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萍,郭倩茹,阿丽米热·合勒力,阿瓦古丽·阿布都克热木,林 昕,段晓玲(通信作者)
(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功能科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肺结核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患者的肺部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是因患有结核病的患者通过口腔喷出的飞沫、痰液,将携带的细菌散发到空气中和物体表面,从而导致出现传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结核病患者人数约占全球发病总人数的11%,居世界前列[1]。传统认为,肺为超声检查的盲区,但随着超声技术以及随之匹配的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逐渐被普及。近年有学者通过对已确诊的继发性肺结核进行超声检查,如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等,分析病变内部特征与其病理基础的相关性,总结继发性肺结核的超声特征性改变,明确超声检查在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实时复查患者治疗过程中病灶的转归程度,必要时可在局部病灶超声引导下给药治疗[2]。超声多普勒技术具有无创性、敏感性高、易重复等特点。肺部超声检查重复性好、无创、无辐射、价位低廉,对患者肺部病变的治疗及转归有较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于确诊为继发型肺结核的患者(主要是位于肺周围及接近胸膜病变者)进行肺部超声检查,分析超声造影诊断继发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继发性肺结核(主要是位于肺周围及接近胸膜病变者)患者,其中女性40例,男性60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1.23±6.58)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具有完整的病史;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者;③均为单发病灶;④均具有正常的言语沟通能力;⑤均具有清晰的意识,可配合检查者;⑥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超声造影剂过敏者;②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或不能配合呼吸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缺乏完整的临床资料者;⑤有意识障碍者;⑥有凝血功能障碍者。
对入组患者进行肺部超声检查,依据患者的肺结核分型、特征性病理改变,观察其超声图像特征,通过超声改变评估肺部疾病。利用美国Logic E9及飞利浦超声仪对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进行肺部实质病变超声检查,依据其病理基础进行分析研究。患者取侧卧位,必要时可漕渠俯卧位,手臂抬高,充分显露病灶所在周围皮肤。探头频率为(3.5~5.5)MHz,经肋间隙行胸腔超声探查。经常规选取病灶最大切面,初步评估病灶位置、形态、边界、是否伴有周边肺组织实变等,同时测量病灶直径,评估病灶内回声情况,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观察血流情况。随后将探头固定下来,设定超声仪器的造影参数,以较快的速度给予患者肘静脉注射2.4 mL造影剂,之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5 mL 0.9%氯化钠溶液,观察病灶整体增强情况以及病灶均匀增强情况,确定是否有无增强区以及范围,持续观察至少3 min。
对病灶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图像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的检查结果。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例继发性肺结核病变者中,左肺病变37例(37.00%),其中上叶19例,下叶18例;右肺病变63例(63.00%),其中上叶25例,中叶10例,下叶28例。常规超声均为低回声,其中内部回声不均匀73例(73.00%),内部回声均匀27例(27.00%)。彩色多普勒检测出动脉血流43例,占总数的43.00%,呈条状或点状分布。见表1。
表1 100例患者的常规超声检查结果[n(%)]
100例继发性肺结核病变者中,常规超声检查发现无回声坏死区的周围型肺结核病灶37例(37.00%),最大直径0.800~2.275 cm,平均(1.300±0.201) cm;超声造影检查发现无增强坏死区的周围型肺结核病灶85例(85.00%),最大直径0~1.375 cm,平均(0.652±0.123) cm。超声造影检查的无回声/增强坏死区比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病灶最大直径显著小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见表2。
表2 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比较
肺结核的超声造影主要表现包括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粟粒样结节影,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由多个条索状增强回声(支气管充气征),有纤维组织产生的类似薄膜的回声。当发生液化是液化区域,皱襞之间低回声的后壁,当肺结核球与支气管相同时,出现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并伴有声影。此外,超声造影可见部分呈现较丰富的点条状血流信号,呈动脉及静脉频谱,弹性成像:部分较软,部分较硬。
目前,结核病已成为公告社会问题,引起了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首先累及的器官是肺部。肺结核占结核病总数的85%以上[3]。肺结核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诱发因素为肺部感染结核杆菌。一般来说,在健康人群中如果感染结核杆菌,不会立刻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引发疾病。肺结核具有传染性,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飞沫传播,所以对于这种疾病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4]。肺结核多发于慢性病患者,肺结核患者会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主要症状表现是盗汗、消瘦、严重咳嗽、痰中带血等[5]。咳嗽、咳痰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在发病早期患者的咳嗽症状较轻,仅为干咳或有少许黏痰,在后期可出现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脓痰。咯血也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多在咳嗽后发生,常表现为血痰,严重时可出现大咯血。肺结核患者还可出现胸痛症状,表现为胸壁刺痛感,可随呼吸或咳嗽加重。午后潮热也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多为低热,体温在37.4~38.0 ℃,于午后及傍晚出现,凌晨或次日即可消退,一般持续2周以上。盗汗也是肺结核患者的症状之一,表现为睡时出汗,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质量下降、女性月经失调等症状。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的情况下,容易被传染,结核分枝杆菌可侵犯患者的多个器官,侵犯至肺部时会引起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部疼痛以及低热盗汗的全身症状。继发性肺结核通常指的是既往感染过结核杆菌,因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病灶出现活动;也可能是再次发生外源性感染导致,一般可通过联合使用药物来进行治愈。但在临床治疗时,需要予以专业的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效果。肺结核虽然可以治愈,但是需要长时间的治疗,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才能起效。肺结核的诊断是以细菌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为主,结合流行病学、胸部影像学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等综合分析确诊[6-7]。在确诊为肺结核以后,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有些肺结核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低烧,所以一旦出现不适感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入院检查。
肺结核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CT检查和痰液检查等结果来诊断。肺部的CT检查以及血沉的检测都是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8-9]。继发性肺结核灶通常从病理以及X线形态上来讲会出现渗出型增生,临床表现是肺部有阴影。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咳嗽、咳痰、低热以及盗汗的情况。对于此类患者,需嘱其在当地的专业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系统检查,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沉、痰检、结核抗体、结核菌素试验等,根据上述检查结果明确诊断[10-11]。临床可依据结核病的基本病理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的超声图像特征,如二维超声有助于观察病变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等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观察病灶周围血流形态,必要时可进行频谱多普勒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等检查[12]。超声波在空气中急速消退,而肺内由于空气的存在,造成回声失落,从而难以直接成像肺实质。但是随着超声技术以及随之匹配的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对诊断特异性肺部疾病也将变得非常准确[13]。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原理与CT灌注相似,是将造影剂经静脉团注,以评价组织内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其病理基础是组织器官的不同病变、同一脏器的不同部位甚至相同部位的不同发育时期,局部血液灌注有很大的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100例继发性肺结核病变者中,左肺病变37例,右肺病变63例。常规超声均为低回声,其中内部回声不均匀73例(73.00%),内部回声均匀27例(27.00%)。彩色多普勒检测出动脉血流43例,占总数的43.00%,呈条状或点状分布。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造影剂不良反应。超声造影检查发现均匀增强15例(15.00%),不均匀增强68例(68.00%),环状增强17例(17.00%),无增强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无回声坏死区的周围型肺结核病灶37例,最大直径(1.300±0.201)cm;超声造影检查发现无增强坏死区的周围型肺结核病灶85例,最大直径(0.652±0.123) cm。超声造影检查的无回声/增强坏死区比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病灶最大直径显著小于常规超声检查(P<0.05)。肺结核的超声造影主要表现包括楔形、三角形、不规则形、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粟粒样结节影,边界较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由多个条索状增强回声(支气管充气征),有纤维组织产生的类似薄膜的回声。当发生液化是液化区域,皱襞之间低回声的后壁,当肺结核球与支气管相同时,出现钙化时可出现强回声并伴有声影。此外,超声造影可见部分呈现较丰富的点条状血流信号,呈动脉及静脉频谱,弹性成像:部分较软,部分较硬。
综上所述,继发性肺结核的超声表现独特,可检出继发性肺结核的病灶所在位置及区域,影像学诊断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