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孔子博物馆 乔冠宇
摄影术自1826 年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190多个年头。从最初达官显贵才能使用的新奇技术,到如今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随时拍摄,摄影已经成为人人皆可欣赏与创作的大众艺术。在孔子博物馆馆区内,以专业的摄影方式,呈现馆区设计理念、记录博物馆馆区风光。
自摄影术诞生伊始,风光摄影这一门类便随之产生,人类第一张永久性摄影作品《窗外风景》就是一副风光摄影作品。人文风光摄影是风光摄影大门类下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为人文景观摄影。人文风光摄影的主要拍摄对象是自然环境下各种人工设计建造的景观,如现代建筑物、园林景观等。人文风光摄影呈现给人们的是恢宏的建筑、整齐的线条、精心设计的灯光与色彩,以及这些元素在大自然的晨昏交替、气候变化、四季变幻中形成的万千形象。没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风光摄影,这种瞬息万变塑造了人文风光摄影。博物馆的馆舍建筑、园林景观,是博物馆人文风光摄影的重要拍摄主体。各博物馆的人文风光摄影都各具特色,以孔子博物馆为例,本馆的馆区建设景致内容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如源远流长、乐水思泮、无言之美等水景景观,以及围绕在主馆四周,象征孔子弟子72 圣贤的72 棵杏树等,这些文化景观让庄严的孔子博物馆建筑更显灵动。
孔子博物馆园内遍植数十种林木,除了传统园林绿化常用的小黑松、雪松、龙柏、侧柏等树种,还有孔府孔庙中常见的银杏、杏树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树种。红枫、丁香、白蜡、樱花、海棠、云杉、紫薇、玉兰、石榴、竹子等更是不在少数。各种草木在不同的季节各显风姿,一年四季都有绚烂的色彩。走进孔子博物馆,肃穆之感油然而生,让人自觉地放慢脚步,精心感悟,潜移默化的接受儒家思想的洗礼。这里独特的建筑构造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构成了壮丽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又因四季轮转、气候变化、日升月落等时间因素影响而呈现出多样的形象。馆舍的整体四季风光,是引导博物馆观众走入博物馆、记住博物馆的重要视觉因素。为了探究如何更好的将这些美不胜收的四时风光,笔者结合摄影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
孔子博物馆主馆高32.7 米,仿汉式建筑,筑于高台之上,屹立在绿树环绕之中,四四方方、沉稳大气,远近高低看上去形态万千。在不同季节拍摄的影像图片,能够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
春季的孔子博物馆,安详的沐浴着和煦的春日阳光。阳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背景处天空晴朗而少云,呈现出通透而柔和的蓝色。前景处,环绕在主馆周围,象征孔子弟子72 圣贤的杏树上,白中透着红晕的杏花争相绽放,尽显春日的活力。自由伸展的杏花枝条与整齐划一的主馆建筑线条对比相映成趣,将春的生机和杏花花开及第的祝愿传递给观众。
盛夏的孔子博物馆,主馆建筑掩映在翠绿的色彩中。环绕主馆建筑的树木肆意的张扬着生命的色彩,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天朗气清,孔子故里曲阜城中轴线清晰可见,展现了从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到孔子博物馆的文化传承。远处群山因空气透视映成青色,自上而下,白云、蓝天、青山、绿树、碧水,偏冷调的色彩层次分布,在突出重点,丰富画面的同时,也展现出孔子博物馆夏天特有的清凉和宁静。
金秋的孔子博物馆,层林尽染。种类丰富的景观植物在凉爽的秋风中染上了多彩的颜色,枫叶的火红、银杏的金黄、松柏的墨绿,共同塑造了金秋孔子博物馆的缤纷色彩。毫无疑问,秋天正是孔子博物馆一年中色彩最绚丽的时节,在大片饱和明快的色彩中,颜色简单的主馆建筑结构居于画面一角,甘当配角,构筑了画面中和谐的色彩结构。
隆冬的孔子博物馆,历经春夏秋的洗礼,洗去了一身铅华,迎来了一年中少有的静谧。寒冷的北风吹来浓密的雪花簌簌飘落,将天地万物都染成一片雪白,万籁俱寂,庄严肃穆。在这幅孔子博物馆雪景的画面中,虽然天空和雪花的白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却更显得其他色彩的可贵。近处灌木的橙红,两侧松柏的苍翠,虽然被漫天飞雪压低了饱和度,却依旧亮眼,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更突出了孔夫子屹立在画面正中,于松柏环绕间凌霜傲雪的背影。
光是摄影师的画笔,人文风光摄影更讲究对光线的运用,拍摄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得益于光线在光影叙事中的造型作用。在人文风光摄影中,来自日月星辰的自然光是最重要的光源。日升月落将一天划分为朝、昼、夕、夜,这也是一天中的四时。四时光线角度不同,色温也不同,对于景观有着多样的造型作用,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的孔子博物馆,朝阳初升,光线较为柔和,暖色温的阳光塑造出温暖和煦的氛围。坐西朝东的主馆建筑被初生的太阳照亮正面,凸显了孔子博物馆的明媚与生机。
正午的孔子博物馆,太阳当空,光线从天顶倾洒。硬朗的平行光线塑造了明显的光影划分,相较清晨,景物的影子更浓,对比更强。同时,显色性极好的正午阳光,也让蓝天绿叶更加艳丽。
傍晚的孔子博物馆,夕阳西下,光线逐渐昏暗,地表的对比度降得比较低。晚霞的逆光笼罩着主馆建筑,塑造出宏大而厚重的历史感。
深夜的孔子博物馆,暖调的景观灯光将地面染成温暖的橘色,与夜晚天空深邃的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同色调的景物互相起着陪衬的作用,更鲜明的显示出了景物的轮廓。通过慢门摄影将数小时的光阴浓缩在一张照片中,群星拉出的星轨更为午夜的孔子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神秘感。
孔子博物馆人文风光摄影的主体是孔子博物馆主馆区,这一主体具有鲜明的地标题材特征。孔子博物馆是以阐释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博物馆,孔子博物馆人文风光摄影就应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画面上呈现的视觉效果要有文化冲击力。想要塑造好这种文化感,应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孔子博物馆建筑馆舍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恢弘的主馆建筑和70 万件馆藏文物,更是儒家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深厚内涵。因此,在表现孔子博物馆的景观时,要认识到文化感是灵魂,风光和建筑是文化感的载体。文化感的表现,要综合光线、构图、色彩来共同塑造。尽量选择光线较为柔和的时段,使画面形成明暗有序,渐次过渡的丰富层次;画面色彩的组合上也应尽量考虑到和谐的效果,不刻意制造较大的冲突,不追求极端的视觉效果,做到中庸平和。这样拍摄出的画面能够带给人庄严宁静的感觉,富有历史的韵味,可以更成功的塑造出文化感。
孔子博物馆人文风光摄影,目标是将孔子博物馆的外在与内涵相结合,通过对四时美景的记录与赞美,给观众带来吸引力,引导观众认识孔子博物馆,走进孔子博物馆,从而更好的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
孔子博物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重要文化设施,是以承担征集、收集孔子及儒家相关的各类文物,开展相关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开展文物展示、宣传教育、文化交流为职责,以建设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收藏中心、研究中心、传播中心为发展目标的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坐落于孔子故里曲阜城中轴线的正南端,与孔庙祖庭遥相呼应,是“三孔”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延伸,文脉赓续。孔子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5 万平方米,占地260 亩,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主持设计,主馆为仿汉式建筑,庄严肃穆,馆区景观设计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