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祥 孙宏亮
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大连市 116044; 2 大连医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再次着重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那么如何服务于人民需求并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就需要在医学生职业教育之初,将富于人文精神的叙事医学与充满科学性的临床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医学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新时代下,社会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要求不仅仅在于精密严谨的科学知识,更在于人文关怀与叙事能力的培养。在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叙事医学教育不仅丰富了医学生的个人能力,更为当下乃至未来社会广大医务工作者培养了同理心,真正意义上回归到“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初心。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仪器设备也走向完备和精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大医科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育政策也在不断健全。当代医学生在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普遍花费大量时间,各大医科院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比较紧凑,课业压力较重,并普遍存在“期末月”现象。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一些医学院校普遍将医学专业课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唯一重点,而缺失了医德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医科院校在专业知识教学成效较为可观。在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疾病治疗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具有特异性的患者本身的复杂情感却屡受漠视。这种失衡甚至从医学生的学生时代一直影响到踏入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医患纠纷等不良后果。因此,医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理论教育,更需要的是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
医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军,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因此,医学生更应该在学生时代便拥有职业精神的意识,以适应于今后生活和工作需要。学校方面在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医学技术应用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伦理道德的培育。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未来医生职业的主要力量,是新时代社会医学人文素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仍有不足,重专业知识教学轻视人文学习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不足以使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位良医,而成为一名良医的最基本的前提是使其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因此,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培养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人文关怀能力必不可少。
“叙事医学”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21世纪初正式提出,并在其后的十余年中不断将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整合了医学的专业性与普世性。2006年,随着丽塔·卡伦《叙事医学》专著的出版,叙事医学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日渐成熟,这种结合了文学理论并通过叙事能力进行实践的医学逐步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与生物医学治疗相辅相成,将医患关系联合起来[1]。逐步形成医生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信任医生决策,共同应对疾病,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医疗效率,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为医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中提供了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新视角,更在新时代下培养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共情。叙事医学主要涵盖“三焦点、三要素、两工具”。“三焦点”即是人类的情感、人际关联性、人际共情心。“三要素”包括关注、再现和归属,即设身处地了解掌握患者的境遇;重构从患者处接收的信息并赋予含义;最终医患良性互动、产生情感认同、形成归属。“两工具”包括深入的阅读理解与生动形象的反思性写作[2]。细读来源于阅读理解,根据文本特征理解分析得出其现实意义。此处细读的对象也可是人,包括患者在内的认知对象。通过细读与写作相结合不断进行与患者间的信息交流,从患者叙述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进而洞察患者的需求。
3.1 叙事医学有助于学生提升个人能力 首先,叙事医学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叙事能力,更能发展每个人的共情与同理心,不断提高医学生、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医科院校在大学期间也开展了医学伦理学道德培育课程,教育标准也在不断与国际教育标准跟进。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这是培育医学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医学伦理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是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体现,所以医生的伦理道德培育至关重要。医学伦理道德体现了一个医务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一名合格医生的道德水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强调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决策的提出更加要求广大医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不仅在于学好医学专业课,学业有成、救死扶伤,更应该在医德培养方面做出规范和要求,以不断适应新时代要求。
3.2 叙事医学有助于学生处理人际关系 叙事医学有助于医学生在当今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很多社会关系的集合,包括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医患关系等。叙事医学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将患者与医生的关系紧密结合。在接受与医学教育相关的过程与经历中,可能会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多接受的是正向价值观的教育和医疗专业科学的教育。例如成长与责任价值观的灌输以及专业知识课程和基础学科的学习。而有关患者的心理心态和情感,我们有时是忽视的,所以,只有建立了关联之后,二者才能够互相理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等叙事作品所具备的一切要素,贯穿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叙事中不仅有知识的传递与表达,还有情感与性情的流露。在医学中融入叙事的方式,可在医患的情感互动中更加密切了医患关系。新形势下,医疗发展仍有不充分,医患关系仍有紧张,因此以叙事医学视角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还是缓解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这也是叙事医学的必要之处。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叙事医学同样未曾缺席。在2020年上海健康医学院举办的“叙事医学发展与实践”论坛上,以叙事医学的写作方式描绘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可歌可泣的抗疫故事,展现了对抗“疫”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与赞美,同时表现出对疾病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畏。正因如此,叙事医学在新时代下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更能使一名医学生发展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有温度的人民良医,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培育人文精神的叙事医学对于医学生乃至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发展具有诸多现实意义。
4.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叙事医学“两工具”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细读,就是以阅读的方式在患者提供的叙述中感知疾病的起因与经过,更要以理解的方式,透过表面现象洞察本质,由浅至深地了解病患之痛、之源,深入体察患者之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手术刀、药物和语言是医生的三大法宝”[3]。语言也可以像医生的手术刀一样,使用得当可以救人,使用失当便会伤人。可见,语言是医生的必备工具。语言文字交流是重要的医患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之一,医护工作者应有能力从患者叙述中捕捉相关信息,从而分析出决定故事走向的关键节点[4]。不同的条件下患者的病理状态、病情叙述都不尽相同。因此,为从患者叙述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医务工作者需要大量的文本阅读练习。
在现实客观的临床实践叙事作品和一些虚构的文学作品中,医学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理解感悟患者的心境与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人物交流,而专业的医学课程却很难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多变的语言情境,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坚持阅读经典和高质量医学文献,不仅能够获取最前沿的医学知识,还有助于辨别医学知识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提高学习效果[5]。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医疗叙事书籍、观摩医学纪录片、影视作品等,组织探讨小组或进行读后感、反思性作品的收集[6]。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可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措辞,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从文字中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在被情节触动的同时感知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为同理心和共情的培养打下基础。
叙事医学写作的基本形式就是平行病历。平行病历这种书写范式要求医生除了进行临床诊疗常规标准的书写外,还要大量采用更具通俗易懂的人性化的、非教科书标准化的或非专业技术性的、非书面的、口语化的语言书写患者的疾苦与感受[7]。反思性写作是医务工作者对患者情况的正确审视,让医者部分进入患者视角,不再仅仅做冰冷的叙述,真正回归到患者本身,做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操守。
与传统病历不尽相同,平行病历是传统病历的发展补充。平行病历在传统病历记录了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方案外,以医师的视角设身处地感受患者的疾苦和心路历程,更具有人文色彩。同样在一段完整的诊疗过程中,平行病历的书写不仅提高了写作技巧,也能增加医务工作者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与个人的成就感;提高了医患沟通和临床技能,以及加深了与患者的联系与共情,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疾病,有益于诊疗过程,进而使临床医学更富有人性、更充满温情[8]。
4.2 培养同理心与共情能力 疾病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敌人。由于处于不同的角度,医生与患者可能因面对病症的不同角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而产生分歧。医生面对疾病的视角是如何科学地处理疾病,而患者面对疾病的视角则是如何摆脱病痛回归健康生活。医生认识的是疾病,而患者感受的是病痛。有时患者感受到疾病病痛的时候,医生也在可能为治不好患者的疾病而感到痛苦,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和医生都在经历着痛苦,他们是平行的,而且这个平行是不相交的,在一些方面互相不理解。所以,只有建立了同理心和共情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医患二者才能够互相理解。这是成功医治病痛的基础,也是叙事医学的必要之处。
培养同理心和共情的前提是医学生或医护工作者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医学生培育过程中,医学生应当在接受生物医学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自信心以及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院校应该对医学生进行培训,着重在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医学生人文修养,使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弘扬医学人文关怀精神[9]。
在叙事医学的实践过程中,医者更应关注患者的情感变化,时刻关注负面情绪产生的可能。如果放任负面情感的累积,对于医生而言,会导致医院工作效率的降低,职业倦怠的增加。对于患者而言,可能产生对前景的悲观、困惑、无助与沮丧。而痛苦、恐惧、无助这些情感问题是可以在叙事医学中解决的。医院有时是一个充满了负面情感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患者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带着病痛离开。因此,作为医学生如果从接受教育开始,就让其关注患者内心情感,将叙事医学与生物医学结合,才能做到医治病痛,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
4.3 培养日常生活人际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 根据2020年海南医学院短期叙事医学课程的结果来看,叙事医学课程的安排与实践方式仍有不完善之处[10]。培养医学生的叙事医学素养和叙事能力不是在课堂上便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将理论付诸实践,循序渐进地培养叙事能力、写作能力与共情能力,最终将叙事医学落在实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实践能力的方式不仅限于在欣赏相关的文艺作品的同时提升素养陶冶性情,更要在人际交往中养成有效地沟通与理解,认真地聆听以获取信息,经过分析后换位思考,再慎重地提出有效建议与应对措施。
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医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自身待人接物的耐心、责任心,并多与身旁人交流。医患关系作为诸多繁杂的社会关系的一种,如今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日趋紧张,医生和患者因专业性不同造成交流成本日益扩大,逐渐产生更多的医患纠纷,医患双方的不理解逐渐加重。碍于医学专业性特点的局限,不同地区、不同知识水平的患者很难快速理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医学术语,患者对于疾病治疗过程的了解受到局限。在未来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医护工作者面对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身份的患者,可能存在地区与文化水平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必要时做好记录与分析。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多参与志愿者活动,并以此锻炼陌生环境下的沟通能力。
4.4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随着在整个社会中医疗、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推陈出新,社会对未来医学领域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更加必不可少。批判性思维不仅在科研层面、技术层面对人益处匪浅,更在社会层面、人文层面为叙事医学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方式,更加助于解决现代社会医学面对的困境。批判性思维能从社会的多角度全面地思考和评价面临的医疗卫生问题,从而对医护工作中面对的各种情况、面对不同患者的心境具有更加全面且完备的认识[11]。
更好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更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将叙事医学融入讲故事医学人文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到专业课本中难以触及的知识。学生们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通过利用叙事医学讲故事,同情患者、医生和其他处于困境中的医护专业人员遇到的困境[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