产出、学术影响力、成果转换与推广、决策服务、科学普及、试验技能、支撑学科建设、领军人物、骨干人才、运行机制及创新文化等考虑因素基本一致,对象与程度稍有不同。
1.1.3 科技项目主要影响因素。①研究目标与意义:聚焦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较大影响力;符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与要求;研究理论具有原创性,属于新领域。②战略需求:研究切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符合行业迫切需要。③基础资源:针对学科发展需求,积累整理数据与资料为科学研究或公众提供服务。④重大成果产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关键问题的重大成果获得突破。⑤代表性成果:高水平科研论文、专利技术产出,出版高水平著作、工具书,制定国际或行业标准,自主研发高水平试验仪器设备。⑥学术影响力:研究发现对科学发展具有基础性、公益性作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并被广泛引用。⑦成果产业化推广:积极开展技术转移和推广,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⑧决策服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咨询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报告和行业产业发展报告。⑨科学普及:利用各种渠道将研究发现转化为科普资源,注重创新成果向公众实时传播,扩大成果的社会影响力。⑩支撑教学与人才培养: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项目增加本科生科研实践,提升本科生科研素质,接纳研究生开展前沿科研研究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根据关于高校创新要素的分析,按照评价对象: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综合影响因素,考虑师德师风、科研诚信、创新机制、创新质量、服务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指标体系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支持与服务研究三个类别,分别构建如下。
基础研究评价指标包含师德学风、创新机制、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4 个一级指标,另有师德师风等10 个二级指标及30 个三级指标,指标有定性的质量指标和定量的数量指标(见表1)。
表1 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研究评价指标包含师德学风、创新机制、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4 个一级指标,另有师德师风等10 个二级指标及31 个三级指标,指标有定性的质量指标和定量的数量指标,指标在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设计上与基础研究有所区别(见表2)。
表2 应用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决策服务评价指标同样包含师德学风、创新机制、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4 个一级指标,另有师德师风等10 个二级指标及30 个三级指标,指标有定性的质量指标和定量的数量指标,指标在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设计上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有所区别(见表3)。
表3 决策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对高校创新能力进行区分与评价,本研究基于构建的三个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服务的指标体系,采用灰色聚类评估模型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灰色聚类方法通过设计的白化权函数,根据评价指标可以将评价对象划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合成最终的对评价对象的结果。
定义1:设有m 个观察对象,n 个指标s 个灰类,根据对象i(i = 1,2,…,n)关于指标j(j = 1,2,…,n)的观测值 x(i = 1,2,…,m; j = 1,2,…,n),将对象 i 归入ij灰类k(k ∈ {1,2,…s}),称为灰色聚类。
定义2:将m 个对象关于指标j 的取值相应地分为s 个灰类,称之为j 指标子类。j 指标k 子类的白化权函数记为fjk(·)。白化权函数分为典型白化权函数(见图1)、适中白化权函数(见图2)、下限白化权函数(见图3)和上限白化权函数(见图4)4 类,典型白化权函数具有4 个转折点:x(kj1)、xkj(2)、x(kj3)、x(kj4),记为fjk[xkj(1),xkj(2),xkj(3),xkj(4)],表示为式(1)。
图1 典型白化权函数
图2 适中白化权函数
图3 下限白化权函数
图4 上限白化权函数
上限白化权函数没有第三个转折点和第四个
定义3:设 λkj 为j 指标k 子类的临界值,不同白化权函数的临界值分别表示如下。
灰色变权聚类。
定义4:对各指标事先给定权重系数,权重可以根据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获取,其与灰类的划分无关,即 ηkj与k 子类无关,则称当 ηkj为定权系数,该聚类为灰色定权聚类。
聚类系数向量表示为式(5)。
聚类系数矩阵表示为式(6)。
而对各对象划分类别。
本节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进行创新能力评估。根据分类结果,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属决策服务类,按照表3 所定义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对于定性指标,根据学生评价、专家访谈和公开报道数据为依据。定量指标根据中国知网、中原社科云平台、各高校的教学质量报告和公共平台公布数据为准,数据以近五年数据为准。
2.2.1 建立白化权函数。对师德学风中的师德师风及学术诚信的评价采用四级制A、B、C、D 各级别的白化权标准,A 为上限白化权函数:[80,90,-,-],B为适中白化权函数:[70,80,-,90],C为适中白化权函数:[60,70,-,80],D 为下限白化权函数:[-,-,60,70]。
根据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评教数据,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评价得分超过90分,根据白化权函数求得其属于A级别,结果见表4。
表4 师德学风评价结果
2.2.2 权重设置。权重根据专家调查法进行确定。师德师风及学术诚信相关指标没有特殊区别,采用等权评价,师风权重为0.5,学术诚信为0.5;三级指标权重均为1/3,各个评价类别无区别。
2.2.3 聚类结果。
师德师风聚类结果:
学术诚信聚类结果:
由师德师风及学术诚信的权重均为0.5,结果合成师德学风评价结果:
根据模型取评价的最大值,师德学风评价结果为A。同理,根据模型可以计算出其他指标的评价结果。
创新机制评价结果:
创新质量评价结果:
科教结合评价结果:
根据师德学风、创新机制、创新质量、科教结合的评价结果权重0.2、0.3、0.3、0.2,可得:
σ =(σ1,σ2,…σs)=(0.3055,0.506,0.1885,0)
根据模型取评价的最大值,可得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为B。
根据表1 所列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表2所列的应用研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以及表3所列的决策服务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聚类模型,对其他高校进行分类评价,评价结果见表5。
表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通过分类评价结果来看,评价结果与学校整体排名基本一致,河南省双一流高校郑州大学及河南大学创新能力均为A 类并且在各自类别中排名第一;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7 所“十四五”重点建设高校在各自类别创新能力评价中也均为A;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博士点立项建设高校创新能力评价为B,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其他高校在分类评价时,由于创新能力可区分度不大,分类及评价结果略有差别,研究结果仅供参考。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迅速,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但是尚未形成高校整体的、系统的、规模性、效益性和可持续性的研发与创新机制。高校要明确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创新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服务体制,加强成果转化机制和创新环境建设。
高校应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完善创新制度,加强创新队伍及平台建设、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建设等工作。高校要加强创新人才的师德师风建设和科研诚信教育与监督;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平台;加强科研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建设;加强科研服务,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换机构,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知识传播;加强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高校按学科及学校定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在科技创新中也具有不一样的侧重点,创新研究具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等。高校应合理选择自身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创新特色、引导创新人才聚焦创新方向、调整学科方向,优化创新体制,以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特色,提高创新效率。
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中心,建立完善的利用人才创新的运行机制。一是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大力引进、培养高水平青年创新人才;二是建立科学合理、适合人才创新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三是要注重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提高科研团体创新能力和科技资源利用效率。
高校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与服务。第一,实行科研活动全流程管理,以确保科学技术成果的质量和技术资源利用效率。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创新方向,激励科技人员提高科技产出。第三,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要做好人才服务,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以及财务和法律支持服务,保障科技创新顺利进行。
科学技术研究的关键在于实现创新,实现创新的根本在于成果转化。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产学研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多层次的交流环境。首先,要加强内部的协作与信息交流,调动全校资源,提升整个科研系统的效率。其次,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积极主动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另外,要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原创成果的良好文化氛围。
本研究通过分析现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评价的新要求,指出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类评价是必由之路。并通过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对河南省高校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研究结果来看,通过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创新活动类别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其对应指标体系进行创新能力评价。评价结果真实反映了各高校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对高校自我评价、调整科研方向、科学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研究结果来看,河南省高校创新结构不合理,郑州大学在各类别创新能力排序中均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一家独大的情况,其他高校与之差距较大;“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高校在创新活动中缺乏特色,其他高校整体创新能力较低。
研究发现河南高校没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重点建设高校在多个类别中都可以位居前列;排名较低的高校出现分类不明显的特征。因此,高校要加强创新主体责任意识,做好自身定位,科技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和引导高校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定位,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