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支持与引导

2022-12-21 10:06:37夏亦琴
幸福家庭 2022年10期
关键词:袋子物体科学

■文/夏亦琴

幼儿依托自身经验水平,通过自主观察、操作、实验、测量等行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帮助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适时介入,引导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等开展互动,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能促进幼儿知识的建构、经验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使幼儿将零散、孤立的知识整合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与高阶思维能力。

一、分享计划,明确科学探索目标

(一)语言引导,明晰探索目标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探究目标,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明确的指向。幼儿的经验、执行能力、兴趣爱好等存在差异,部分幼儿不能按教师提出的目标进行探索,而是将教师投放的材料视作玩具,或拿到材料后不知道该做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未给幼儿制定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例如,在对感知声音的轻与响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幼儿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活动计划:对比棉絮、毛线球、线团、硬币、塑料块、小石头掉在杯子里的声音;探究如何让硬的物体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幼儿先尝试给杯子“喂”不同的物体,听听声音的轻重,再根据声音的轻重对物体进行分类。其次,幼儿以触摸的方式感受到这些物体的质地的不同,并经过对比发现,软的物体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硬的物体掉在杯子里的声音重。此时,教师在杯子里垫上一张纸,使物体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并让幼儿也去尝试。教师为幼儿提供布、棉絮等探究材料。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通过语言的交流方式,引导幼儿明确探究的步骤,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介绍材料,明确游戏规则

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很难发现材料的价值。因此,教师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合理地投放材料,并向幼儿介绍一些新材料的用法,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游戏的规则。例如,在对认识有弹性的物体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幼儿明确游戏的规则是用手拉、压弹簧等有弹性的物体,感受其外形变化。在幼儿用力拉松紧带与弹簧、压海绵后,教师向幼儿提问,让幼儿说说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在幼儿回答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操作,探索这些物体弹性大小的不同。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有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这些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此案例中,教师明确游戏规则后,让幼儿自主操作,发现并获得与弹性有关的科学经验。

二、依托情境创设,促进问题解决

(一)链接生活,引发探索欲望

教师要联系幼儿的生活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例如,在对寻找声音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将几名幼儿藏起来,再让他们每人说一句话,让大家猜猜是谁在说话。在幼儿完成猜测后,教师对幼儿提问:“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用什么发出声音的?”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将大米置于鼓面上,用鼓棍敲击鼓面,让大米在鼓面上“跳舞”,并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大米是怎样跳舞的呢?”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棍敲击鼓面使鼓面产生了震动。其次,教师可以让幼儿用锣、鼓、钢琴等乐器发出声音,并阻止其震动,幼儿可以发现当震动消失时声音也随之消失,于是知道了声音是通过震动产生的。在此案例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幼儿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等。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使幼儿获得形象感知

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不仅能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刺激幼儿的感官,给幼儿带来直观的感受,而且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对各种各样的汽车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等各种车辆的声音,让幼儿辨别这些声音分别是哪种车辆发出的。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消防车、警车、洒水车和自行车的图片,让幼儿观察这些车的结构,并说说这些车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幼儿借助直观的图片、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从颜色、装置以及功能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回答。在此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幼儿带来直观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了解汽车的用途和外形特征。

三、基于问题情境,促进深度思考

(一)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探究的源泉

有了问题,幼儿就有了探索的方向。教师要借助问题情境,促进学思的融合,发展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在科学区投放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探索,使幼儿了解事物的特征。例如,在对种子里有什么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并向幼儿提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叫种子呢?”教师继续提问:“请猜猜种子里面有什么?”教师让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答案,并向大家分享。在此案例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探索种子的兴趣,引导幼儿对种子进行观察,并让幼儿以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答案。

(二)充分留时,保证探索空间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要通过构思、操作、反思这一过程来使自己的体验更深刻、认识更准确。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进行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去发现、探索、感悟,使幼儿获得深入的探索体验。例如,在对有趣的溶解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出示砂糖,并让幼儿仔细观察,使幼儿充分熟悉砂糖的特征。其次,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如下:“这些砂糖要与我们捉迷藏,请你们帮帮它,把它藏起来,记得只能藏一次哦。”教师让幼儿自由选择地方藏糖,在他们藏好后,再带领幼儿一同找糖,但教师藏的糖始终没被找到。教师示范自己藏糖的方法,幼儿发现,原来教师把糖溶解到水里了。再次,教师为幼儿提供砂糖与方糖,让幼儿将它们藏到水里,并观察哪个溶得更快。幼儿分组操作,并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通过对比,幼儿发现砂糖溶解得快,方糖溶解得慢。此时,教师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做一名“速溶师”,想办法让方糖溶解得更快。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搅拌、捣碎、加热等方法进行操作,以对比实验的方式,感受杯中方糖在水中的变化。在此案例中,教师以有趣的游戏调动幼儿,引导幼儿学习溶解的现象。在幼儿探索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告知幼儿结论,而要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操作、发现,在探索和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感悟。此外,教师不能将幼儿探索和实验的空间局限于室内,要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向室外、大自然拓展,让幼儿充分地接触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生命,拓展幼儿思维的广度。

四、建立关联,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一)确定主题,整合探究内容

幼儿通过观察、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确定教学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进行探究,以让幼儿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例如,在对各种各样的袋子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围绕“袋子的材料与功用”这一主题,带领幼儿认识各种各样袋子的名称、功用和制作材料。教师收集塑料袋、布袋、纸袋、麻袋、网袋、蛇皮袋等各种袋子,让幼儿猜它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在幼儿对袋子材料形成初步的感知后,教师让幼儿根据材质的不同,对袋子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教师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袋子去装米、小金鱼、球、玩具、水果等物品,并让幼儿记录自己的尝试结果。在幼儿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让幼儿互相交流各种袋子的功能。在此案例中,教师全程围绕“袋子的材料与功用”这一主题,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和交流,这能使幼儿对袋子的制作材料、功用等形成系统性理解。

(二)区域融合,促进彼此渗透

浅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孤立的、分散的,深层学习能打破区域的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拓展幼儿的思维广度,增强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在对食物的旅行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引导幼儿阅读故事《萝卜的旅行》,并提出问题:“吃下去的萝卜去哪了?”让幼儿根据课件认识消化器官,懂得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其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让幼儿借助小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人体消化系统图。教师将科学区与其他区域融合,能促进幼儿语言、游戏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依托家长资源,拓展科学经验

一些科学探究活动,涉及的时间较长,光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要在家里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条件,让幼儿通过探究来积累科学经验。例如,在幼儿学习“种子发芽”的内容后,家长要引领幼儿运用所学知识,用黄豆、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在家进行种植实验,让幼儿感受种子发芽的过程。家长在生活中要多向幼儿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幼儿分析科学现象、了解科学原理、增加生活经验。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担任“家长助教”,向幼儿介绍不同行业的工作经验,以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科学情感的形成。例如,在对我会做豆浆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邀请做早点生意的家长向幼儿介绍石臼、石磨、全自动豆浆机等几种制作豆浆的方法;在对水的净化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邀请在自来水厂上班的家长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并为幼儿演示明矾净水的过程;等等。教师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对幼儿进行授课,能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积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而言之,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持,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提升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思维发展,让幼儿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体验。教师要立足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与家长携手,实现家园共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猜你喜欢
袋子物体科学
把手放进袋子里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我们都有“袋子”,你有吗?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6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科学
取米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科学拔牙
悬浮的鸡蛋
智慧与创想(2013年3期)2013-05-09 0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