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研
2020年1月19日清晨,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亲自带队,在牙克石的冰湖上,进行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最后一次面向冬奥国产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极寒环境实地测试。
为什么要进行极寒测试?相信有过电动车驾驶经验的人一定明白,低温环境对电动车运转是极大的考验。而凌晨的冰面是一天中最冷的环境,在这里试验,就是为了把电动车的性能推向极限,让它可靠再可靠一些。
此时的牙克石冰湖,达到了零下38℃。为了试验准确,孙逢春坚持提前把车辆停在冰面上三天三夜,让整辆车“冻透”。试验开始后,在场的每个人几乎都冻到须发皆白,但电子显示屏上的数字却一路攀升:电池电芯温度由近零下30℃,迅速升温至零摄氏度以上;同时,试验车辆搭载的热泵空调也正常平稳运行——试验成功了!
孙逢春及其团队,是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一个缩影。无数像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从业人员,在这项新兴赛道上努力耕耘,力争让中国的新能源产业走得快一些,在新一轮产业洗牌中占据有利位置,为中国经济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极。
而孙逢春承担的使命格外重大,2016年起,他率领北京市电动车辆国家协同创新团队承担了北京市“绿色冬奥”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的攻关任务。也就是说,他要在冬奥会这个国际瞩目的舞台上,集中展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水平。这也相当于向世界发出邀约:中国新能源产业期待与世界的对话与合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出了一个目标:相关区域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必须实现电动车“不怕冷”,必须解决动力电池无法在低温条件下充放电、整车无法低温冷启动、采暖能耗高等世界性难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来自汽车、空调、电池等各个行业的企业,都贡献出了自己的技术力量。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让各项产品顺利通过了项目验收。
而这个意义是非凡的。中国兑现了“绿色办奥”的承诺,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开辟了新的可能,将彻底解决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带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的1/3,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发达国家正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在传统汽车强国的市场分一杯羹,正日益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中国经济固然面临着“三期叠加”的考验,但完整工业体系所带来的韧性与厚度,中国产业政策产生的激励与促进,中国创业者迸发的智慧与创意,一定能让中国经济不断翻山越岭、爬坡过坎,迎来天高海阔的明天。
孙逢春也瞄向了新的目标。他这样说道:“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上半场,从去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下半场,也就是智能化、数字化。”可以预见,前方还有一大片未知蓝海。而踏浪劈波,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