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来西汉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综述

2022-12-22 15:59高新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秦安县天水西汉

高新阳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西汉天水郡地处甘肃东南部、黄土高原西部,南临渭水,西接河西,东扼陇坻,大致介于北纬34°~36°、东经103°~106°,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今甘肃天水、定西和平凉部分地区。地处多民族聚居带,是丝绸之路交通咽喉之地。历史上,天水郡一直被视为陇右重镇,在西北防御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对西汉时期天水郡属县治城定位研究的回顾与梳理,有助于了解西汉天水郡属县治城的地理分布,透射天水郡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所论诸县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天水郡所辖16县:平襄、成纪、冀、略阳道、绵诸道、街泉、豲道、清水、阿阳、戎邑道、陇、罕幵、望垣、勇士、奉捷、兰干。[1]1612

一、天水郡属县治城的综合性研究

自王仁康《汉初元二年豲道大震考》[2]一文发表,学术界对天水郡属县治城的定位研究开始有了更多关注与探讨。此后,相关个案研究逐步展开,一批涉及天水郡属县治城定位研究的著述也相继产生。

1982年,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对西汉天水郡的疆界范围及天水郡的13个属县位置作了标识,虽然对天水郡部分属县的定位有所遗漏,且部分县治的位置备受争议,但仍为后续天水郡属县治城定位研究提供了帮助。[3]同年,马非百《秦集史》出版[4],此书所记为秦代郡县,可为天水郡部分属县治城研究提供参考。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对天水郡属县作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了各属县治城的位置。[5]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中对《汉书·地理志》所载天水郡及其属县进行了释义,并且指出了天水郡所辖16县县治的大致方位。[6]汪受宽《甘肃通史·秦汉卷》梳理了天水郡16个属县及其治所的具体位置,遗憾的是缺乏具体的文字考证。[7]171《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对汉代古城遗址进行了整理,为西汉天水郡部分属县治城的研究提供了考古学证据。[8]此后,周振鹤、李晓杰、张莉编写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中依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对天水郡诸县建立时间和治城方位进行了整理,但只给出了各县治城的大概方位。[9]李晓杰主编《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对《水经注》记载的天水郡属县地望与今地比定,直观地给出了天水郡部分属县治城的具体位置,为今后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地理坐标。[10]

以上研究对天水郡属县及治城的位置做了有益探索,为天水郡属县治城个案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地理坐标;但对部分县治城的位置未能详细考证,仅仅给出了大概的地理区域,并且个别县治城的研究尚属空白。

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考古资料的丰富,一批学者依托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及实地勘察对天水郡诸县城址展开新的研究,目前有关天水郡属县治城的研究主要是对古城址具体位置的考察和细致化研究。笔者基于《汉书》和《水经注》记载及前人已有研究,以渭河和葫芦河为界,从葫芦河以西、葫芦河以东和渭河上游三大区域,对近40年西汉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以期有助于天水及毗邻地域历史地理研究。

二、葫芦河以西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

依据《汉书》《水经注》记载,以及天水郡属县已有研究情况,天水郡的平襄、成纪、阿阳、勇士四县治城均分布于葫芦河以西地域。

(一)平襄

西汉平襄治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于今通渭县西。[3]33-34雍际春[11]、周振鹤[6]350和赵红梅[12]均认可此观点。何钰通过对史料记载的重新分析、实地勘察并依据通渭县城及其附近发现的秦汉遗物、汉代墓葬,特别是发现了一块印有“平”字的汉代板瓦残片,认为西汉平襄县治城在今通渭县城关区。[13]陈守忠[14]248、汪受宽[7]171、赵世明[15]和刘雁翔[16]等人亦持此观点。苏海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地理条件和军事地位角度出发,再次证实了西汉平襄县治城在今通渭县城内或西侧。[17]2010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依据今通渭县平襄镇马家磨村南300米的汉代古城遗迹及附近遗物,并结合《甘肃通志》记载将古城定为平襄故城。[8]633平襄镇,即今通渭县驻地。李晓杰认同这一观点。[10]24

此外,郭汉彪据《通渭县新志》等史籍和通渭县碧玉镇碧玉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倾向于碧玉关(位于今碧玉村)是西汉平襄县治城,同时作者认为这一观点还需考古佐证。[18]随着天水郡平襄治城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其地望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但其最终确定还有赖于后期考古发现。

(二)成纪

学术界对西汉成纪治城的研究,整体来看有三种观点,一是今秦安县叶堡镇,二是今秦安县安伏镇,三是今静宁县成纪古城。

马非百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75)载:“成纪故城,在秦安县北”[19]2,认为成纪治城在今秦安县北。[4]585张先堂[20]、薛仰敬[21]和后晓荣[22]等人皆持此观点。王彦俊据《水经注·渭水》(卷17)载:“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雄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故渎成纪县东”[23]426,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9)载“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24]982和《旧唐书·地理志》(卷40)载“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25]1631等史籍记载;并结合秦安县叶堡镇杨家沟村唐墓中的“秦州成纪安乐乡安乐里”刻字与郑川出土的北周建崇寺碑文,认为汉唐成纪皆在今秦安县郭嘉、叶堡河谷。[26]王建祥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指出汉成纪县治城在今秦安县叶堡镇蔡家牌楼村以北的一片农田里。[27]李雁彬等人赞同此观点。[28]

马志荣依据《旧唐书·地理志》(卷40)载:“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25]1631,认为汉成纪在小坑川(作者文中所指小坑川应为今秦安县安伏川);其次,作者通过《晋书·地理志》(卷14)载:“天水郡:上邽、冀、始昌、新阳、显亲、成纪,略阳郡:临渭、略阳、平襄、清水”[29]435,并按照古代以山川形胜划分郡县的准则,反驳了汉成纪在今静宁县治平镇的观点。[30]王文杰通过分析《旧唐书》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对成纪的记载,认为小坑川即今安伏川,并结合实地考察在安伏镇伏家川村发现旧城墙遗址(高2.1米,宽3.2米,长3.3米,体积约22.2立方米),认为是汉成纪县治城所在地,并提出汉成纪治城在今安伏川可以作为定论。[31]张德友亦持此说。[32]28高瑞德等人通过对史籍记载的重新分析和考证,再次反驳了汉成纪在治平的观点,且肯定了小坑川即今安伏川;其次,作者据安伏镇世代口传史料和今安伏镇镇政府、安伏中学和镇政府东南的庙嘴三处古城遗址,并结合《括地志》记载认为初唐成纪在今秦安县安伏镇镇政府处古城,汉成纪则在今安伏镇安伏中学一带。[33]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汉成纪治城标于今静宁县治平镇。[3]33-34徐日辉[34]、马晓荣[35]、张华[36]、郭延坡[37]赞同此观点。1982年,静宁县地名普查工作者在静宁县治平镇刘河村东南一里处,发现一座古城遗址,认为是汉成纪故城。此后,刘满依据《水经注》对成纪的记载,结合实地考察认为“汉成纪县治为治平镇刘河村东南约一里处的古城遗址”是可信的,刘河村古城(又称成纪古城)即汉成纪治城。[38]冯绳武[39]15、李春茂[40]、张丽兰[41]、高世祥[42]、刘雁翔[43]、田佐[44]、张志宏[45]、张双锁[46]等学者赞同这一观点。王科社依据一件刻有“成纪容三升”的陶壶,辨认其是汉代文物,“成纪”是汉成纪县,认为陶壶的发现为成纪古城是汉代成纪县治城提供了文物实证。[47]王仲宪通过分析《水经注》记载,认为小坑川即今李店川;并实地考察成纪古城遗址,结合古城遗址附近的考古资料与2006年在李店镇五方河村村东发现的刻有“成纪容三升”的陶壶,再次认定成纪古城为汉成纪治城。[48]

学界对成纪治城位置的分歧,主要是由于成纪在汉以后数次迁移造成史籍记载不一。对史籍记载的不同释读产生了今秦安县叶堡镇、安伏镇和今静宁县成纪古城三种主要观点。成纪治城位置的确定还有赖于对史籍记载的辨证选择和今后新的考古资料的发现。

(三)阿阳

西汉阿阳治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于今静宁县城西南一带。[3]33-34汪受宽认为阿阳治城在今静宁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7]171刘满认为《水经注疏补》载“在今静宁州南”是可信的。[38]徐日辉通过分析史籍记载认为阿阳县治城的确切地望已无可考,大致在今静宁县南、今秦安县北一带。[34]李春茂则指出阿阳治城在今静宁县城川镇村子河。[40]《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将阿阳城址定在城川镇靳寺村南100米的汉代古城遗址(阿阳城址)。[8]617李晓杰亦持此说。[10]34

(四)勇士

西汉勇士治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于今榆中县的金崖镇、夏官营一带。[3]33-34鲜明在倾向于金崖说的同时,提出勇士治城可能在夏官营东、苑川河北岸的红柳沟一带。[49]武沐则认为汉勇士治城在榆中县金崖镇的可能性较大。[50]40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将西汉勇士县与西秦勇士城皆定在今甘肃榆中县夏官营上堡子城。[5]2024蒋超年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夏官营古城是北宋中期城址而非勇士城。[51]

张维在《兰州古今注》一书中认为汉勇士县在今榆中县境内的清水、甘草、高崖一带。[52]8陈守忠则据《水经注》(卷2)载河水“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北”和王先谦《王氏合校水经注》引孙星衍校曰“今靖远西二百里有勇士故城”的记载,认为汉勇士县城在今榆中县东北的青城镇一带。[53]195何钰赞同这一观点。[54]薛方昱依据今定西巉口发现的城址遗迹、遗物及规模较大的墓群,推测当地可能是汉勇士县治城。[55]

此后,王兴锋依据《水经注》(卷2)载河水“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北”和《读史方舆纪要》载勇士城“(靖虏)卫西南二百里”,推断青城镇、巉口说是错误的,认为汉勇士治城定在今榆中县金崖镇上古城一带是合理的。[56]77总之,学界对西汉勇士治城的位置分歧较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葫芦河以东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

基于学界现有的研究情况和《水经注》依据河流与山川对天水郡的街泉、略阳道、陇、戎邑道、清水五县治城的记载,五县治城大体分布于葫芦河东侧的各条支流附近。

(一)街泉

学术界对西汉街泉治城的考证是伴随街亭故址的问题而展开的。黄英《祁山·西城·街亭》一文结合史籍记载认为三国街亭即西汉街泉县,在今秦安县东北80余里的龙山。[57]秦安县东北80余里并非龙山,龙山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龙山镇。徐日辉认为街亭是由街泉沿转而来,街泉即西汉略阳城,在今秦安县陇城镇。[58]王文杰[59]、张德友[32]27、汪聚应[60]、杨富巍[61]等学者赞同这一观点。

薛方昱依据《太平寰宇记》(卷150)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汉立街泉县,以属天水郡。即三国时蜀将马谡为张郃所败之处”[62]2901,认为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恭门镇上城子与史籍记载相符;其次,作者根据恭门镇上城子所处的军事交通位置和附近汉代遗城遗物,认为恭门镇上城子是西汉街泉县治城。[63]《中国历史地图集》则将街泉治城标于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棉乡与庄浪县盘安镇交界处。[3]33-34周振鹤[6]350、汪受宽[7]171的观点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绘位置相符。总之,街泉与街亭有无承继关系,还需对史籍记载进一步解读;街泉治城的具体位置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略阳道

西汉略阳道治城,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今秦安县陇城镇,依据是《元和郡县图志》(卷39)载:“陇城县,本汉略阳道,属天水郡”[24]981,《读史方舆纪要》(卷59)载:秦安县“略阳城,在县东北六十里”[64]2840,《大清一统志》(卷275)载:“略阳故城,在秦安县东北”[19]2,代表学者有王仲荦[65]145、谭其骧[3]33-34、徐日辉[58]、周振鹤[6]351和张添洋[66]35等。

吴洁生通过对文献记载的重新梳理与分析,并结合《水经注》关于略阳川水的记载及军事交通方面的考量进一步指出略阳道治城位于今陇城镇西北约4公里的蔡家河地区。[67]薛方昱[68]22、李晓杰[10]35、王璐[69]59亦持此观点。折东则认为略阳道治城应当在陇城镇与张家川龙山镇的河谷之间。[70]77

(三)陇、清水、戎邑道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汉陇县治城标于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治一带。[3]33-34周振鹤沿用《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75)载:“陇县故城,在清水县北”的观点。[6]352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汉清水县治城标于今清水县西北。[3]33-34徐日辉认为清水县治城在今清水县城北秦水(后川河)与清水(樊河)交汇点附近的台地上。[34]王仲荦则认为清水治城在今清水县西约22公里牛头山下。[65]144李晓杰进一步指出清水县治城为今清水县西北李崖遗址。[10]50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汉戎邑道治城标于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胡川镇西南一带。[3]33-34徐日辉认为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的恭门镇附近。[34]王文杰认为在今秦安县陇城镇东10公里处[59],汪受宽认为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7]171陇城镇向东10公里即进入张家川县境的大阳镇,也正是张家川县以西。

四、渭河上游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

依据《水经注》记载和学界既有研究成果,西汉天水郡的冀、豲道、绵诸道、望垣四县治城分布于渭河干流的上游,具体是渭河流经今陇西县、武山县、甘谷县和天水市麦积区一带。

(一)冀

马非百认为冀县治城在今甘谷县。[4]584王彦俊依据《汉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图志》对于冀、朱圉山、缇群山的记载,推断冀县治城应在今甘谷县城东。[71]岳维宗[72]、段银霄[73]16认同此观点。

汪受宽[7]171和徐日辉[34]认为冀县治城在今甘谷县城南。王璐认为北魏冀县治城在今甘谷县南,且具体位置还有待考证;同时提出秦汉冀县治城只能依靠考古资料来寻找,认为秦冀县治城位于今甘谷县磐安镇的可能性比较大。[69]51-54

范三畏认为北魏之前冀县治城在今甘谷县十里铺及以东地区。[74]苏海洋赞同此观点。[75]88薛方昱对冀县治城在今甘谷县东的看法提出疑问,并从大象山与冀城和伏羌城的相对位置认为唐伏羌城就是秦汉冀县城,位于今甘谷县西约3公里的五里铺村。[76]李晓杰亦持此观点。[10]24总而言之,冀县治城的最终确定,需要准确区分秦至唐其治城是否存在迁徙,在仔细辨证和选择史籍记载的同时依靠最新考古资料进行精细化研究。

(二)豲道

西汉豲道治城,谭其骧[3]33-34、周振鹤[6]352和后晓荣[22]认为在今陇西县东南,与《括地志》(卷4)载“豲道故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豲戎邑。汉豲道属天水郡”[77]221和《读史方舆纪要》(卷59)载“豲道城,府东南二十五里”所指为同一区域。[64]2811

1980年王仁康通过分析《水经注》对栗水和赤亭水的记载,认为《大清一统志》(卷256)载“在陇西县东北渭水北”[19]1与今天地势不符,并指出豲道治城应在今陇西县东南13公里处的渭水东岸。[2]陇西县东南13公里处即今文峰镇。汪受宽进一步指出豲道治城在今陇西县文峰镇的王家新庄[7]171,李晓杰亦持此观点。[10]13

徐日辉认为豲道治城在今武山县城西南的鸳鸯镇附近。[34]王璐通过对《水经注》记载的“漳川”“新兴川水”“栗水”“赤亭水”的位置判断,认为豲道治城在今武山县桦林镇一带。[69]61总之,学界对豲道治城的争议依然很大,且都是依赖史籍记载,其进一步确定需要古城遗址或出土文物来佐证。

(三)绵诸道

西汉绵诸道治城,《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其标于今天水市麦积区[3]33-34,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75)载“绵诸故城,在州东。汉置绵诸道,……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19]1同属一片区域。徐日辉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证认为绵诸道治城在今麦积区社棠镇的绵诸村[78],戴春阳[79]、杨东晨[80]、何光岳[81]、朱小丰[82]215、马格侠[83]均持此说。周振鹤认为绵诸道治城在今天水市北。[6]351

王世刚对记载绵诸道的史籍重新梳理之后认为以上说法都不确切,并根据1989年在清水县贾川乡林河村发现的古城遗址(俗称“灵子城”或“灵芝城”)与《水经注》对绵诸水的记载互证,提出此古城就是绵诸道故城。[84]李晓杰[10]51、李菊梅[85]11、王璐[69]61认同此观点。此后,雍际春对记载绵诸道的史料重新分析和考证,认为绵诸道城址的争议主要是唐以后史志记载忽视了道、县名称和辖境前后相承而治所已经迁移的差异;提出今天水市麦积区以东社棠镇是北宋所置绵诸县,汉绵诸道位于今清水县西南林家河谷,并认为“灵芝城”即汉绵诸道故城无疑。[86]

(四)望垣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西汉望垣治城标于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与渭南镇一带。[3]33-34徐日辉认为望垣治城在今秦安县北、通渭县南、静宁县西一带。[35]

除以上诸县外,西汉天水郡罕幵治城,汪受宽指出在今天水市秦州区以东[7]171,周振鹤认为在今天水市东南[6]351;对于西汉兰干、奉捷治城,周振鹤认为今地无考;汪受宽则指出兰干治城在今通渭县境,奉捷治城在今清水县境。[7]171

五、结论

通过回顾与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近40年来,西汉天水郡诸县治所的定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水郡诸县城址研究几乎涵盖天水郡所有属县,尤其是对平襄和成纪治城的定位研究最为深入。二是在利用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天水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也为天水郡属县治城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使定位研究的可信度大大提高。三是研究天水郡属县治城的学者以甘肃本地学者居多且成果倍出,如陈守忠、雍际春、薛方昱、苏海洋等。四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以提升,部分学位论文也开始涉及天水郡属县治城的研究,如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位论文也涉及西汉天水郡部分属县治城的研究。

天水郡诸县治城位置的研究能够为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地理坐标。天水郡不仅地处多民族聚居之地,且居于关陇中道,亦为丝绸之路一大重镇。通过考证天水郡诸县治城地望,并分析城址位置和布局,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天水地区古代政区建置变化、经济贸易、军事防御体系、交通变迁、人口变化和民族交流等问题,能够对古代西北地区乃至整体性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

然而,现今学界对天水郡部分属县治城的定位研究亦略显不足,分歧颇大,尚未形成共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略阳道、豲道等县治城研究主要依靠对文献记载的分析,缺乏考古资料支撑。第二,个别属县由于史籍记载的出入,给学者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如勇士治城的定位研究,学者们各持一说。第三,清水、陇、戎邑道、罕幵和望垣五县的研究相较于其他诸县,史籍记载略显不足,关注的学者很少;奉捷和兰干治城由于史籍记载的缺失,尚未有学者进行系统考证。

由此,今后有关天水郡属县治城定位方面的研究还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第一,对天水郡属县记载的相关史籍资料进行充分挖掘和辨证选择。第二,结合田野考察,充分利用近年来天水及其周边地区考古发掘的新资料,提高古代治城研究的准确性。第三,在仔细辨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研究,进一步精确相关属县治城位置。第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现代GIS技术和先进分析方法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秦安县天水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巧手制陶,玩出文化味——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初级中学陶艺社活动侧记
甘肃省秦安县桥楠初级中学学生书画作品选登
共享教育资源 促进均衡发展——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推广可行性研究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秦安县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沼气化处理的现状浅析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