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燕,张朝升,王宗毓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020)
进入新时期,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也增大了各类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基层兽医实验室承担着动物疾病诊断、疫情监测、免疫效果评估等一系列职责,实验室的运行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疫病的防控成效。目前,基层兽医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面临着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需高度重视生物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样品采集、动物疫病监测诊断等是基层兽医实验室的重要职责,在样品采集及样品检测过程中,很多样品携带着传染性极强的病原微生物,如果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机制,工作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易诱发生物安全事件。第一,实验室工作人员遭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甚至在人际间传播。第二,周围环境遭到病原微生物感染,进而扩散、蔓延、流行动物疫病。第三,检测样品受到污染,难以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这样动物疫病的最佳防控时间将会错过,易大面积流行动物疫病。或采取不当的处置措施,导致防控资源遭到浪费。第四,引发社会民众的恐慌心理,对社会稳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1]。基层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但影响到基层兽医实验室各项职能的发挥,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资金是基层兽医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基础,目前,部分地区没有充分认识到基层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经费支持力度较小,对基层兽医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一些基层兽医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与办公区存在交叉情况,物理屏障没有得到合理设置,导致实验室的相对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在实验室功能布局方面,错误合并了解剖室、样品保存室、样品处理室等不应合并的功能室,或于同一功能室摆放了冷藏冷冻及高温高压设备。一些实验室在布局功能相近的功能室时,采用不规范的布局顺序,增加了后续操作的难度。同时,部分基层兽医实验室没有将样品保存室、档案室等独立设置起来。
现阶段,部分基层兽医实验室没有将生物危害警示标识、实验室级别标志等设置于实验室入口,没有将生物危害警示标识设置于存在生物危害的无害化处理设备、超净工作台等设施设备上。部分实验室虽然依据相关制度要求对生物危害警示标识进行了设置,但存在不规范粘贴等问题。如警示标识本应在存在生物危险的仪器设备上粘贴,但部分人员却在仪器设备侧面、上方的墙壁上粘贴,这样一旦改变仪器设备的位置,生物危害警示标识将会遭到遮挡,其警示作用难以顺利发挥[2]。
部分基层兽医实验室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体系文件的重要性,存在照搬照抄等情况,或直接下载网络上的资料,并没有与兽医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一些基层兽医实验室虽然结合实际情况将实用性较强的生物安全体系文件编写出来,但没有得到深度贯彻与落实,存在形式化问题,难以高效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一些人员的应付心理明显,当顺利通过考核后,将不再严格执行生物安全体系文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导致生物安全体系文件的约束、规范作用得不到切实发挥。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但依然存在大量的未知病原,实验室操作人员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安全风险。如果操作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能严格贯彻相关安全规定,可能会遭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甚至于人际间传播流行人畜共患病,进而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如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依据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开展野外采样及实验室操作,没有将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应用过来,或采用不符合要求的防护措施,这样防护作用将难以充分发挥。一些临床观察健康的动物样品可能属于无症状感染,携带传染性较强的病原微生物,但部分实验室操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不能贯彻执行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易感染人畜共患病。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显著增大畜禽疫病的防控难度,对基层兽医实验室的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部分基层兽医实验室由于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在功能布局、设施更新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新时期动物疫病检测防控要求及生物安全要求不相符合。面对这种情况,要充足投入资金资源,大力建设基层兽医实验室设备设施,保证实验室的功能布局、防护设施、排污设施等与生物安全要求符合。只有这样,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方可得到根本性防范。职能部门要综合考虑财政状况及基层兽医实验室的运行现状,持续增加财政资源投入,依据相关安全防护标准重新改建或扩建基层兽医实验室。同时,基层兽医实验室的部分仪器设备与当前动物疫病防控的需求不相符合,在设备设施方面存在着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要高效利用财政投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生物安全仪器设备,定期更新落后的设备设施,这样既可以提高基层兽医实验室的运行水平,又能改善生物安全风险的防范效果。
目前,部分基层兽医实验室在生物安全管理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如没有规范粘贴生物危害警示标识等。针对这种情况,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监督管理职能,严格监管基层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运行情况,最大程度上防范各类生物安全事件。在监管实践中,需严格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进行,判断基层兽医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条件是否与标准要求所符合,检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及各项警示标志粘贴的规范性等。通过构建长效监管机制,能及时发现、处理基层兽医实验室运行中暴露的生物安全隐患,避免诱发生物安全事件[3]。
生物安全手册主要是对病原微生物接触部门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只有编制符合实验室实际情况的生物安全手册,且将其严格贯彻执行下去,方可提高基层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基层兽医实验室需对生物安全手册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经常性组织专项学习活动,引导所有人员充分掌握且认真执行生物安全手册中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避免出现生物安全风险。如工作人员在开展样品采集、检测工作前,需依据规定要求穿戴必要的防护装备,包括一次性口罩、手套等,完成操作后无害化处理口罩与手套,及时消毒清洗遭到污染的防护服。完成实验后,需清洁消毒所有设备及工作台面。在实验过程中,禁止人员随意出入,于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传染性材料及高危险性气溶胶。利用专用工具运输剖检动物,禁止出现裸露、污染情况。在生物安全柜内实施动物剖检操作,借助紫外线进行消毒。完成剖检后,彻底消毒处理地面及空间。清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时,需先结合废弃物的性质差异进行科学分类,于专用容器中放置危险的生物性废弃物,且利用标签详细说明废弃物的种类及性质等。通过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有效规范操作人员的采样及检测行为,降低各类不规范操作行为的发生几率,高效防范生物安全风险。
部分人员缺乏足够的生物安全意识,不能严格落实各项生物安全管理规定,易出现生物安全事件。如一些人员没有穿戴生物安全防护设备即开展采样工作,这样不但自身容易遭到感染,还可能会外泄病原,进而蔓延与流行动物疫情。面对这种情况,基层兽医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需充分明确自身的生物安全责任,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自身业务及生物安全现状等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将本实验室的年度安全计划、生物安全培训计划等科学制定出来。通过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活动,促使实验室内部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得到逐步提升。在具体实践中,重点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政策要求、内部管理制度及个人防护要点等内容,综合采取集中培训、线上学习等一系列手段。完成阶段培训任务后,及时开展考核工作,了解培训方案的实施效果,结合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同时,要将意外事故处理演练活动经常性组织起来,帮助实验室内部人员对意外事故的处置原则、处理方法等进行全面掌握,这样一旦发生生物安全事件,能冷静、科学地应对与处理。
基层兽医实验室承担着样品采集、检测等重要任务,面临着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如果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机制,易出现生物安全事件,不但影响兽医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还会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需深入分析基层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和完善策略,不断提高兽医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