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琳
(故宫博物院,北京 100009)
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一直是公众旅游的热门选择,长期拥挤的观光活动已成为遗产保护的潜在威胁。为保护遗产资源,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向国务院申请并被批准“平安故宫”项目,在该工程总体方案和框架指导下,面对不断攀升的参观人数,陆续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及周一闭馆等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游客总量未超过最大承载量,局部区域却出现游客滞留和拥堵的现象,引发局部的生态环境破坏、游客体验感差等问题,综合整治提升区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文化遗产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户外游憩场所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进行研究,其目的是缓解热点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与游客数量之间的矛盾[1]。初期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以空间承载力为主,将空间、生态等作为承载主体,后期包括社会、经济及心理因素,使环境容量成为一个多标准的评估模型[2],并在承载力计算模型中加入时间维度与耦合关系[3~5]。研究对象范围从文化遗产地[6~9]、生态旅游区[10]的小尺度区域到城市[11]、跨省域的广尺度区域[5, 12]。承载力测算有最小限制因子计算模型[9]、路线法[7]、面积法[13]等对有效物理环境空间内最大旅客承载量进行数据测定;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性评估体系,评估方法有AHP权重分析法[14]、生态足迹法[15]、状态空间法[11,12]、系统动力学法等[4]。
综上所述,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旅游区为最小评价单元,遗产地的环境容量研究以时空管理为主[4,6,9],并提出旅游卡口概念,即受旅游主体和遗产地客体条件影响,游人易聚集、滞留的时空区域,多为空间尺度小且为游人必经区域或景区精华地段,是资源破坏的易发区域,也是遗产地的管理重点[9]。目前针对卡口区域的策略以游客动态管理为主,具体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择遗产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指标,利用状态空间法定量描述和核算御花园园林环境提升工程前后的承载能力,构建了生态、人文、社会等多因素的评估体系,探讨影响御花园承载力的因素,评价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园林空间保护提供参考。
御花园处于故宫博物院中轴线后方,占地面积12000 m2,作为皇家内苑,布局紧凑,建设规模上近似于大型皇家园林中的园中园,园内容纳大小20多座建筑物,几乎占全园面积的1/3。另有山石古树、鱼池花台和周回园内的五色石子路,是以建筑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16]。御花园以钦安殿为中心,左右两侧采取对称方式布置了10余座建筑,这些建筑与钦安殿用山石植物相隔,利用高大浓荫的树体营造安静的环境,衬托园内建筑的主次性[17]。园内佳木葱郁,有古树111株,为保护古树及花卉,设有高低不同的铁质围栏。园中主要存5个出入口,分别位于南侧的琼苑东门、坤宁门、琼苑西门,西墙门(20世纪50年代新建),北出口由集福门、承光门、延和门、顺贞门4个门组成(图 1)。
故宫博物院自2011年实行由南向北单向参观,主要游览路线为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御花园两侧建筑均为非开放区,不能进行分流。作为“宫后苑”的御花园内部空间局促,南北向以石子甬路为主,堆秀山至延和门之间卡口仅1.6 m宽,制约游客出园速度(图1)。主要游步道在御花园中轴线两侧,此段道路仅占园内有效游览面积的20%,多数路段是宽1.8 m的石子路面,且道路节点均为工整的“十”字型、“丁”字型,游客行走时易出现成拱现象及异向群集,人群密度为3~4人/3m2,是古迹类空间承载指标的极限(2014年国家旅游局发布《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中给出文物古迹类景区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0.8~3 m2/人。)超出多数游客心理承载力最大值,为保持适度社交距离,游客趋向跨越围栏进入林下绿地。绿地范围内古树数量多,相比其他历史园林具有密度大、树龄高的特点(表1),游人践踏对古树健康生长威胁较大,同时存在踏入花池合照、破坏树干等行为。此外,还存在园林美观度差、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游览路线后段游客容易感到疲惫,有休憩需求,滞留时间增加,因此御花园区域是故宫博物院游览路线上的瓶颈段,即旅游时空卡口,在人流高峰时期易存在局部超载情况。针对游览活动中出现的拥挤、生态环境损坏、游憩体验感差等影响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要素(表2),2014~2015年故宫博物院陆续开展御花园园林环境提升工程,逐渐提升此区域的旅游环境承载能力。
本研究采用状态空间法构建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18],在欧氏几何空间内,资源环境、服务设施及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的承载能力由状态向量的三维状态空间轴表示(图2)。图1中A、B、C三点为承载状态点,描述一定时间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态。A代表在某一特定资源环境组合下,社会环境活动值低于其承载能力;B值代表高于其承载能力。
资源环境、服务设施及社会环境3个维度下的实际状态点与原点构成的向量分别为B1、B2、B3;标准点与原点构成的向量分别为B1*、B2*、B3*。以资源环境为例,计算其实际值及标准值,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1)、式(2)中,B1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值;n为评价要素个数;wi第i个承载力要素状态轴的权重;xi为第i个承载力要素的实际值;B1*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标准值,为第i个承载力要素的标准值。
图1 研究区域位置分析
表1 主要历史园林的古树保存情况
表2 影响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要素
在资源环境、服务设施及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状态轴构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中,综合测算得到环境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3)
(4)
式(3)、式(4)中,FRCS为实际环境承载力,是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反映的实际承载状态,为第i个评价维度状态轴的权重,为第i个评价维度的原状值;RCC为标准承载力,是指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状态下,一定时段内区域旅游环境系统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设置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为,可定量表述其承载力状态,计算公式如下:
(5)
式(5)中,当β<1时,承载力水平低,表示实际承载力已超出该地区标准承载力范围;当β=1时,承载力水平中等,表示旅游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状态;当β>1时,承载力水平高,表示现状旅游环境实际承载力处在标准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承载范围内。值的不同可以反映综合策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强弱,验证其调控措施的可行性。
图2 状态空间法分析模型
根据状态空间方法描述区域承载力的基本思路,为全面具体描述系统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分为4个层次:①目标层:最终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②系统层: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及设施服务3个子系统;③状态层:子系统旅游承载力特征要素,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以“旅游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指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提炼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经典的评价要素,结合本研究区域特征,初步列出14个状态层要素及权重值,发放问卷向遗产保护、旅游管理等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咨询后确定12个构成准则层的特征要素及其权重值,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3);④指标层:对状态层内的特征要素进行量化计算,客观指标以观众单位游览面积、游步道行走速度(以每年参观高峰时段9月份为主)、植物根部环境、古树健康诊断及遗产地部分监测数据构成,主观指标以旅游网站的评价、留言及园内观众及维护人员的调查问卷组成,数据调查范围为2014~2019年,2020年后因整体参观人数限制在40000人以下,不适用于此研究,具体数据见表4。
表3 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
表4 2014~2019年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指标层数据
将调查数据代入式(1)、式(2)中,计算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及服务设施3个子系统原状、现状及标准值,再将子系统值代入式(2)~式(5)中,得到综合及3个子系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β值(表5)。
2014年御花园的旅游承载力为0.57,处于低水平状态,其子系统的状态因子均低于标准值。2015年后御花园的旅游承载力水平逐渐提升,2017年后转为临界承载的中等状态 (表5)。其中,社会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环境与服务设施承载力水平较为理想。3个子系统的承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服务设施提升效果明显,资源环境提升次之,社会环境提升程度最低,与御花园自身资源属性及空间局限性有关联。就子系统状态层情况分析,可知服务设施类及游览空间提升效果较快,生态资源、景观协调与美观度提升效果较缓。
表5 2014~2019年御花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β值)
遗产资源是影响旅游环境整体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区域环境改善对环境承载状态起正向促进作用。本次提升措施主要集中在植物文物保护,提升园林景观协调度与美观度;优化园内游步道,园内游客多方向疏导,提升空间利用率,提升人均游览面积,缓解拥挤现象;增加休憩设施,提高引导能力及服务能力。
园林景观保护不仅要从生态角度出发,避免其持续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也需体现历史园林文化特色,维护景观的美观度与协调度,符合古典园林的构景特征,满足观众对历史园林的期望,降低观众对拥挤的敏感度,提升游客心理承载力。
御花园内古树数量多,栽植于游步道两侧,长期存在根系土壤容重大,裸根等风险。为消除生态资源因素的制约,借鉴相似保护工程,采用防腐木地板及树篦子保护古树根部[19];新置原木围栏保护树干,围栏间隔紧密,游客可观赏树皮纹理但无法触摸,围栏用木棍搭配胶垫沿树干固定,整体体积减少30%,古树原木围栏外形参考《清人万国来朝图轴》,展现历史宫廷树木保护风貌(图 3d);盆景式树池边缘改造代替大面积铁质围栏,制造坡度,观众可以倚靠休息但不能跨越,增加空间利用率(图 3e);采用亭样“门”状立式支撑化“繁”至“简”削弱原有斜式支撑对园林景观的破坏(图 3c)。
为确保整体景观美观度与协调度,采用绿篱、原木、石制、高密度聚乙烯等多种材料替代原有单一的铁质围栏,同时考虑中国园林植物景观的意境及特异性,做到“一景一方案”,力求颜色材质贴合周围园林元素。以建筑、假山为背景的室外文物,需要充足保护空间,采用青白色石制围栏;与观众有接触,处于园路中的大型赏石设置玻璃格挡,预防游客倚靠导致赏石倾斜倒塌;处于植被中的植物与赏石采用绿篱围栏搭配长凳进行软隔离,避免游客跨越破坏,营造园林小品景观(图 3f)。绿篱采用喜光照、稍耐荫、较耐寒、抗逆性强、耐修剪、萌发力强的小叶女贞,花池补栽牡丹、芍药等传统花卉,部分裸土点缀栽植麦冬,保障御花园园林景观的原真性。
御花园石子路面两旁裸露地面铺设木地板增加游憩空间,地板铺装采用塑木复合材料,有防白蚁、透气、吸音效果好等优点,仿木的表面机理给游客带来亲近自然的感受[20]。游步道交叉口多为十字或丁字形,观众从不同方向交汇,易产生成拱现象和异向群集现象,道路两侧空间拓展后,观众行走方向增加(图 3b),有效减少拥堵现象,提升游览动态,整体游客分布相对分散,空间利用率提高,缓解时空聚集现象(2014年9月6日,当天入院观众约79500人左右,御花园在11:00~12:00时间段瞬时人数最高,约2502人;调查时间为2018年9月16日,当天入院观众80000人,御花园11:00~12:00御花园在11:00~12:00时间段瞬时人数最高,约2492人)(图 4)。保护树木根部的地板同时因地制宜地营造林下休憩空间,高大树体遮挡凳椅两侧,营造半开敞的植物景观空间,既满足游客自身停留空间的隐私性,又未对游览路线造成阻碍,充分协调自然景观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提升空间与服务设施承载力(图 3a)。但因御花园自身资源属性及空间局限性,区别于大型皇家园林的开阔磅礴的山水之意,在游人期望值与满意度方面有一定劣势。
图3 御花园园林环境提升效果
图4 不同时期御花园游客密度分布对比
服务设施是观众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理想的空间环境体验应具有良好的卫生性、安全性、自然性、包容性及舒适的感知体验[22],这些体验一定程度上可提升游客对拥挤的承受度[21]。在园林设施提升中考虑到游客群体生理及心理需求,合理布局休憩场所及座椅、游览引导牌中添加数字指引(图 5)及提供文创产品的商店,满足游客的观赏及休闲需求,同时借助移除小吃摊、禁用扩音器等措施,营造适宜空间,使人安居在园林时间与空间的延续中,达到身体与景观空间的共鸣(图 6),收获愉悦的感受[23],提升游客心理与设施的承载能力。
本文从遗产地旅游卡口的微观尺度出发,基于空间状态模型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御花园提升工程前后的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1)御花园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以遗产资源为基础,受到空间格局限制,是故宫博物院的旅游卡口,在2014年人流高峰时段处于低承载状态,2015年后逐步转为中等承载状态,资源环境、社会环境与服务设施3个子系统的承载力都有提升,服务设施提升效果明显,资源环境提升次之,社会环境提升程度最低,与御花园自身资源属性及空间局限性有关联。
(2)微观尺度中旅游环境承载力受多方面影响因子叠加影响,且各因子间存在相互促进、制约等作用。环境资源为承载力的基础,保护措施是消除该子系统限制的主要手段,需要综合古典园林景观特征,以“一景一方案”的方式确保整体景观美观度与协调度。在古树保护基础上,利用林下区域开拓行走空间,增强游人在卡口区域内的动态性与适应性特征,降低游人的时空聚集。此外,休憩空间与服务设施的叠加效果与区域承载能力呈正相关性,游客生理及心理需求被满足后,对环境拥挤感知度降低,游览预期值与满意度增加,也在游览拥挤时缓解情绪,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降低人流高峰时期的管理难度,提升区域环境承载能力。
图5 游览引导牌添加电子信息
(3)旅游卡口的环境承载是一直困扰各遗产地管理者的重点问题,在资源与空间条件相对稳定且呈现低量超载状态时,游人行为特征及管理制度成为影响区域环境容量的主导要素。管理制度方面,应积极引导游人爱护遗产资源,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减少主观破坏行为。在游人行为特征方面,通过新媒体的介入,参观方式与传播平台发生转变,新置植物景观空间为“云逛园”提供拍摄背景,可促进园林文化传播。
图6 园林观景空间
环境资源、游人特征及管理制度三者正向促进,提升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4)利用状态空间法可以有效描述多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各要素对整体值的影响,定量的描述方式在处理系统中多重要素时具有优势,既可以对现有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对未来的空间环境演变趋势进行预测和模拟[12]。御花园建筑疏密得宜,作为皇帝的私有花园时,含有药栏、花屏等具 “障景”的造景技术,获得曲径通幽的效果,还有鹿呦鹤鸣的天然野趣。转变为故宫博物院后,御花园历时近百年园林空间改变,体现出对历史园林保护与开发思路的转变,贴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进程[24],与游客数量及特征存在一定内在联系,诠释园林在与人产生互动时会发生动态变化的本质特性。历史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要抓住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即可承载状态,这个平衡点随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随着文化遗产概念普及化、工程材料更新、历史园林空间及游憩特征的研究发展[24],御花园的园林环境在尊重“真实性”的基础上,与观众数量及游赏习惯将会达成新的环境可承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