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领下学习小组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开放大学学习小组案例分析

2022-12-19 10:13赵小花
南京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评价活动教师

章 玳,赵小花,童 柳

(1.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2.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网络环境拓展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为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环境。在网络环境下,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构建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探究、交流互动、评价反思,这正是解决远程学习者由独自学习向合作学习过渡的有效途径。有调查表明,影响学业成绩和满意度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学生间的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1]。由于工学矛盾,开放教育成人学生学习困扰多,很容易懈怠。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进而带动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集体责任感,更有利于提升开放环境中的学习效果。有效的小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教授,教师的职责在于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引领学习[2]。引领,意味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习平台的迭代更新,如何构建合作型的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效,成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概述及概念界定

对于学习小组的研究,学者们大部分采用了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术语。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限定人数,并且挑出组内年长的同学作为“十人长”(相当于小组长)帮助教师管理班级。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有激励作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18世纪初,英国教师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此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英美学校中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国外学者主要对学习小组构成及组织方式进行了阐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学习,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即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性的相互作用、个人的责任感、社交技能或合作技巧、小组过程。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有创造性的教学工具[3]。美国学者嘎斯基博士对小组协作学习进行了描述:协作学习是一种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4]。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合作学习小组最好是由男女生混合4人组成,倘若是4人的话,谁都不是“客人”,谁都能参与小组的活动[5]。国外学者还强调了小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及作用。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教师不再只关注给学生整理、分类和展示学习资料了,教师的首要目标是作为“旁边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换句话说,教师的角色从“专家/权威”转变为了“助手/教练”[6]。

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中小学开始引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此引发教育界对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1993年,王坦教授首次将嘎斯基的协作学习理论引入国内,填补了我国对小组学习理论研究的空白。国内学者对中小学学习小组内涵、学习小组规模、学习小组活动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研究。陈向明认为学习小组建设的内容主要是从小组规模确定、小组成员构成、小组内角色搭配三个方面来进行[7]。学习小组能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智慧,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小组学习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8]。笔者认为,学习小组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是在教师引领下,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小组成员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以小组学习成效为评价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小组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以学习小组活动为主的一种结构化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选取与分析框架

(一)案例选取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9]。案例研究法是建立在深入和全面实地考察基础上对现实某一复杂和具体现象所做的一种经验性研究[10]。为进一步探索“团队支持+小组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开放大学开展了优秀学习小组活动,并制定了评选依据。如历届江苏开放大学学习小组评选条件主要有“学习小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成效;“学习小组”活动方式多样;“学习小组”活动内容广泛;“学习小组”有教师辅导;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学习小组应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充实的活动内容等特征。

本研究选取江苏开放大学近5年评选出的58个学习小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就提交的案例及实际运行情况展开分析。2017-2021年获奖学习小组如表1。

表1 2017-2021 年获奖学习小组

(续表1)

(二)分析框架

数据收集主要通过近5年来江苏开放大学评选出的学习小组案例数据分析和访谈的方式来获取。针对学习小组的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问题包括:学习小组长是如何确定的?学习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学习小组和教学团队有何种联系?如何对学习小组成效进行考评?通过比较分析58个学习小组的实践成效及访谈内容,得出研究发现或结论,有助于提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概念或框架。

四、学习小组案例比较分析

(一)学习小组建设与运行特点

1.为学习小组命名,形成互赖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积极互赖。通过为学习小组取名,以此来建立一个共有的身份,身份互赖的关系就形成了[3]。案例显示,学习小组命名多样化。一是多使用名词或动词,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如“彩虹”“星火”“奋进”“起航”等;二是以三字或四字为主,体现奋发图强,激励斗志情意,如“先锋号”象征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精神,“笃志好学”体现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的精神;三是使用个性化、富有创意的名称,体现课程学习特点,如“网学高手”强调线上学习效果,“东亭英语咖”体现英语课程学习特点,“利析秋毫”则体现了投资学课程学习特点;四是挖掘地方文化元素,体现地方特色,如“晏溪”学习小组名源自东台晏溪书院,“汉韵楚风”凸现沛县楚汉历史时期的人文历史和典故。

2.学习小组成员构成异质性强,规模不一

基于学生的性别、性格及学业背景、学习风格方面的差异,一般根据所选课程将学生组成异质性学习小组。案例数据显示,学习小组成员女生多于男生,女生更倾向于参加学习小组;新生参与度高于老生。由于学生选课人数逐年减少,学习小组的规模相应变小。小组规模随着任务的开放性而变化。超过一半的学习小组由6-7人组成,学习小组成员人数最多的18人一组,最少的2人一组。

3.基于理论组织与实施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一些学习小组的组织运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学无止境”学习小组促使学习小组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小组学习讨论中,指导教师调动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掌握内容相互联系,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有学习小组运用契约学习理论,如一些学习小组,在教师引领下,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学习契约。学习契约制定的重点放在约定上,没有设置惩罚措施,从内约束了小组成员的行为,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还有一些学习小组从实践出发,“以导促学,培养能力”,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念设计,将专业学习拓展到工作场所,围绕工作场所所需态度、技能及环境进行现场教学与小组讨论。如“书海拾贝”学习小组,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到幼儿园实地开展专题学习与实践教学体验。强化组员对教育学课程实践知识的运用、对专业知识与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理解,使组员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职业价值观。

4.具有清晰的组织实施流程

学习小组大都有清晰的组织实施过程。一般学习小组活动流程为:①教师导学→②学前调查分析→③确定学习目标→④明确学习分工→⑤个人自主学习→⑥合作讨论学习→⑦学习成果呈现→⑧总结与评价。整个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主要在于指导教师的活动前引导和活动中专业指导与点评,包括对活动环节时机的把握。学习小组制定规章制度非常重要。如“超越自我”等学习小组制定了规章制度来明晰学习小组的活动要求,明确组员的职责,规范组员的行为,有利于学习小组形成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5.采用混合学习(讨论)形式

突出实务技能,小组采用混合学习(讨论)形式,注重小组活动设计的专业对口性、小组活动的问题导向性和基于工作实际的实务性。学习小组指导教师精心设计讨论材料,认真写好教案与教学计划,一方面组织好面授课学习讨论与社会考察,另一方面在学习平台上组织学生参与BBS实时与非实时讨论。学习活动设计遵循远程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循序渐进,以确保学生学有成效。

6.小组活动设计与实施融入课程思政

自2019年后,小组学习更加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例如“云上七杰”学习小组在指导教师引领下探索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对教师、教育事业的认识。又如“利析秋毫”学习小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思政实现“育人细无声”的价值引领。

7.学习小组具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良好的学习小组离不开健全的运行机制。其一,动力机制。目标责任制是学习小组成员对学习小组最初的承诺和保障。各学习小组在建设之初会商讨并制定小组成员目标,为学习小组后续运行奠定基础。其二,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不仅仅来自于学习小组内部,还来源于开放大学学习小组评选活动提供的评优办法。优秀的学习小组成员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更容易通过考核,也更能够获得成长,同时还会得到一份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荣誉,这激励着学习小组成员努力实现小组目标。其三,评价机制。评价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习小组关注了小组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如“晏溪”学习小组设计了“学习小组学习成效评价表”“学习小组学习自评表”“学习小组学习互评表”,基于组员活动过程进行考核,关注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提升。案例数据显示,98%的小组学习评价以学习平台学习行为数据、考试(考核)成绩为依据。其四,监督机制。开放大学优秀学习小组评选中,还设立了线上学习标准,如“三二二”原则对教师和学员网上学习和讨论均作出明文规定,辅导教师每周至少网上辅导3天,学生每周学习不少于两天,师生上网天数均不得少于32天等。少于一定的天数,则取消其各类评优资格。因此,优秀学习小组能脱颖而出,与当前的运行机制关系密切。各学习小组在线上线下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活动,反映了一定水平的小组学习活动成效。

(二)学习小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角色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角色意识,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关系、地位、作用、规范、权利、义务、形象、行为等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的综合反映。学习小组有效运行需要每个组员明确自己担负的学习责任、集体责任,意识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案例分析显示,80%的组长由指导教师推举,组员由指导教师召集,有的学生参加学习小组意愿不高。组建好学习小组后,多由教师明晰小组成员的职责,学生缺乏角色意识,习惯在教师督促下搭顺风车;也有一些学生敷衍了事,认为小组学习活动是浪费时间,游离于小组活动外。进一步的访谈发现,一些学生没有团队合作意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如XX学习小组,虽然多数组员表示适应或基本适应小组学习形式,但事实上仍有不少学生还未树立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观念,还不善于通过学习小组和网络进行合作学习。

2.专业引导及有效管理欠缺

小组学习离不开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的学习活动以及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11]。一些学习小组指导教师自身探究问题能力不强,对专业问题领悟不深,在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对学生呈现的课程、专业问题有时手足无措。部分教师对学习平台的BBS讨论缺乏有效引领,小组讨论中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小组学习不是放任学习,教师的专业导向及有效的管理必不可少。教师的导向功能体现在小组的组建、学习讨论内容的选择、具体实施步骤及学习结束之后的评价等方面。缺乏教师的有效引领及管理,会造成浪费时间的结果。

3.考核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缺乏

从评选出的优秀学习小组看,虽然多个小组评价关注了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内容,但只有20%的学习小组关注到小组成员社会实践及能力提升;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多充当被评价者的角色,80%的学习小组评价多为教师评价,缺乏小组组员互评、自评。缺乏小组学习活动的考核机制,缺乏具体的学习小组评价标准,不利于小组学习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的自主调节、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4.学习小组运行机制中教师引领作用发挥不足

首先,当前的学习小组更多凸显了组长的作用和组员的职责分工,虽然在小组运作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设计活动、专业辅导等,但在学习小组目标建设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被淡化,并没有反映出来。其次,教师的鼓励和督促,往往是学习小组能够维系乃至开展下去的关键因素,由于学习小组在建设之初,并未将这种激励写出来,所以目前所评选的学习小组中,教师在运行机制中的激励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此外,在学习小组评选中的监督机制中,辅导教师其实是有明确的在线辅导时长和天数要求的。从目前学习小组建设的材料看,教师的线上辅导及其对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引导也未得到足够的体现。多年来,江苏开放大学倡导以“团队支持+小组学习”模式提供支持服务。但是,在学习小组运行实践中发现,学习小组活动目标、内容与教师团队目标、内容契合度不高。事实上,由于开放大学是系统办学,随着学习内容与学习平台的迭代更新,学习小组中学生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单靠指导教师解决不了。案例数据显示,只有5%的学习小组运用“团队支持+小组学习”模式展开小组活动。目前,教师团队着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习小组支持服务力度不够大。缺乏对各学习小组应有的支撑成为学习小组运行中的一大问题。

五、教师引领下的学习小组运行机制建设

教师引领下的学习小组运行机制是指那些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教师成为促进、协调和保障学习小组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和手段,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及相互作用。学习小组的良好运行需要高度重视教与学的因素。因为,教与学相互依存,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存在的,学生的“学”也需要教师的“教”来引领。教师有效引领小组学习,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有效引领小组学习运行机制如下:

(一)目标机制:教师引领学生承担集体责任,提高合作能力

教师引领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同时,包含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教师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融入集体进行学习,承担集体责任,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强化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能成功的信念。教师要引领每位成员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合作对于个人、对于小组集体的意义,加强小组成员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首先,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在收集学习资料,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小组秩序维持等方面,指导教师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启发学生,使他们承担集体的责任,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从小组成员之间竞争到成员相互依靠,从与其他成员和教师的正式的人际关系发展到真正关心彼此的学习,通过每一次的小组活动,在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使价值观、态度、情感再次升华。再次,教师要在帮助学生“知道”一些东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合作式社交技能,如尊重他人、鼓励他人、资源共享、给予建设性反馈意见等。

(二)组织机制:教师引领学生自我构建及转换知识体系

“教育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题都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12]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构建及转换知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供学习诱因,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情感、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等,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延续、强化等作用。二是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小组学习目标及活动计划,进行探究式学习、案例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小组讨论中问题要有探究性,以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小组任务一定要让学生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让他们一起做事[13]。三是将知识建构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已具备的经验,依据实际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学习讨论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以便创造师生之间真正有效的合作、互动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占有者、探索创新者。四是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现知识的转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社会及工作实践,让学生实施自主交流与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归纳与推理,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三)评价机制:教师引导反馈评价,制定小组学习成效评价标准

教师必须发挥引领作用,对小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设立评价规则,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保证小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不应该仅仅关注学习结果,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的贡献度,在有效的生师及生生互动中关注和满足被评价者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评价内容上充分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过程、方法等,关注学生的探究、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将小组内部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师生便于评价、乐于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为保证评价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制定小组学习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规定了他们在某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应当达到的境地;规定了学习结果的质量——即‘要求优良和完成的程度及水平’,并为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工具”[14]。通过调查访谈,归纳得出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要素及维度,制定小组学习成效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包括了活动目标/计划、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成效4个方面共13个维度,分别赋值,使学生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据可依,保证评价的科学严谨。

表2 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评价量表

(四)保障机制:学习小组同教师团队有效衔接

教师团队关注教师该做什么;学习小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关注学生该做什么。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师团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与指导,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专家或同行讨论、交流,提升教学水平及学习支持服务水平。团队教师不仅可以解决“教”的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解决“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团队与学习小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如果说学习小组指导教师个体的职责在于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引领学习,那么教师团队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小组学习的实施,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团队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落实于学的状态,因为教的必要性基于学的必要性,教的现实性取决于学的可能性[15]。要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力量,以“教师团队+学习小组”模式使学习小组同教师团队有效衔接,如图1所示:

图1中,教师团队在着力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及学科建设基础上,对小组学生通过线上直播、BBS讨论、WIKI及线下面授、社会实践,提供课程资源,引导学习小组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团队串联起各个学习小组,做到有效渗入、无缝对接。学习小组指导教师应成为教师团队成员,教师团队通过学习小组指导教师为学习小组运行提供保障。如教师团队设计开放性的学习讨论问题;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给予学习小组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指导,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方面的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完善依靠教师团队与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教师团队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而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必不可少。明确教师、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职责,制定教师团队支持服务的标准,细化要求,形成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各尽其职、共抓落实的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图1 “教师团队+学习小组”运行模式

六、结论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的学习者或实践者是教师的应尽职责,是开放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追求。学习小组赋予了学生和教师不同的角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并促进生师对话性实践,在生师学习共同体的环境下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深度学习。学习小组是联系“教”与“学”两者之间的核心纽带。只有当教师激励、指导、组织学生自我活动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受教师的教授活动激励、指导、组织的学习活动开始结合时,当教师凭借教授活动,唤起、组织并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时,教学才能成立[16]。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关系,彼此之间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启发学习,使学生不再是孤独的个体。同时,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合作,通过协作学习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管理团队,有效促进学生的小组学习。

猜你喜欢
评价活动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