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丽莎(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民族器乐所改编的钢琴曲众多,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富有文化传播价值。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夕阳箫鼓》不是单纯的写景钢琴曲,而是“景意兼具”的钢琴曲,整首钢琴曲主题有着浓重的中国韵味,用不同音域、旋律、节奏抒发飘逸自然的情怀。全曲拥有诗般的情怀、画般的意境,为听者带来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所以也由此受到全世界音乐者的喜爱。基于此,对《夕阳箫鼓》加以分析探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进行了解以及为中国钢琴曲作品创作发展。
黎英海先生,四川富顺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演奏家,也是我国当代音乐艺术大家之一。
1948 年末,黎英海先生在我国国立音乐学院完成学业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作曲、音乐理论、音乐教学的研究当中。其笔下的《钢琴民歌小曲五十首》《五声音调钢琴指法练习》等著作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学习的必备工具。黎英海先生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发展上有着重要助力作用,尤其在中国传统古乐研究当中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夕阳箫鼓》《阳关三叠》等,本文也基于此对黎英海先生《夕阳箫鼓》进行重点分析。
钢琴曲《夕阳箫鼓》前身是饱含情意的琵琶乐曲《春江花月夜》,其最早在《鞠士林琵琶谱》中的曲谱手抄记录本中被发现,该曲段落总计七大段,每一段虽然没有独立的小标题,但是经由我国著名琵琶乐曲弹奏艺术家李芳园的改编,将原有段落扩增为十段,并为每段主题配上独立标题。基于前人的改编,黎英海先生在1972 年针对“琵琶古典乐曲基础性构造—变奏曲式改造”为基础的前提之下,将原有乐曲改编为钢琴曲《夕阳箫鼓》。
结合黎英海先生人生经历以及《夕阳箫鼓》创作背景,为了深入了解《夕阳箫鼓》音乐主题,可从音乐曲式结构、情感表达做出分析了解。
黎英海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是对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结构的重造与延伸,运用钢琴等西方乐器,对中国古代音乐演奏效果进行模仿,将情感注入其中。《夕阳箫鼓》在曲式结构上保留了原曲的故事情节和结构特点,曲式结构可做出相应细化(如表1 所示)。通过梳理该曲变奏曲式,全曲共11 个部分,包含8 次变奏,并附有引子、尾声等结构,不同曲式部分对应主题在速度、织体、旋律、音区方面有着不同,彰显出不同节段的音乐内涵。
表1 《夕阳箫鼓》主题曲式结构
1.《引子》
在序列1 中,曲段主要采用五声bE羽调式,第1 小节从bB 音开始,左手和弦起到乐段的主导作用,和弦中的偏音突出五声性风格,给人一种琵琶、和弦“琴瑟和鸣”的和声效果。第二节综合七声调式的五声结构,模仿古筝刮音效果,第三节则是四五度叠置为主,突出空灵之感。
2.《江楼钟鼓》
在序列2 中,序列2 为整首曲目的主题段。整段可分为四个乐曲,以“角音—徽音—角音—商音”为旋律发展特点。该乐段整体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均使用“鱼咬尾”的发展手法,琶音和弦动机贯穿整个乐段。整段乐段为三段体,分别为a、b、a1。该段是引出整首曲目主题的关键乐段,旋律线分别在高音部和次中音部交叉演绎,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3.《月上东山》
在序列3 中,曲目进入第一个变奏,乐段在主题不改变宫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四度模进,并对织体做出改变。在变奏结尾加强声部效果,结尾颤音材料分裂,扩展出一小节,为引出序列4 做出铺垫。该乐段与序列2 旋律风格较为相似,调式为五声降A 商调,但是与主题段相比,速度明显快于主题段。
4.《风回曲水》
在序列4 中,进入整首曲目的第二个变奏,同样也是五声bA 商调式。本乐段属于完整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乐句延续了第3 乐段的结尾,分解五声性和弦烘托主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乐句则是与变奏一手法相同,采用左手琶音和右手主旋律的和声八度引出变奏主题。第三句则是运用钢琴独特的低音区模仿低音鼓的回响效果,同时采用刮奏技巧,模仿出古筝的音乐效果。
5.《花影层叠》
在序列5 中,乐曲进入第三个变奏,在曲式结构上首先以四度模进为主,音乐织体采用八度变化的五度叠置琶音,而后加强声部,强化感情渲染,随后用急速琶音,加强声部,突出前后高低音音效对比。
6.《水深云际》
在序列6 中,乐段曲调仍延续使用五声bA 调式,但是在乐段结构上采用不规则乐段结构。该乐段与前五个乐段变奏有所不同,此乐段音区改到小字组为主,织体简化为五度叠置琶音,第二句与第一句装饰和音区形成对比,第三句则以轻快、明亮的倚音与前两句形成对比,第四句则是使用三个等长乐节将情绪逐渐递进,第五句则是延续短倚音进行结尾。在“快-慢”交替的演奏方式之下,为序列7 做出铺垫。
7.《渔舟唱晚》
序列7 的曲式结构与1~6 序列有所不同,该乐段采用清乐bA 商调式,整段共三个乐句。第一个乐句与前四个小节形成动机,采用四次不同音高的模进,第二句则采用模仿复调,前后加入三段急速、短促的连音素材,第三句采用快速十八连音,第四句则在第三句后急速切入,简化乐曲声部,收缩音乐形象。整个乐段的变奏织体不断变化,在琶音伴奏织体与柱式和弦的配合中行进推动乐段情绪发展。
8.《洄澜拍岸》
序列8进入整首曲目的第六个变奏,乐段整体采用五声bA 商调式,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乐段承接序列7的变奏进行,左手以五度叠置逆琶音和弦搭配右手五度叠置柱式和弦,下段则承接上段变奏进行,节拍出现变化,利用倚音、颤音做出收拢,整体乐段音乐织体、旋律变化上都较为复杂,速度由慢到快,力量也是p-f 进行,给听众带来一种筝、萧、琴争相表现,融为一体的繁荣景象。
9.《桡鸣远濑》
序列9进入整首乐曲的第七个变奏,全段采用五声bE 羽调式,是独立一段体曲式结构。本乐段延续了序列8 的缓速结尾,在缓速的基础之上加快速度,重复两个变奏,呈现出更加激烈、昂扬的音乐情绪,同时用高八度和空八度的音程结构推动音乐情绪,将乐段推入高潮部分。
10.《乃归舟》
序列10 是本首曲目的第八个变奏,整个乐段采用五声bE 羽调式,分为上、下两个乐句,两个乐句整体为不规则结构。与序列6 相比,序列10 整体采用强有力的低音鼓打击方式模仿盛世恢宏的交响乐效果,用快速琶音和刮揍的方式进行和声织体变化,以此表现出萧、鼓、筝、琴的大气磅礴,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江水的敬畏。序列10 将情绪无限延伸,同时也将情绪推至高潮顶点,而在下句演奏过程中采用右手单音旋律方式,将江水的清澈、灵动表现,最后减缓速度带回主和弦。
11.《临江远眺》
序列11 是整首曲目的尾声部分,根据音型和织体可将此乐段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个乐句在序列10 后在高声部快速连音进入,结束在中声部单倚音上;第二个乐句使用琶音素材进入,加强声部效果,强化和声;第三句则使用两个琶音和弦,缓慢结束,全曲结束的同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纵观国内现有的诸多经由中国古代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不仅能够经过音乐情感的流露帮助听众感受到音乐情境,同时给予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情绪表达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想象空间。所以,演奏者应当结合钢琴曲对作品内容、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掌握其中蕴含的技巧性和情感性。黎英海先生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中给人一种近在眼前的画面感,而此种画面感是钢琴曲情感表达最重要的枢纽。在《夕阳箫鼓》当中,大致给人描述了一种在江河边,伴随钟鼓声,人们勤奋劳动,享受落日余晖的安静与悠然。随着日落月升,钟鼓声一同响起,水光潋滟,渔民们划着渔船,满载而归,欢喜歌唱的场景。伴随着音乐递进,听众仿佛置身其中,给人一种宁静悠远、安静祥和的心灵洗涤。
在《夕阳箫鼓》当中,为了帮助听众能感受到《夕阳箫鼓》的内在美和画面感,演奏者应当正确分析不同乐段主题,了解音乐作品背景,对作品意境进行准确表达,帮助听众正确、深入理解音乐。
锣鼓作为一种拍打乐器,其演奏方式通常是演奏者运用鼓槌击打鼓面,以此发出不同声响。锣鼓相较于其他乐器而言,其音色浑厚沉稳。在《夕阳箫鼓》的演奏过程中,较多部分采用了锣鼓轮奏的方式。以序列1 中的第1~2 小节为例,该乐节便采用了同音快速轮换的弹奏技巧,模仿锣鼓的轮奏方式,以此达到模仿击鼓的声响效果。在演奏的过程中,该乐节演奏力度均匀,节奏变换、力度变换不留痕迹,并且以手腕为支撑,抬高手指的指尖轻微收紧,同时手势始终保持预备动作,击鼓动作快、准、狠。
琵琶的演奏技法多变,而《夕阳箫鼓》作为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在较多乐节处有着琵琶弹奏技巧模仿,以序列8《洄澜拍岸》第136~147 小节为例,该乐节用连续上行的方式模仿琵琶弹奏的“弹”“挑”技法。所以,演奏者在该乐节演奏过程中手指要如同琵琶弹奏一样有力向前“弹”,不仅下键速度要快,同时要保证下键的精准性,落指后指尖要迅速挑起,一组音后立即放松,以此达到模仿琵琶清脆、灵活的效果。在模仿琵琶挑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在不断前进的音乐中灵活运用手腕,避免因用力过猛或者加速过快导致手臂僵硬的情况出现。
古筝刮奏讲求演奏者左右手协调配合,同时强调演奏速度快慢有序,左手按令入弦,右手刮弦欲断。对应序列1《引子》第6 小节,该乐节的演奏则是明显对古筝“刮奏”方式进行模仿。通过分析古筝刮奏技法不难发现该技法相对简单,且本身是五声音阶,所以刮奏无杂音,但是在钢琴演奏模仿过程中,演奏者则需要用手指弹奏出五声音阶,所以十指在刮奏过程中需保证手指放松,贴键演奏,左右衔接自然连贯,手掌撑开,手指位置不随意变换,且全程速度控制合理,保证每个音符呈现出清晰的音效。
萧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其特点是声韵悠扬,而抹奏的技法方式能够呈现出箫声优柔、轻灵的音色。在《夕阳箫鼓》当中,众多乐节的演奏技法即模仿箫声抹奏,以序列5《花影层叠》中第55~58 小节为例,该小节则是对箫声的音色做出模仿,演奏过程中双手相差四个八度,以极弱的力度演奏能呈现出箫声悠远绵长的音色。因此,演奏者在弹奏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吹箫的画面,左右手的手指保持独立,并且在密集、快速的颤音中十指贴键演奏,保证演奏速度,同时将自己气息与乐曲旋律相融合,节省演奏力气,避免出现急速演奏而肌肉酸胀,影响演奏效果的情况。
通过整理、分析黎英海先生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现状可发现该曲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特色、文化影响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
黎英海先生所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具有明显的文学特性。例如,不同序列均有着独有的乐曲主题,而钢琴演奏者和听者能够通过乐曲主题明确乐曲内容,同时乐曲主题也对乐曲内涵进行丰富,有助于开拓演奏者和听者的想象力。而《夕阳箫鼓》的艺术特色在演奏技法、结构创作上均有所体现,从演奏技法而言,《夕阳箫鼓》对我国传统乐器中的锣鼓、琵琶、古筝、萧等进行模仿,丰富钢琴曲的民族文化属性,提升民族文化特性,使该首钢琴曲极具浓厚文化民族底蕴。从结构创作而言,《夕阳箫鼓》采用中国传统作曲技法的变化、发展、循环等方式,将整首钢琴曲打造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属性的曲目,使得钢琴曲意境随着乐曲递进而深化。
中国钢琴曲创作内容,大多数作品对大自然风景做出抒发,且能够透过钢琴曲表象分析钢琴曲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实践意义,即彰显中国音乐艺术的“以物立志”思想。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属性、创作、技法运用上有着较大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在追求旋律、节奏的多变基础之上追求音乐的意境和内涵,即“形散而神聚”,而西方音乐则追求音乐的纵向和谐与配合。黎英海先生所改编的《夕阳箫鼓》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基础之上引入钢琴曲元素,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性,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优势加以巩固,并且借助西方和声优势突出旋律主题,所以《夕阳箫鼓》是中西方音乐特点所结合的优秀产物。
中国钢琴曲创作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换言之,中国钢琴曲创作有助于延伸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给予中国钢琴曲创作思路,所以国内众多钢琴艺术家、钢琴演奏家走上钢琴曲民族化道路。《夕阳箫鼓》是黎英海先生于1972年所改编创作的钢琴曲,是一首谱写出具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钢琴曲,该曲运用优秀的作曲技法表达出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不仅保留了乐曲的民族属性,同时彰显出现代化音乐色彩,对艺术民族化发展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基于此,本文以促进文化融合,促进中国钢琴曲发展为目标,对该曲进行作品介绍、作品分析、技法分析,并对该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鉴赏,希望为更多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新的发展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