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2022-12-22 15:59雍文婧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偏误近义词辨析

雍文婧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汉语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需求也不断增加,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规模日益扩大。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成为海外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文字差异悬殊,对外汉语教学在实际开展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对外国学生而言,汉语词汇教学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对近义词的学习与掌握更是难上加难。笔者曾于2013~2014年赴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英语也普遍使用并将其作为汉语学习中介语的苏丹,近义词在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已经涉及,在中高级阶段逐渐增多。不论是中级学习者还是高级学习者,汉语近义词偏误现象普遍存在,成为苏丹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因此,辨析近义词,探索近义词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苏丹的教学实践,拟对苏丹学生在汉语近义词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的词组进行辨析,进而对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策略与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用词的相关研究相较于国内汉语本体研究显然属于后来者,不仅起步晚,而且研究力量和关注度也明显不足。但作为汉语研究“小字辈”的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包括近义词辨析研究等诸多领域,在近年来已取得可喜成绩,当然也难免存在不足,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研究概述

近义词辨析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界对此已形成共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有关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外汉语近义词范围的界定

郭志良最早对词义辨析的对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近义词辨析范围大于同义词辨析,也大于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1]刘缙通过对一些外国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词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除了词义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词外,一些意义有联系的词语,特别是有相同语素、相同词性的词,留学生非常容易用错,这些词都应作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对象。[2]孟祥英、[3]赵新、李英也认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范围要更为宽泛。[4]李绍林认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与汉语本体研究中的词义辨析是有区别的,应该扩大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范围。[5]以上研究明晰了对外汉语近义词与汉语本体近义词研究的不同,对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和研究而言意义重大,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范围,也开辟了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与研究的新领域。

2.对外汉语特殊近义词的专题研究

宁晨从语义、句法、搭配三个方面对“刚”“刚才”与“刚刚”这类特殊近义词进行了深入辨析,认为不论在语义、句法还是搭配上,“刚才”和“刚”两词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刚刚”一词既来源于“刚”,又在用法上与“刚”基本相同。[6]程娟、许晓华通过对HSK中单双音节同义词动词的研究,认为单双音节近义动词的差异主要在词位意义的相同与相近,词位意义相同的单双音节近义词,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音节制约、句法功能不同等方面。对于词位意义相近的单双音节近义词来说,其差异首先表现在意义制约方面,其次才是音节制约、句法功能差异等方面。[7]特殊近义词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更不易掌握;因分不清单双音节近义词的差异而导致偏误的现象则更为普遍。这类研究及其成果,为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和辨析研究提供了示范和样本。

3.第二语言学习背景下的近义词研究

许多学者从近义词习得偏误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如卢燕指出偏误主要体现在近义词词义混淆、语体色彩、语用不明等方面,认为主要是由于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不同、汉语构词法不同以及教材释义不当等原因所致。[8]一些学者主要针对某个特定的地区或国家进行近义词偏误分析,如梁智焕从意义与用法两个角度分析了韩国中级学生汉语近义词习得偏误情况。[9]部分学者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探究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敖桂华指出不能盲目照搬专家的辞书条款,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和认知过程,并且教师语言要简要、通俗、易懂。[10]109赵新、洪炜通过研究常用近义词,提出差异较多的词是汉语近义词教学的重点,用法复杂、差异多,容易出现偏误的近义词是教学的难点。他认为针对重点难点要反复讲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分散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11]杨辉、彭佩佩认为对外教学要遵循适用性、操作性、规律性、针对性的原则,在初级与中级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加强语言对比学习,精讲多练,注重交际技能的训练。[12]上述研究及其成果提升了对第二外语特殊性的重视,对推进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优选,改进对外汉语教学方法,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界关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已有研究成果,在宏观上公认对外汉语近义词与汉语本体近义词既相一致又范围更广,这一共识为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相关专题和第二语言学习背景下的近义词教学策略研究,相对滞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对外汉语近义词识别的理论探究亟待丰富

母语不同以及中介语与汉语的差别,导致苏丹以及阿拉伯地区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无法熟练区分哪些词属于近义词。一些中国学生不会混淆的汉语词汇,对于外国学生而言,因母语干扰反而成为近义词识别的盲区。正是这种差异,导致对外汉语近义词的边界与范围超出汉语本体近义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基于汉语本体近义词范围引导外国学生进行近义词的识别和辨析,就难免出现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的混乱。所以,亟需构建对外汉语近义词识别理论。

2.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虽然学界十分重视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的研究,但就对外汉语近义词使用偏误的原因分析大都停留在分类上,偏误分析方法相对单一,分析深度不够。同时,针对近义词教学的专门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外国学生高频偏误近义词辨析方法的创新相对欠缺。目前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

3.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仍然薄弱

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中容易出现的偏误,固然与文化差异、母语不同有关,但也与对外汉语教师了解学情不够、对国外不同母语国家语言文字背景掌握不足、对中外语言特点与环境因素缺乏必要的理解不无关系。因此,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展个性化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强化典型案例的解构性分析,无疑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的探讨

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已有研究和存在问题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及近义词的识别辨析不能完全与汉语本体近义词研究混为一谈。因此,拓展对外汉语近义词识别范围,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和识别汉语近义词,创新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方法,探究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成为改进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与研究的关键环节。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近义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当外国学生汉语水平达到中高级阶段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近义词,这一情况在苏丹学生中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识别近义词并掌握其特点,为近义词辨析打好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可有效提升外国学生发现和识别汉语近义词的能力。

1.语素相同近义词的发现

在汉语近义词中,复合式词语占很大比例,它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语素,如果其中一个语素相同,即为语素相同的近义词。发现此类近义词,关键要掌握相异语素的语义区别。例如“困难”“艰难”都有“难”这个语素,辨析时着重要掌握“困”和“艰”的含义与差别。又如“贫困”和“穷困”都有“困”这个语素,着重点在辨析“贫”和“穷”的语义差别。词汇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音有义单位。[13]218笔者在对苏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最小的词汇入手,分析语素相同近义词构词的语素意义,是非母语学生准确掌握汉语近义词的有效途径。

2.词义相近近义词的识别

对外汉语教学中,当学生学到一个新词语时,往往会和学过的意义相近的词语进行对比。例如“丰富”和“多”语义相近,苏丹学生常常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会出现“这个超市的东西很丰富”之类的语用错误。“丰富”和“多”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二者都可以和“东西”“种类”“活动”搭配,但“丰富”用于搭配抽象事物,如“经验丰富”“知识丰富”。而“多”用于搭配具体事物,例如“我们班的人很多”。遇到此类近义词,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讲清两者的细微差别,进而引导学生从语义的细微区别中学会运用此类近义词。

3.同音异形近义词的识别

“同音异形”近义词指音同字不同且语义有细微差别的词。如“暴发”与“爆发”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具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又有细微区别。在感情色彩上,“暴发”多含贬义,如“暴发户”;在使用范围上,“爆发”比“暴发”宽;在适用对象上,“暴发”通常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爆发”既用于具体事物,也用于抽象事物,如火山、起义、革命、运动等重大事变,包括力量、情绪,等等;在语意侧重上,“暴发”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和猛烈性,“爆发”突出由内而外或外部冲突发生质变引发事件突然发作,如火山、革命等。这类近义词除了教师讲清差别外,关键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具体语境中领会体悟。

4.英文注释相同近义词的识别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采用以英语为中介的教学方式,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也是中英文对照,于是,就出现部分汉语近义词在英文中注释完全相同的情况。如“二”和“两”的阿拉伯语为“”,英语注释均为“two”,两者语义和用法一致,但它们在汉语中的用法有一定区别。如汉语“两个人”“两张桌子”“两块钱”等与量词搭配使用时一般会用“两”;而在电话号码等具体数字中则直接读“二”即可;二也可以表示序数,如“二伯”“二班”。再如“经验”和“经历”的英语注释均为“ex⁃perience”,但在汉语中两者用法明显不同。这类近义词,可通过造句设置特定语境辅助学生理解。

(二)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方法

在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教学中,除了母语不同、文化差异因素之外,苏丹学生因语义理解和语用把握不准而常常出现偏误。学会发现和识别近义词只是准确掌握汉语近义词的基础和第一步,要熟练运用近义词,还必须学会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坚持“语义是基础,语用是关键”的原则,从近义词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辨析方法。

1.近义词的语义辨析方法

汉语近义词存在范围大小和程度轻重之分,也存在语义侧重和泛指与特指的差别。这些近义词语义的差别,既是汉语表述生动优美的所在,也是外国学生最容易发生偏误的地方。所以,从语义的细微差别入手对近义词进行辨析,引导学生从语义上掌握近义词的相同与不同,才能达到正确理解和使用的目的,下面通过例证加以说明。

(1)范围不同的近义词

很多汉语近义词从表面上看意思非常接近,但是仔细推敲,其所指范围或应用范围实际有别。[13]244如“鉴赏”和“欣赏”,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的意思,但鉴赏除此之外还有鉴定的意思,词义范围比欣赏大。“风俗”与“风尚”都包含风气、习惯的意思,但风俗是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广、语义宽;“风尚”是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苏丹学生经常出现此类语义错误的案例如下:

例1:树的年纪可以通过数年轮来判断。

(年龄)

例2:学好汉语是你日前最重要的事。

(目前)

例1中应该用“年龄”替换“年纪”。阿拉伯语中“年龄”与“年纪”都是“”,无范围区别,但在汉语中则有差异。汉语中“年龄”的范围大,除了用于人以外,还可以用于动物、植物;而“年纪”只用于人。此句中所指事物为植物,所以应该换为“年龄”。另外,“年龄”可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而“年纪”多用在年龄较大的人;“年龄”偏重于书面,“年纪”偏重于口语。例2中应该用“目前”替换“日前”。“目前”表示的时间范围小,即现在、此刻、到现在为止的意思;“日前”表示的时间范围大,指今日之前,包括往日、以前或几天前。例2句意为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学习汉语”,因此用“目前”。

在讲授此类近义词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明确语义的范围,还可通过差异总结进行区别记忆,增强外国学生汉语近义词的辨别能力。

(2)程度不同的近义词

在汉语近义词中因语境不同和句子的需要,语义在程度上还有明显的高低、强弱、轻重之分。如“毁坏”和“损坏”都表示受到伤害,但两者之间受到伤害或损害的程度有所不同。“毁坏”是质的损害,完全不可恢复;“损坏”的程度比“毁坏”要轻,有可能被修复。“批评”和“批判”都表示对事物进行评价,但“批判”的语义程度重。“批评”是对优缺点进行分析,也专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而“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并加以否定。一般的用法是:“他没有做作业,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很多年轻人在网络上发表批判社会的言论,思想十分偏激。”苏丹学生在语义程度相关的近义词使用中容易混淆的典型案例有:

例3:老师,他蓄意把我的作业藏了起来。

(故意)

例4:妈妈信任你,你可以做得很好。

(相信)

例3中应该用“故意”替换“蓄意”。“蓄意”表示存心、有意,做之前有一定时间的准备,可以理解成蓄谋已久的意思。“故意”是有意识地,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这样做了的意思。“蓄意”与“故意”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蓄意一定是故意,但故意不一定是蓄意。显然“蓄意”的语气较重,“故意”的语气较轻;“蓄意”的程度要比“故意”高,所以例3只能用“故意”一词。例4中说话者的意愿是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做某事。“相信”是认为正确或确信而不怀疑,程度轻。“信任”是相信对方诚实、可信赖,表达的程度深。在例4中应该使用“相信”一词。

教师在近义词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使用语义程度不同的近义词产生的不同语用效果,还要教会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详细分析、对比语义程度的方法,而且两者不可偏废。

(3)语义侧重不同的近义词

在汉语近义词中有不少意义相近但侧重点不同的词,苏丹学生在使用中常常发生偏误。这类近义词大多数是半同素的词,即词中有一个语素是相同的。如“爱惜”和“爱护”都含有相同的语素“爱”,差异在语素不同的部分。“惜”表示重视、珍惜,“护”指保护、保卫。“爱惜”是因重视而不糟蹋或浪费,如爱惜时间;“爱护”为爱惜并保护,如爱护公物。可见前者侧重于重视,后者侧重点在保护,外国学生很难体会到两者之间的用法差别。再如“本能”与“本性”,“能”即能力,侧重与生俱来的能力,“性”即性格,侧重原本的性质或性格。例如“饿了会哭是婴儿的本能”;“她终于暴露出了自己的本性”。防止和纠正此类近义词偏误,关键要引导学生从语素不同的字出发明确其基本含义,再判断近义词语义侧重的差异,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例5:这本书年代久远,上面的内容已经无法辨别了。

(辨认)

例6:我们今天一定要揭发她的真面目。

(揭穿)

例5中应该用“辨认”替换“辨别”。辨认和辨别在阿拉伯语中都是“”。在汉语中,两词都含有通过分辨来认识事物之义,但“辨认”着重于认、认清、指出,一般是用视觉,涉及的对象是具体事物,如辨认笔迹、辨认方向等;“辨别”着重于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区别,对象通常不止一个,如辨别真伪、辨别是非等。例6中应该用“揭穿”替换“揭发”。“揭发”与“揭穿”都有把坏人坏事揭露出来的意思,但揭穿含有揭发意义的同时,更侧重于戳穿的意思。在这个语境中,只能用“揭穿”。

语义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词汇搭配和语境的不同。因此,教师在辨析时要着重讲解,引导学生将词语搭配与语境结合起来仔细揣摩。

(4)“泛指与特指”不同的近义词

汉语近义词语义还有特指与泛指的不同,虽然所指均为同一类事物,但语义却有单一或综合的显著差异。如“书籍”是抽象和泛指概念,“书”则是具体和特指。苏丹学生在此类近义词使用中出现的语义偏误案列有:

例7:尼罗河边有一条船只。

(船)

例8:书架上放满了书籍。

(书)

例7中应该用“船”替换“船只”。两词说的都是水上运输工具,英文课本的注释均为“ship”。但在汉语近义词中“船”为单一概念,属专指或特指,如木船、帆船等;“船只”则为总称,属集合概念,泛指所有种类的船。集合概念一般不受数量短语的修饰,这里的船是特指,有量词的修饰,所以,一条船不能叫“船只”,必须使用“船”这一词。例8中应该用“书”替换“书籍”。两词表达的都是图书,在英文中两个词都是“book”,但在汉语近义词中两者有具体和抽象之别。汉语中“书”是可以被量化的,是具体的。“书籍”指装订成册的图书,是抽象和概括的。可见,汉语与英语近义词的语义对应差异对苏丹学生掌握这类近义词造成了困扰。因此,在教学中,应对以英语为中介语学习汉语的学生交代清楚二者的差异,进而通过例证使学生掌握汉语近义词的语义区别至关重要。

2.近义词的语用辨析方法

学习汉语词汇,包括掌握汉语近义词的识别和语义,都是为了在交流和表达中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情感和思想。要恰当运用汉语意义相近的词语,就必须掌握近义词在色彩、搭配、用法上的差异。教学中,苏丹学生在汉语近义词的运用中极易发生偏误。近义词的语用辨析无疑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汉语近义词的语用辨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举例如下:

(1)语用色彩不同的近义词

汉语近义词因语用色彩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语境和情感程度。近义词语用色彩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及态度色彩的区别。感情色彩主要有表示赞扬、褒扬的褒义词,表示厌恶、贬斥的贬义词,还有介于两者之间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的中性词。

例9:在他的鼓励下,阿里逃课了。(怂恿)

例10:不要无视这个严重的问题。(忽视)

例9中应该用“怂恿”替换“鼓励”。“鼓励”和“怂恿”都有把人的情绪激发起来使之行动的意思,区别在于“鼓励”是激发勉励,“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事情(多指不好的事情)。“鼓励”是褒义词,与好的行为搭配使用;“怂恿”是贬义词,一般与错误行为搭配。逃课显然是错误行为,只能使用“怂恿”一词。例10中应该用“忽视”替换“无视”。“忽视”表达的是不在意,不经心,偏重于粗心大意,程度较轻,一般都是无意的,是中性词;“无视”偏重于指不放在眼里,不屑一顾,不认真对待,程度更重,完全是有意的,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可分为口头语体、书面语体和通用语体。不同的语体有不同的词语与之对应,如“启程”与“动身”意思相同,但前者书面语体色彩浓,后者口头语体色彩浓。又如“商量”与“商榷”,前者口头语体色彩浓,后者书面语体色彩浓。这一类词语的使用应当区分场合、对象与语体,使表达更加得体。

例11:无论老师怎么劝他,他都不打算再上学了。(不管)

例11中应用“不管”替换“无论”。这两个词都是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者结论都不会改变,常与“都”“也”搭配使用。两词的后面都可以加任何疑问代词,或者选择关系并列的词语。但是两者同样存在语体色彩的差异,“不管”多用于口语,后面不能用“如何”“是否”等书面色彩的词,“无论”多用于书面语,可以和“如何”“是否”一起使用。

近义词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存在态度色彩的区别,有的词语适合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有的更适合在比较随意的场合使用。如“老伴儿”比较随意亲切,“爱人”就显得比较严肃。

例12:阿里在上课时经常走神,老师下课后找他聊天儿。

(谈话)

例12中应将“聊天儿”改为“谈话”。两个词都有和别人交谈的意思,但“聊天儿”是口语,用于非正式场合;“谈话”为书面语,较为严肃,适用于正式场合。两个词在阿拉伯语中都是“”,教师在此类词语使用中要提醒学生分清场合。

(2)词语搭配不同的近义词

语言最主要也最能反映其特点的就在于词语的搭配,它决定着意义表达是否形象、传神和生动,所以,词语的搭配并非随意,而是与语境、文化甚至习惯密切相关。在汉语近义词中部分词语的搭配有明显的区别,不可错用。例如“牺牲”“去世”和“夭折”三词都表示人的死亡,但具体用哪个词完全要和语境及死亡对象相联系。“牺牲”用于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人,如“他在战争中英勇牺牲了”;“去世”是指成年人死去,如“今天邻居的爷爷去世了”;“夭折”则指短命或早死的人,如“这个孩子生下没多久就夭折了”。又如“交换”和“交流”,都是在两者或以上之间发生的互动,但“交流”一般用于思想或感情,发生源是无形的东西,如“她们去了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交换”是有估量和标准值的,多发生在实物之间,如“我们拿食物进行了交换”。苏丹学生使用此类近义词经常发生偏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在厘清语素基本含义基础上,结合语境和描述对象身份进行区分。

例13: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可以看见阿里的汉语进步很大。

(看到)

例14:这个玉坠是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

(留传)

例13中应将“看见”换成“看到”。两个词都包含看和出现结果的意思,也都可以用于具体事物的表述,但在抽象事物的表达上,只能用“看到”。此句中的“进步”为抽象事物,所以要改为“看到”。例14应将“流传”换为“留传”。“流传”所描写的通常是蕴含某种信息的事物,如思想、故事、笑话、文章等;“留传”也可以描写故事、笑话、文章等,但它还有保留某些有着特殊含义的具体物件的意思,如作为传家宝的家具、器皿等。例14描写的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物件,只能用“留传”。

(3)词性用法不同的近义词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具有多重属性,词性不同,在句子中的用法和搭配就不同,在使用中不加区别或搭配不当,就会出现语用错误。如“公开”与“公然”都有不加掩蔽或当众行为的含义,也都可以作状语。但两者也存在语用区别,“公开”是显露在外面、当众进行的意思,如公开信、公开教学等,和它相对的反义词有秘密、隐蔽、暗藏等词,是动词,可以作谓语、状语或定语。“公然”是毫无顾忌、明目张胆行动的意思,是贬义词,语气重,一般情况下只能作状语。

例15:伊曼在中国八年了,她的汉语说得尤其流利。

(特别)

例16:今天早上下雪了,所有的车在路上渐渐地开着。

(慢慢)

例15中应将“尤其”换成“特别”。两个词的英文注释都是“especially”,但在汉语近义词的搭配中两者稍有区别。两个词都有表示在全体中特别突出的含义,但“特别”既是副词也是形容词,“尤其”只是副词。当它们作副词时可以互换使用,如“阿罕默德很喜欢中国菜,特别(尤其)是北京烤鸭”。“特别”做副词时,还表示格外、非常的意思,“尤其”为更进一步的意思。“特别”作形容词时表示与众不同、不普通,如“这家商店的衣服很特别”;“尤其”则没有这个用法。例16中应将“渐渐”换成“慢慢”。两词均有缓慢变化的意思,“渐渐”做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和数量的逐步增减;这种语境下也可以用“慢慢”,如“我来中国两年了,最初很不习惯,后来渐渐(慢慢)地喜欢上中国了”。“慢慢”与快相对,还表示移动的速度,而“渐渐”无此义,故例16中只能用“慢慢”一词。

在汉语近义词教学中,只有注重引导外国学生掌握有多重词性的近义词及其语义差别,在讲解中加强近义词词性及异同的辨析,才能不断强化学生语用能力。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近义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课堂上教师应该怎么教,具体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因此,探究适合不同国家的汉语教学有效模式至关重要。要改进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的现状,全面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水平,必须立足不同国家的国情、学情和文化背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共性问题,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教学策略,优化汉语近义词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实践,试做探讨。

(一)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汉语近义词词义相近,难以辨析,对于外国学生更是汉语学习的一大瓶颈。为此,教学中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和汉语水平,讲授在其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范围内的近义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同时,要重点围绕对外汉语教材《发展汉语》及《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涉及的内容,对近义词等级进行分类,然后根据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开展教学。[14]324为了夯实基础,讲授中应尽量通过典型例句和示范造句,举一反三开展教学。讲授和举例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学术名词,也要规避近义词研究的学术争论,以免引起学生对近义词理解的混乱。

(二)围绕重难点精讲多练

在汉语近义词中,经常使用但又用法复杂、差异多、偏误率高的词,无疑是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这一类近义词重点讲解。艾宾浩斯先快后慢遗忘曲线的记忆规律表明,及时巩固和复习新知是保持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15]108练习是提高和检查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尤其是那些极其容易混淆的词语要反复练习。学生对近义词有了充分了解后,应及时、反复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练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选择、填空、判断、造句、连线等题型进行多角度练习,力求学懂弄通。练习的难度也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练习不应拘泥于课堂,可分成小组在课后进行组内练习,也可布置作业进行个人练习。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保持长久记忆。

(三)设置情境深化教学

以范例式引导教学代替专业术语释义,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会遇到突发情况,出现“有的教师备课时全力以赴地查阅了很多辞书,可谓准备充分,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面对学生小小的提问不知如何作答的尴尬局面”[10]106,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尽快做出回应,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学知识,设定具体语境,联系句子、话语和一定的文化背景来解释。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两个词语的不同及其细微差别,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体会词语搭配。教师在平常的备课中应该多积累一些学生提问频率较高的近义词,扩充知识储备,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做到胸有成竹,直击要害。

(四)融入文化强化理解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语言教学必然涉及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16]121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学生,汉语教学尤其不能缺少中国文化知识的辅助。教学中要讲清楚近义词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含义,如果缺少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第一课出现的“你”和“您”用法的差别,体现的是中国的礼仪文化。又如“妻子”的近义词“贱内”,学生看到“贱”字会联想到低贱,但“贱”又是谦辞,在这里是一种谦虚的表达,并无贬低之义。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用自谦来表示谦逊的态度。在此类近义词教学中,应适当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加深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由于汉语学习者大多数是成年人,他们的思维习惯已定型,学习一些新词语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苏丹学生一般会将新接触到的词语翻译成阿拉伯语,这样难免会产生偏误。因此,在近义词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知识十分必要。

(五)多样化方法灵活施教

采用灵活的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始终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所讲内容和近义词特点,进行好方法设计和教具准备。借助多样化教学道具开展教学,可以使用传统的图画、卡片、幻灯片、实物、模型等,也可以借助音频、视频、多媒体等现代方式进行。如讲解“船”与“船只”此类近义词时,可以用图片展示法或视频体验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个体与集合的异同。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公益广告、图片、海报、标语或流行歌曲、短视频、风景片、美食片等,将其中的近义词作为语料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外欣赏图片、动画、视频,在艺术欣赏中借助图像直观的视觉冲击和语境呈现,掌握近义词的用法,加深记忆。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掌握规律升华能力

汉语近义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具有相同语素的同素近义词,它们的用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讲授此类近义词时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语素切入,立足基本语义进行辨析。要善于归纳总结各类近义词特点,重点从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侧重、泛指与特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态度色彩、搭配差异等方面入手,在细微差别中发现规律,总结偏误原因,进行针对性纠正。以便外国学生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准确运用汉语近义词,提升整体汉语能力。

猜你喜欢
偏误近义词辨析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找找近义词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