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研究

2022-12-21 23:35
市场周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

王 静

(南京东爵销售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1800)

一、 引言

近年来,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处于当前经济环境以及“双循环”格局的国际国内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管理成效十分重要。 根据我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2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必须筑牢扩大内需这个战略支点,推动制造业企业进行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改善我国制造业企业陷入价值链低端位置的情况,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 因此,应该对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研究提高重视,使用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等核算方式,代替以往传统落后的成本核算方式,从而降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其成本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增加企业经济收益,促进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 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

随着要素成本的上升,制造业无法持续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以进口和模仿为主的技术发展模式受到发达国家制约,难以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的目的是转变新旧动能并促进制造业发展,然而我国在此方面还有欠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研究不能支持工业技术共同进步

很多行业的关键技术来自发达国家,模仿的缺点是无法使用前沿或核心科技,往往受到发达国家限制,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产品质量、品牌方面无法自主创新。 此外,我国的基础研究具有投资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的特点,并且没有形成规模,结构仍有欠缺,基础研究的总投资规模不到美国的1/3,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占研发支出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

2. 创新效率低,难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仍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2018 年第三方专利数量排名第三,占全球总量的近10%,但平均每篇SCI 文章的引用次数很低,在完善人类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研究领域,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发现并不多而且也欠缺重大科技成果。 专利和市场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进而使大多数专利成果处于“休眠状态”,无法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

3. 国际分工定位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地位,随着国际分工的进展,价值链上的环节逐渐增多,我国正面临“高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并存的状况;我国同西方制造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等方面差异较大,需要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我国部分制造业的生产以加工为主,附加值低,污染排放高;通过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依赖进口,在核心环节受到制约,一旦触及核心利益就会遇到很多障碍和制约,无法在新周期中进行领导和控制[2]。

(二)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制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

劳动力是制造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生产因素,我国利用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中的优势,在强劲的外部需求助推下积极促进出口,推动了制造业的高效发展。 然而,在当前阶段,我国面临着人力资本积累不完备、匹配差距过大、人口红利缩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下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 一是人口红利的减少降低了产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 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有效劳动力供应下降且成本提高,以及未富先老的情况,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减小,阻碍了制造业的成长。 二是优质人才的缺乏以及结构性矛盾阻碍了产业发展和创新。 当前阶段,我国正致力于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将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更加重视将高素质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然而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十年,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是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不高和优质人才的积累不足。

另外,我国各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本严重错配,再加上行业的领军创新人才及基层高技能人才双重缺失,无法满足和支撑从制造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根据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计到2025 年,我国制造业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率接近一半,人数达近3000 万;研发人员方面也存在着相同问题,电子行业和医药行业在科技行业中占比最高和次高,但均达不到5%,而同期美国的相应份额超过10%,制造业的研发人员不到美国的1/6,阻碍了人才向科技创新领域的流动。 虚拟经济和金融部门的发展所造成的人力资源错配,也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这是因为许多高技能人才受到薪酬激励不愿扎根基础研究领域,更倾向于高收入的金融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致使创新能力不足,影响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3]。

(三)土地要素不匹配以及自然资源的限制增加了制造业发展成本

近年来,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必要载体,并且产业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消耗大量的资源。 为了获得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克服一定的障碍并且付出高昂代价。

首先,自然资源的有限供应以及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被用于工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价格扭曲、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 中国人均资源严重短缺,在经过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后,粗放型加工制造模式耗能高且效率较低,导致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尽管国内环境在越来越严格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要想完全放弃过去较为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绿色转型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土地资源错配问题较为严重,再加上现行的土地制度管理过于僵化,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无效占地,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另外,剩余土地想要转变为工业用地具有一定的障碍,比如征地拆迁导致补偿款上涨,限制农村土地自由流转等问题仍然存在。 与此同时,政府主导下的土地供应策略是导致土地错配的根本原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得到更多土地融资,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上投入了过多的土地资源,导致房价虚高并且存在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另外,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甚至降低地价来吸引投资,再加上技术较为落后、重复建设的低端制造业占用很多土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制造业处于中低端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工业用地低价出让支持制造业的发展,占据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部分发展资源,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 双循环格局下我国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提升策略

(一)以创新驱动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创新作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核心技术的缺乏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不利于我国产业转型,阻碍了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突破关键技术就很难取得领先地位,必须把创新摆在首位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产业链地位。 建立高级别的攻关中心攻克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在产业发展中推动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能力。 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创新。

2.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加强创新激励、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法,确保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利用市场手段,加快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市场建设,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加强创新要素对接流动及战略优化。 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支持政策,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和渠道,提高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及效率。 落实激励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载体保障。 健全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护体系,为创新和研究氛围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加强创新主体和载体的培养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活力离不开对创新主体的培养。 应充分释放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促进其有效转化科技成果并提供更多创新机会。 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基础研究和关键使能技术的人力物力投入,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知识产权自主权,促进创新对象多元化,加快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效率高的系统体系,建立协同开放发展合作机制,实现从国家创新体系到全球创新体系的突破,并积极融入进去。

(二)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凝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1. 扩大内需尽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主体格局

第一,扩大消费规模。 提高居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水平,降低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与此同时,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减轻居民医疗保险负担,降低储蓄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将收入转化成消费需求。 第二,鼓励消费结构升级并创造新增长点,调整住房、汽车等耐用品的消费政策及生活服务支出比例,实现智能化产业商圈,推动消费结构扩容提质[4]。 最后,积极扩大国内有效投资,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 重点加快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投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建立国内统一市场和政策有效破除行业地区壁垒障碍,把建设现代贸易流通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2. 加强新一轮对外开放,稳定外部循环

首先,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并加深与发达经济体的合作。 现阶段,我国正在改变对外开放战略,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多边贸易体系争取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其次,积极推进“丝路电商”,扩大进口需求,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完善出口管制机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布局全球产业。 引导企业拓展新兴市场,充分借助国际平台,扩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规模,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 最后,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积极应对国际竞争,为双循环的平稳运行提供动力[5]。

(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快产业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解决各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企业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品牌运营一体化发展。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优质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及服务业质量,推动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高效融合发展。 其次,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 大力支持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各企业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相关领域发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最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起互通互联的数字化平台,推动数字化产品与实物产品加速融合。

2. 推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

由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质量较为落后,面对国内外产业分工调整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及优势,抓住机会,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进行机制体制创新,以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农业农村。

3. 推动实现“绿色可持续”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有利于实现中国未来长期可持续发展,另外,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二是积极推动能源改革,保障能源安全;三是构建和完善支持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绿色经济发展考核体系。

四、 结论

近年来,对外经济发展基本停滞,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市场需求不旺,不仅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当前阶段,畅通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切实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助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另外,当前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无法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 基于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供需匹配,进一步提升资源运用率,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效率。 制造业企业还需要通过加强成本管理来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企业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制造业发展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