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反思及建议

2022-12-22 13:40唐江华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张海燕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22期
关键词:农学概论农业

唐江华,苏丽丽,李亚杰,徐文修,张海燕

(新疆农业大学 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农业是国之基础,高质量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转型升级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铺开,这对高等农业院校农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 年发布的《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了新农科建设任务和目标。指出要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农学概论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所学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涉农专业的学生了解农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作物生产相关技术的入门教科书。该课程内容涉及广、内容繁杂。涉及到的课程有耕作学、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土壤肥料学、种子学和农业生态学等[2]。授课内容上包括农业发展历史、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种植模式、作物育种、土壤耕作和农田防护等理论与技术。开课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和生物技术等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对农业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知,了解农业发展历史,掌握农业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概况、特点及一般生产过程,熟悉各种主要农事作业的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农业知识,为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农业基础。因此,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深刻分析、探讨和梳理当前农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就十分必要。

1 农学概论课程特点

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课程教学内容中将农作物的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植物保护等相关的内容全部纳入了其中,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其次,农学概论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具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特点,尤其是对于那些城镇学生们来说,在没有参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情况下,以及农村学生厌恶农业思想的情况下,这些课程知识和内容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操作性特点。第三,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对象年纪低,且专业基础薄弱,现阶段,在高等院校的招生打破文理科限制的情况下,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们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习差异性和学习难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再者,农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一学期,如果学生在学习前没有接触过此课程,就学习这种综合性强,交叉性强的课程并不会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并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受到影响。综上所述,在开展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时,要结合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实践。

2 课程存在问题

2.1 开课时间前置,导致农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

近年来,农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时间基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学生刚从高中忙碌的学习生涯进入大学学习,对课程的适应性差。同时,因课程开课时间早,在上该课程之前并没有前置课程的引入,学生对农业(种植业)基础知识的了解几乎为“零”,存在盲目学习现象。另外,因该课程涉及的专业多且大多为非农专业,生源非农村化比例大,笔者多年的课前调查显示,40 多人的班级,农村生源不到20%,即便来自农村的学生,因父母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大,上大学前也几乎未有农业生产体验,对农业的基本知识不甚了解,整体基础知识差。

2.2 对农业的理解误区大,兴趣低

随着国家的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与在农业相关的工作“累”且收入低的现实情况下,“贱”农意识在学生中愈发严重,不愿意与农业打交道,导致对课程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因专业差异,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存在不足,直接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仅浮于概念,生硬记忆应付考试。最终,体现出对农业知识的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2.3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受课程学时少的影响,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主,授课形式基于传统的板书和PPT 讲解,不能充分地发挥该课程的实践性质,使得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仅停留于纸面,而得不到应用,教师被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真为学生所用,使得学生逐渐产生抵触农业的思想,服务“三农”的意识降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4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制约学生发展

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学生验证知识、掌握技能,通过直观探索与农田实践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管理等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其从感性认知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确保农业概论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但在当前农学概论教学体系中,多数学校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基础技能的创新讲解与有效传递,其实践性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或几近于无,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际而言却难以真正实现知识内化与灵活应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提高非农专业学生对农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该课程真正服务于高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充分发挥农学概论课程对高等农业院校非农学生培养“三农”情怀和学生“知农、爱农、为农”之心塑造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课程建设建议,以供交流、参考。

3 应对措施

3.1 构建农业生产全过程视频、图库,提高学习获得感

基于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和周期性长的限制,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要,收集农业生产全环节视频、图片及作物生长标本等资料,构建视图库,结合课程进展,适时展示相关资料,通过“课程理论讲授+视图动静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从抽象的想象带入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看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看到作物的长势及特征,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通过课程教学方式的转换,打破沉寂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如以水稻视频图库的构建为例,其主要展现水稻整个过程种植、萌芽、生长和成熟等不同阶段器官的形态特征,生长特点及所遭受过的各类病虫草害性状等,依据阶段进行分类与归纳并适当搭配详细信息说明,在针对水稻作物开展课程教学时,便于快速准确地搜索教学资源并与理论知识建立关联,丰富农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同时显著增强学生的直观记忆与知识理解。

3.2 增加作物关键栽培过程的虚拟仿真体验试验课

农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3],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4-5]。而我国作为农业经济大国,应紧抓教育,注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优化课程教学结构,注重理论课堂教学与技能实践锻炼,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为学生实践发展提供机会。对此,可从以下2 个层面着手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一方面,信息化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结合农业研究基地与农业经验等设计并搭建虚拟农业基地,以产、学、研实践一体化为教学目标推动智能化、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可建立实践研究计划以及案例资料库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并便于其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合,并加强与理论知识的联动性,适当布置虚拟研究任务,从而开发平台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实践经验。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可依据作物种植环节和理论课程内容,针对作物栽培、土壤耕作和农田防护过程中的通识环节,比如整地、播种、中耕、收获及无人机飞防等,可以借助虚拟仿真系统结合讲课内容,让学生上机体验操作流程,认识农机具,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或者安排室内试验让学生看到实体,帮助学生完成对农学概论知识从书本回归到现实、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此,可合理设计实际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蔬菜基地、农田作物和农科院等,引导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推动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如在参观某类作物或植物时候,可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由浅入深地阐述该作物或植物对应的理论知识,如基本分类、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影响作物或植物生长与发育的生态因子与基本规律;引种技术、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等。另外还可以规划农田,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培育农作物或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作物布局的有效了解,对间套作技术的深入理解,对病虫草害防治方法的操作与掌握,加强学生农业概论知识内容的巩固与实践农业技能的联系与发展。

3.3 优化授课内容,针对授课专业侧重有异

农学概论课程涉及的非农专业较多,专业间存在差异,比如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侧重点应该在以不同耕作方式的机械、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业机械及作物种植过程田间管理相关机械为要点,体现农艺与农机的结合,提高生产效率;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侧重点应该围绕农业政策、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投入消耗等方面,体现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提倡节本增效;再比如植物保护专业侧重点应该围绕作物栽培过程、种植制度及种子生产等,反映农业绿色生产的栽培技术措施。因此,在授课应该根据内容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突出侧重点,找好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授课内容的教学计划对于教学效果与学生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在有效的教学课时内合理制定授课计划,将教学知识进行合理安排,如哪些内容适合教师讲授,哪些内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或哪些内容需结合实际进行拓展讲解,哪些内容可笼统介绍等,针对不同授课专业其授课计划也需适当调整与优化,从而确保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与发展需求。同时在优化授课内容的过程中,还应立足学生学情、需求与兴趣,适当增添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合理安排讨论环节,质量构建高效、活力的授课内容体系。

3.4 综合完善考核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在农业概论课程教学中应合理把控考核内容的专业程度与难易水平,同时贯彻新课改理念侧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核与多元评价,有效避免“临时抱佛脚”行为的发生。首先,可完善课堂随机考核方法,通过随机提问、实时抽查等方式检查学生日常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其次,合理布置探究问题设计课堂考核,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挖掘自身不足,巩固知识技能、锻炼思维能力等;最后,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业设计、定期考试等完善综合性考核机制,并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评价与指导,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及学生素养的发展。

3.5 发挥课程思政的力量,厚植爱国爱农情怀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高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6-7]。借助课程思政,基于农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比如将每年的中央1 号文件进行解读、每年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业上发生的具有影响力的大事要事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体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对农业专门人才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另外,结合农业发展历程和国情等课程内容,融入农业专家、学者为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学习其为国为民情怀,树立理想信念,将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爱国、爱农高素质人才。

总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2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8]。这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而本科教育是国家专业人才培养之根本,本科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农学概论课程作为农业类高校涉农专业学习、了解农业知识的入门课程,在新农科发展的要求下,基于农学概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思政有机结合,发挥课程特色,提升非农学专业学生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爱农”情怀。

猜你喜欢
农学概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