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颖
传统制造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上升速度明显滞后,已经无法支撑企业继续发展壮大,成了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基于此,制造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业财融合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方法。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工作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发挥财务部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监督作用,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然而当前,很多制造企业对业财融合的认识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本文旨在让更多的制造企业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帮助企业懂得如何推进业财融合,为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随着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化程度高度集中,制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制造企业实施业财融合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对制造企业在实施业财融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业财融合是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方法思路与业务经营活动的流程相互融合,将业务经验与财务管理工作相互结合,使财务活动与业务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站在财务的角度对企业所涉及的业务活动进行全程的监督、监控,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为企业价值目标作出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的管理活动。
目前,很多财务部门对企业业务情况的了解不到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求财务部门要正确处理会计基础工作、遵守规则,而且要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公司业务。加强业财融合可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业务管理中的地位,使财务部门对企业业务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信息也能及时被反馈到财务部门,有利于财务部门更好地为企业出谋划策,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使企业资源得到更优配置。
业财融合将财务融入各项业务中,使财务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掌握企业各项业务,从而了解和把握经营业务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更好地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从而进行有效改进,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预防,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对业财融合的认识不足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 ,特别是家族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员工的信任,为防止信息泄露甚至杜绝各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业财融合工作难以开展。这也打击了员工对业财融合工作推进的积极性。财务部门作为业财融合的主体,通常处于主动方。为了使业财融合得到加强,企业往往会增加业务部门的工作量,给其设置相关限制,使业务部门的积极性下降,从而使业财融合难以实现。管理层和员工对业财融合认识不足,是制约制造业推行业财融合的重要因素。
财务部与各部门间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业财融合能否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取决于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是否能够紧密沟通。而财务往往更关注公司效益,对经营中的风险给予了更多关注,侧重于利用财务专业知识及会计语言记载企业的经营活动及解决业务问题。在制造企业中,如果财务部门无法及时取得各部门的业务信息,那么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受到严重影响,从而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
而业务人员更注重的是实现业务目标,甚至为了完成目标违反一些财务规定,想尽办法突破各种限制,以应对市场变化。这往往与财务工作背道而驰。即使财务部门在业财融合上有比较高的积极性,但由于财务与业务的目标不一致,关注点不同,往往使业财融合难以执行。甚至有的业务部门对业财融合产生不满情绪,因而无法达成共识。
业财融合人才相对缺乏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部门对各种复杂的财务信息无法进行有效鉴别、筛选和分析,无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数据。有效开展业财融合工作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财务人员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不足、能力有限,无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审视问题,不能承担起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难以为经营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数据。业财融合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企业的业务活动,能将财务知识与业务经营活动高度融合。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制约业财融合发展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及时共享,从而使财务人员及时获得业务经营信息。但目前一些小规模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基础较薄弱。一些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了覆盖从采购到生产、销售及财务的各个板块的信息系统。但建立模块时,没有让财务人员参与其中,造成数据与财务口径不一致,无法为财务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财务信息系统一般是用友、金蝶等财务专业软件,比较注重财务会计核算,其他业务部门参与度不高。财务和业务无法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信息,无法进行数据整合,总体信息化利用程度不高。
考核制度不健全 参与人员积极性不高在制造企业中,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各部门间岗位职责划分不明确,绩效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制度来进行管束。各部门只是根据自身的管理需求,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考核标准,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而缺乏对企业发展的整体考量,不利于企业业财融合的开展。大部分企业的业财融合工作由财务部牵头,取得的成果往往被认定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而业务部门为了防止问题被财务部门发现,往往抵触财务部门的介入,使财务部门的工作难度加大。此外,有的制造业企业认为,业财融合是财务部门职责之内的工作,业务部门无须参与,造成业财融合的开展步履维艰。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对业财融合的认识目前,很多制造企业在进行业务管理时,仍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深刻认识业财融合的重要性,从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对业财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制造业普遍存在员工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新的理念接受比较困难,从而对业财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加大对业财融合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业财融合对企业的重要性,让全体员工认同业财融合工作,以保证业财融合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财务部门是实施业财融合的主体,也是对企业的发展决策出谋划策的单位。所以实现业财融合是财务人员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必然途径。应当通过业财融合,从风险管控角度出发,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事前及事中控制,将问题及时反馈给业务部门并提出整改措施。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交流 提升融合度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仍采取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各部门间界限比较明确,特别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间界限更加分明,部门间员工交集不多,缺乏沟通交流。财务人员要意识到财务管理并不单单只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涉及整个公司所有部门的工作,是所有人共同的职责,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只会孤掌难鸣。
为了避免在业财融合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更好地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增加融合度,制造业企业必须强化组织基础,建立一系列完善的业财融合管理制度,将财务及业务部门的权责进行合理分配,明确双方的职责、权限和目标,确保双方行为在实施业财融合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有效控制各种风险的发生,从而促进企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加强业财融合人才培养要注重会计人才的培养。财务人员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会计核算、报税等工作,还要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出谋划策,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不仅要做好事后监督的工作,还要通过业财融合,将工作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职能进行转变。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加强人才储备,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学习氛围,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的培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各部门间打破交流障碍。对于人员较少的小型企业,可以采取内部轮岗,通过多部门沟通交流、共同参与等方式培养优秀人才。
优化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数据共享随着大数据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业财融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使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实现电子化操作管理,使以前繁冗复杂的财务工作变得简单容易。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融会贯通,便于对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制造企业高管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同时,企业的经营效率也随之提高。
所以,信息化建设是业财融合得以实现的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高管要对信息化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资金、人力投入力度。制造企业要充分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系统。在开发软件或者聘请系统软件公司时,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在开发系统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一口径,规范相关的具体流程,对于不适合企业的模块要坚决去除,确保软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避免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其次,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一体化流程。为确保业财数据口径的统一,经过基础的业务处理后,可通过信息系统自动生成会计凭证,以实现产、供、销与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和共享。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根据公司的保密规定、级别进行管控。相应的数据只能被相应级别的人员看到。同时,要及时做好数据的拷贝及备份工作,防止数据信息丢失。
此外,制造企业要对各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的积累和获取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将基础数据加工后转换成对管理和决策有用的资料信息。防止出现数据失真的情况,加强财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增加业财融合的有效性。财务部门要认识到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将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使监督功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优化绩效考核、考评制度 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制造企业要根据业财融合的管理目标,制定适合各部门发展的激励考核办法和绩效考评机制。相关制度的建立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引入对财务业绩之外业务的考评工具和标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在业财融合过程中所应担负的职责。在绩效考核结束后,根据员工的指标达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惩。同时,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监督控制,以提高各部门的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制造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要积极推行业财融合。企业高管要对业财融合给予高度的重视,认识到业财融合对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将业财融合理念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业财融合,使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使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升。通过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搭建实时沟通的信息平台,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减少口径差异,从而帮助企业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