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远,朱 浩,郑 屹,王誉锟,谷鹏飞,邓永志
(1.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失眠又叫“不寐”“不眠”“不得卧”,是指经常难以入睡,或入睡易醒,或时醒时睡,或彻夜不能入睡,是其他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抑郁症”病名在中医文献中并无记载,中医根据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郁病”“情志病”“百合病”的范畴。在临床上,失眠与抑郁症状常常伴随发生。《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1]指出,失眠症既可孤立存在,又或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药物滥用共病,焦虑性失眠障碍即属于失眠症与精神障碍共病,失眠症与焦虑症同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达4.3%,在我国高达7.1%,抑郁症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精神类疾病[2]。失眠是早中期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1.8% 抑郁症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为睡眠障碍[3],失眠与抑郁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本文对近五年来中医对失眠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直接对“失眠”“抑郁”两者的关系进行明确探讨,但对精神情志因素导致不寐的记载和论述很多,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中说:“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李楠等[4]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认为失眠、抑郁关联的关键在于卫气失常,基本病机为卫气失常,神机不和,患者自身的节律与昼夜节律不同步,呈现昼夜节律紊乱的状态,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表现。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谈及不寐伴烦躁者的论治。万青云等[5]对这些论治进行解读归纳,得出失眠伴烦躁状态的阴阳辨证有:阳虚、阳郁及阴亏。失眠伴烦躁状态的辨治应从调和阴阳入手,安神除烦。脏腑理论中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调睡眠,故又言“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因此胆在失眠与抑郁相关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张一鸣等[6]分析了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认为胆病不寐的核心病机为阳虚阴实、升降失司,因此从胆论治焦虑性失眠应重在调和阴阳。吴河山等[7]认为失眠伴抑郁症状的发生与天人失和、少阳与之相表里的厥阴疏泄失度、少阳相火失和有关,针对这三种失和状态,应基于中医“和”的思想来指导临床治疗。
目前,对于失眠与抑郁相关性的说法多种多样,其中张少婷[8]根据临床研究得出抑郁严重程度与失眠呈正相关,同时证明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也可影响患病程度。卢美枚等[9]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证明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人差,失眠患者多伴有睡眠饮食不适感、强迫及焦虑等自觉症状。说明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与其心理障碍具有相关性。AlcantaraCarmela 等[10]通过腕动记录仪测量每日睡眠时间,通过晨间自我报告评估每日的睡眠质量,结果显示睡眠与焦虑和抑郁情绪有明显的关联,较长的睡眠时间和改善睡眠质量与随后的压力和焦虑的减少有关,抑郁情绪的增加预示着当晚的睡眠质量变差。
中医对于失眠伴抑郁症状的治疗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部分观点认为情志因素会导致失眠伴抑郁症状的发生,病位主要在肝、胆、心,应以肝为主要治疗切入点。景小莉等[11]认为情志失调、肝郁气滞为失眠与抑郁的共同病机,因此治疗时应以理气解郁、养血和血、重镇安神、调和阴阳为本,选用逍遥散联合枣安胶囊,结果证明该治疗方案能显著缓解失眠伴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和生存质量。陶晓郧等[12]归纳总结张永华教授治疗抑郁性失眠以中医经典为依托,从肝着手,同时兼顾他脏,运用柴胡类方,以疏肝清肝、养肝柔肝、平肝息肝为基本法则对抑郁性失眠患者进行治疗,成效显著。中医体质学说认为失眠伴抑郁焦虑状态与体质因素有关。孙小添[13]以体质学说为依托,选取148 例气郁质失眠患者进行研究,证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明显改善气郁质患者的失眠伴焦虑、抑郁等症状,提高其睡眠质量。左扁头等[14]认为在焦虑性失眠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以阴虚火旺证居多,认为阴虚火旺体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其运用双合枣仁颗粒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能明显缓解其焦虑等伴随症状,消除主观性不良感觉。心肾不交、血虚血瘀会导致失眠伴抑郁的发生。马爱琴等[15]运用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性失眠患者,通过该药的补肾健脑、养心安神功效,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龙卫平等[16]论述戴一权应用百合逐瘀汤治疗失眠伴焦虑症,戴老将张仲景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与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合二为一,形成百合逐瘀汤,根据临床疗效观察,可知百合逐瘀汤加味具有养阴活血、安神定悸的功效,患者用药后疗效显著。唐启盛教授认为焦虑障碍性失眠的基本病机主要是心神不安、肝魂不守,因此在治疗上着重于心肝两脏的调节,以安神守魂为基本原则,调畅情志,其主要通过益气养血安神、清心泻火安神、行气解郁守魂、清肝泻火守魂四种方法来确定方药组成,使神归君位,魂守于肝,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失眠情况[17]。
作为一种绿色疗法,针灸因其无毒副作用、治疗效果显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针灸治疗失眠伴抑郁症状有多种方式,如针刺、电针、艾灸、头针、耳穴压豆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针灸方式的结合,临床证实多管齐下对于失眠伴抑郁的治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
3.2.1 针刺疗法 张镭潇等[18]探讨针刺治疗失眠伴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针刺组,一组为安慰组,结果证明针刺可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和抑郁情绪,安慰针刺仅对患者的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刘勇等[19]基于针刺调气理论,应用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结果证明应用基于针刺调节理论的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较单用常规针刺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效果更佳。
3.2.2 艾灸疗法 李丽春等[20]选取肝郁气滞型失眠症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艾灸组、艾司唑仑组,艾灸组对两侧肝胆经原穴交替采用热敏灸治疗,艾司唑仑组应用艾司唑仑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证明肝胆经原穴热敏灸可显著提高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其焦虑抑郁状态,疗效明显优于艾司唑仑。吴倩等[21]岭南天灸疗法的传承人组成的专家组拟定了针对抑郁症失眠的“4 号方”,研究结果表明,“4 号方”在改善抑郁症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较“1 号方”更有优势。
3.2.3 电针疗法 王媛[22]运用疏肝调神针法电针治疗抑郁相关失眠,结果证明,采用疏肝调神针法电针疗法治疗失眠伴抑郁时,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与不加电针的患者基本一致,但在改善抑郁状态方面,电针疗效更加突出。刘毅等[23]在传统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可以对神门穴进行精准刺激的神门穴电刺激装置,通过志愿者初步测试后,发现受试者的焦虑程度评分明显降低,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表明该装置可有效减轻焦虑程度,改善睡眠障碍。但目前这种方法并没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3.2.4 耳穴压豆疗法 耳穴压豆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可行、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张云飞等[24]研究了耳穴压豆法对抑郁伴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耳穴压豆可有效改善轻中度抑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3.2.5 穴位贴敷疗法 项佳丽等[25]自拟中药方穴位贴敷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症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通过中药与穴位的双重配合,达到了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心理状况的作用。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症状时,主要集中于对头部、腹部、背部的操作,近年来对于推拿治疗失眠伴抑郁的临床研究较少。魏东明等[26]研究成幼推拿配合正骨点穴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首先医者采用按揉法、拿揉法、四指法等常规手法放松患者的颈项部肌肉组织,在放松的基础上拇指横拨项后三线,继而运用幼儿推拿所特有的特定穴和手法进行治疗,该手法以平调阴阳为本,对于青少年失眠伴抑郁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情志因素是导致失眠、抑郁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医心理疗法已经成为治疗失眠、抑郁的一种重要手段。多种研究表明,在患者服药的同时予以心理干预,有利于巩固临床疗效,促进病情的良好转归[27-28]。魏黎刚等[29]通过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比如来自家庭成员、同事、朋友、领导等的肯定与鼓励,加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提示心理社会支持系统在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佳,患者的失眠与抑郁状态均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医音乐疗法就是以中医的五行学说为基础,由五音、五脏、五志相结合而形成的音乐,以帮助患者引导体内的气机运化、调理五脏六腑,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也有根据子午流注五音而形成的音乐疗法。王国庆等[30]研究五行音乐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通过观察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等几个方面,证实了五行音乐疗法的有效性。杨菊丽等[31]探讨了角调音乐疗法对抑郁症失眠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两周后患者的失眠与抑郁量表均得到较大改善,同时音乐疗法对于病人而言接受容易,依从性好,因此音乐疗法在抑郁性失眠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目前关于中医音乐疗法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认知行为疗法也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治疗方式。黄子津等[32]的Meta 分析表明,应用2 个月及以上的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失眠伴抑郁病人的失眠及抑郁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崔立谦等[33]认为在针灸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使患者的各项疗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患者失眠的同时也能对其不良认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查阅文献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多用于慢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查阅文献发现,在失眠伴抑郁的临床治疗中,中医综合疗法应用最多,单纯应用一种中医治疗手段的疗效远不如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与以往相比,近几年逐渐增多的研究方向多为无痛舒适疗法,如推拿与音乐疗法相结合,音乐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等。其次则为传统的针灸与中药相结合,针刺与情志干预相结合等。说明在失眠伴抑郁的治疗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种安全无痛、相对放松的治疗方式。
现阶段,在失眠伴抑郁的治疗中,除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几种中医疗法外,还有许多其他中医疗法,如瑜伽训练、艺术行为干预及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康复疗法。其中运动康复疗法是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治疗方式,它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静心安神的目的,从而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目前这些疗法在临床上多用于疾病的辅助治疗。
目前失眠与抑郁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失眠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现阶段,口服西药是治疗失眠伴抑郁最常用的手段,但该方法存在一系列弊端,包括副作用较大、见效较慢、易复发等,可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失眠加重、肥胖等。近年来,以中医经典为依托探讨失眠与抑郁相关性的学说越来越多。中医治疗失眠、抑郁注重阴阳平调,脏腑共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针对性较强,远期疗效甚佳。且中医治疗方式多样,不拘泥于单纯的中药内治,更趋向于多元化,常应用一些令患者感到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治疗,无毒副作用,舒适性、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且效果良好。但多数关于中医创新性方法的研究都存在样本量过小、不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等缺点。因此,未来应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中医药在失眠、抑郁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