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盏
黑釉盏
Jianzhan Teacup has a long history. Originally derived from tea art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the best tool for people to take part in teacompetition at that time. Due to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customs of teadrinking in the Yuan Dynasty, Tea Competition with Jianzhan Teacup began to fade away gradually. This articlebriefly analyzes the techniques of wood-fired Jianzhan Teacup, and expounds on the microscopic patterns of crystals on Jianzhan.
建盏历史悠久,最初是在宋代因茶而生,是当时的人们用作斗茶的最佳工具,由于元代饮茶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建盏斗茶之风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本文对柴烧建盏技艺进行了浅析,介绍了建盏结晶微观花纹。
“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宋代诗人陈仲谔在代表作《送新茶李圣喻郎中》如此写道。建盏起源并流行于宋代。宋代是一个极讲究茶道的时代,自有斗茶的雅玩。斗茶即几位好友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而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其一是汤色,其二就是汤花。而汤花的艺术趣味性和建盏的使用密切相关。自不必说建盏的胎体厚重,胎内蕴含密集而细小的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方便长时间的赏玩品评后仍不失茶味。
建盏上的黑釉花纹,更是赏玩的重点。如使用细腻的茶末,高超的点汤、击拂技巧,能够使汤花均质细密,好似“冷粥面”,能够紧紧咬住茶盏盏沿,久久不散。这种奇妙的现象被宋人称为“咬盏”。不仅是汤花飘在盏沿的时候,只要盏中的汤花不散,品茶过程中,随着汤花位置下降,就能够通过汤花看到盏中腰部的花纹,或似兔毫,或似油滴,都被汤花咬住。摆动茶盏,还可以看到汤花在盏中飘动,而兔毫或油滴的花纹也被拉动,十分有趣。
建盏的坯泥是以黄泥、黏土、红土等为主要原料,所选用的瓷土以及窑况一定要含有较为丰富的铁质,经过筛选之后,再将其进行粉碎、进行多次浸泡过滤,最后形成膏状泥,质地细腻均匀无杂质。这一过程对烘干后的坯面气孔和平整度有很大的影响。
虽然建盏各个形态看上去差别不大,大都是以碗盏状呈现,但拉坯造型却有许多需要考究的地方。由于碗盏在烧制的过程中,釉体在高温下是流动的,而坯体的形状对流动性的影响就会带来烧制结果的巨大差异。想要烧制出特定的釉面纹理,坯体表面曲度的造型非常重要,这也是最终作品烧制成功的基础。
西瓜纹盏
微观结晶花纹一
微观结晶花纹二
釉体的调制,是表面纹理的颜色形态的关键影响元素之一。釉体一般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钾和氧化镁等金属以及非金属氧化物。不同氧化物在不同温度下析出的晶体形态结构皆不同,所以釉体的比例调制成为影响最终釉面图案的关键之一。虽然这是不好把控的一个关键,差之毫厘就可能会谬以千里。正因为如此,这也是建盏工艺师能够实施创作的机会。
在进行龙窑建造的时候,要注意对建造地点进行精准的选择,一般选择依山而筑,并且一般是半地穴式的建筑,先根据山体的具体形状挖出斜状的地槽,然后再将其砌成长条形状。
建盏的制作到了最后关键的一步:高温烧制。烧制的过程对薪柴的选择也有讲究,要注意选择已经静置六个月以上的木柴进行燃烧,在添柴入窑的时候,经常要将木头靠在窑壁上,要利用窑温对其进行干燥,这是非常重要的操作工序之一。在进行烧制瓷器的时候,对于投柴的形状以及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环境的变化和空气流量的变化等等都会对窑内的作品色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复现柴烧建盏的经典花纹,这些工序缺一不可,错一不可。可见柴烧的工艺技术之难,柴烧建盏的作品出品率之低,也就凸显了柴烧建盏的珍贵。
建窑建盏主要是在龙窑的还原火焰中烧成。正统的制瓷技法相当复杂,并且对每一个工艺的细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件作品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烧制时需要采用含铁量相对较高的原料作为原胎,才能够烧制出较为理想的建盏所特有的纹理。除铁之外,建盏釉水中含有很多的金属元素,钙、铝、钾、镁等。而建盏表面的特殊纹理,就是在高温并且控制好湿度和含氧量的龙窑中在坯料表面形成的有规律的结晶。由于窑内氛围的不同,形成的结晶和结晶排列规律就不同,因此在宏观欣赏时就可以看到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多种花纹纹理。而釉面的光亮正是来源于釉水中的金属元素析出结晶后产生的金属光泽,与普通白瓷的光泽不同,增添了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
中华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在于复现历史,更在于创新发展和推广。借助现代技术,现代人欣赏建盏的角度可以更加多元。出于对析出晶体的好奇,拿起放大镜对准这些形态各异的花纹纹理,竟然发现了另一番景象,别有洞天。
透过放大镜去看,宏观的兔毫花纹在灯光的映照显示出斑斓的晶体颜色。随着镜片的挪动,微小视角中能感受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如万花筒一般,永远也看不厌。
放大镜下,油滴盏的花纹呈现出的点点白色斑纹有序排列,像是幽暗的竹林里挂在竹叶上的雪花,晶莹剔透,亦近亦远,层次丰富。兔毫盏的花纹却像流水里成群结队的锦鲤,逆流而上。盏的纹理好像侍女衣料绣制的朵朵花瓣图案,格外精致。这些放大镜下看到的纹理,其实是金属釉在高温下析出的结晶形态。不同形态,颜色的纹理,其实就是不同配比的釉水在不同的温度情况下形成的结晶。
那么只需要准确控制釉水的配比和窑内氛围,就可以控制建盏表面的微观纹理,可以人工控制雕刻出不同的花纹。
笔者从烧得的油滴盏上的雪景花纹得到灵感,是否可以烧出更加细致的雪花纹理呢?
金属的结晶过程和雪花形成过程其实是很接近的,所以只需要让金属更多地析出结晶即可。笔者根据调配油滴盏的釉水配比,增加调整了其中的金属元素成分。烧制时,相应调高了窑内的温度,调整了湿度和含氧量的氛围配比,并且将多个盏器分不同位置放置。终于在温度最高的一两个盏器上看到了明显的雪花图案。这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虽烧制而成的结晶纹理,是天然形成却好似人工雕刻一般,整齐排列,错落有致。
雪花的纹理,横平竖直,整齐规律,让人不禁联想,是否能用这些横平竖直摆出汉字?果不其然,笔者试图引导晶体的结晶方向,在同样的位置和氛围下进行烧制,烧出了一个类似“盏”字的图形。稍加调整温度和引导方式,最终烧制出了清晰的“盏”字,将作品命名为《盏中盏》。
在自然形成的器具上发现了好似人工雕刻的花纹、图案,总是令人格外高兴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对大自然有崇高的敬畏,称赞这种天然形成的杰作为浑然天成,鬼斧神工。古代皇帝、大臣多爱收集浑然天成的山石、湖石等,石面上有天然形成的图案最佳,或是有天然形成的“圣”“安”等吉祥字,更让人如获珍宝。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类自古形成的图腾文化。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和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当发现自己氏族的徽号在天然形成的器具上,山石上有相似图形时,会认为这是神仙在保佑我们,跟我们对话。如今在建盏表面析出“盏”字,可以称得上神来妙笔。
传承不仅需要复制,还需要创新,要融合现代的艺术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品位,才能使这项工艺生生不息。古代人关注建盏表面的花纹,与茶沫牵动拉扯,十分有趣。现代人借助高科技,可以观测到更加细致的纹理。放大镜下的兔毫如万花筒一般,晶体又红又绿,整齐排列,非常好看。笔者通过多次尝试烧制出“蓝天雪花”“盏中盏”花纹,为建盏创新作出了努力。
因为柴烧的过程不容易控制,而电窑现代化烧制技法的实际操作较为简单,大多数环节都是由仪器进行自动完成。烧制的方法较为简洁,并且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也更加容易对其进行操作。由于电烧设备可以精准地控制窑内氛围,甚至可以定时调整,因此可以创造的图案更加丰富。尝试的成本低了之后,能够尝试的想法也多了起来,于是更多的创新应运而生。在电烧技术的帮助下,许多结合现代艺术审美的花纹和器具形态层出不穷。“木叶盏”技术,琉璃盏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例子。
微观盏中盏
微观雪花
然而,电烧的建盏始终复现不出传统柴烧盏器的韵味和天然感,而柴烧的工艺技术却容易随着电烧的普及而逐渐被人遗忘。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仍不能忘记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和审美,我们需要结合传统来创新,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