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质量监测评价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2022-12-19 12:48杨根成邱成相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办学监测指标

杨根成,邱成相

普洱学院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云南 普洱 665000

2011 年10 月,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1]。2012 年9 月,教育部要求高校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有效开展专业监督检查和专业办学水平与质量评估[2]。2018 年10月,教育部强调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布局[3]。2022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文,强调各高校专业建设要彰显优势特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支撑创新策源地基础[4]。作为地方普通高校,建立以监测评价建立内部专业评估机制,对专业建设质量进行“自我诊断”,激发专业内涵建设内驱力,具有其他外部各种评估形式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一、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的现实困境

(一)地方普通高校办学与专业设置基本现状

地方普通高校,是由地方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院校)采取独立或合并升格等形式,经过教育部批准建立,以“省地(州)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为管理体制的省属公办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该类型高校的建校办学历史较长,但本科办学周期相对较短,部分地方高校还存在办学定位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不高,专科层次的办学烙印和痕迹比较明显;基础办学条件及办学资源较为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广泛重复,同质化倾向明显,未充分考虑办学条件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度,盲从增设“时髦”“热门”专业,专业布点失衡,专业动态调整滞后等问题[5-6]。

(二)专业质量监测与评价面临的现实问题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深受其自身发展轨迹的阻碍和影响,主要表现为:内部质量监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监测评价结果信息更新及反馈滞后,改进提升环节缺失,评价效果局限;专业质量监测及评价标准没有明显体现自身特点,影响专业建设质量的部分环节监测评价不够,普遍关注招生录取分数线、就业率等数据,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各要素监测评价覆盖面不够或监测评价标准不明确;对专业建设规划监测评价不到位,缺少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和办学定位吻合程度不高;盲目扩大招生计划,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专业内涵建设和办学经验积淀;就业面向和需求前期调研论证不足,人才培养供需失调,特色办学和教育多元化未能充分显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存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阻碍[7]。

二、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的内涵

(一)监测评价目的和意义

专业是高校的办学及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和内控机制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助推剂”,是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校质量文化的有效手段,是保障专业建设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监测评价结果是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与退出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常态化监测与评价,可以及时帮助学校管理层精准掌握专业自身建设及发展状况,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促进专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监测评价目标

开展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的核心目标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围绕人才培养各环节要素,科学制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推进高校强化顶层统筹设计,健全专业准入、质量预警和退出等调控机制;完善结果导向和竞争激励机制,强化学科专业前期规划,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合理控制本科专业数量,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专业建设、资源配置、内控机制有机联动,彰显办学特色,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监测评价基本原则

1.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眼未来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方向,合理布局特色新兴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促进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8]。

2.优势与特色相结合原则。以学校办学的重点、特色专业为基础,扶优扶强、扶需扶特,加强优势专业群和新兴专业群建设,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换代,打造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和办学特色。

3.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原则。结合学校建设实际和发展远景目标,充分整合现有办学条件和资源,整体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规模,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相互协调发展。

4.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专业质量监测指标应通过定量评价方法,用客观数据说话,减少人为干预因素,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针对不易量化、有个性和创新点的专业建设成果,可采取定性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三、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模型构建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围绕本科专业办学核心要素,构建以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基础条件、教学建设、培养效果、就业质量、第三方评价等7 项为一级指标、28 项二级指标观测点组成的多维度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模型[9-12]。

(一)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与内涵

监测评价指标设定生源质量、师资队伍、基础条件、教学建设、培养效果、就业质量、第三方评价等7 项一级指标Ai,赋予一级指标权重Ki;根据一级指标设定二级指标观测点Bij,赋予二级指标观测点权重Pij(详见表1)。

表1 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二)监测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据上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业建设实际设置两级评价指标权重系数(Ki、Pij),设定二级指标(Bij)和与之相对应主要观测点的权重与阈值,并明确具体计算标准及规则。

1.权重分配及设置

(1)一级指标权重系数(Ki)之和为 1,即:

式中,i 为一级指标项数。

(2)一级指标下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系数(Pij)之和为1,即:

式中,j 为二级指标项数。

2.评价结果计算方法

(1)一级指标值(Ai)的计算式为:

式中,Bij为二级指标值,Pij为二级指标权重系数。

(2)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综合得分(Whi)的计算式为:

式中,hi为一级指标数,Ai为一级指标值,Ki为一级指标权重系数。

(三)监测评价结论判别依据

本文将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分ABCD 档次,对应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见表2)。

表2 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等级标准

(四)监测评价实例模拟及修正

根据上述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模型,以笔者所在学校选取4 个本科专业,通过模拟采集指标数据及信息,分析和验证某专业的监测评价结果与专业实际的一致性。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某专业模拟监测评价结果(详见表3)。

表3 某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结果

通过对以上4 个专业进行测评模拟分析,发现某专业测评结果与专业实际情况有偏差,测评结论以专业现状匹配度不够,对各观测点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赋值进行调整修正,并再次进行模拟测评分析与验证。修正后的评价结果与专业实际基本吻合,验证了该监测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四、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构建与实施

专业建设质量监测与评价需要学校校级统筹组织,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各专业有机联动实施,构建完善的监测评价机制尤为重要。

(一)健全监测评价组织机构

成立专业质量监测评价决策、管理、执行三级组织机构。决策级主要由校级领导、校内外教育评估专家组成。根据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和改革目标,对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动态调整起决策作用;管理级主要由教务、人事、学生、就业、财务、国资、信息、评估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修订)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统筹组织、指导督查全校专业监测评价,实施评价过程管理,监测评价结果与实施效果上报决策级;执行级主要由专业所属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师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措施和工作要求落实到位,规范采集、填报专业监测评价数据和信息,并将结果反馈上报管理级。

(二)配套监测评价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质量监测评价各环节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岗位责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保证监测评价过程的透明化与监测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强化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坚持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结果导向。要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将优化专业结构、改进专业设置管理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建立完善专业设置准入、专业预警、专业评估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实施方案、专业预警与退出预案,逐步构建基于专业质量监测评价结果的招生计划核定、经费划拨、师资引进、项目申报、资源配置等配套竞争和激励机制。

(三)规范测评实施及结果运用流程

专业质量监测评价是一项涉及学校多部门和院(系)协调联动的复杂系统工程,从制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指标权重阈值、组织实施监测评价、专业预警标准等方面,需要专家逐一审核论证,科学规划实施监管流程,有效建立专业质量“监测—反馈—整改—评估”的过程闭环。同时,要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强化监测评价结果有效运用。要健全完善专业设置评议准入制度和结构调整制度,建立专业动态监测预警与退出机制。要规范专业设置、预警与退出流程,明确预警、停招和撤销专业的条件。要严格专业预警、停招和撤销处理措施,避免因专业调整产生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四)建立专业质量核心数据库

各高校已建立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及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年度数据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但专业层面的核心数据尚不完善。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集专业办学常态信息和监测数据,加强专业级质量核心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突出大数据平台在数据存储、抓取、分析、下载等方面的信息交互功能和信息服务能力[13]。要真实客观呈现专业基本办学条件、招生、师资、教学、培养、就业、评价等多维度监测数据,建立专业级质量核心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与统计功能,形成专业质量监测评价分析报告,为学校制定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资源调配等决策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五、结语

根据国家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规划目标以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明确任务要求,以及地方普通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社会行业产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构建基于地方高校的专业质量多维度监测评价模型,并以具体专业为参照进行模拟分析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符合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相关要求,而且和专业实际相匹配。同时,对开展专业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组织实施、结果应用等机制体制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

猜你喜欢
办学监测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