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眼的结合
——花鸟画艺术研究

2022-12-19 11:34曲鹏羽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32期
关键词:用笔花鸟画笔墨

曲鹏羽(山东艺术学院)

一、引言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形象地说明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以及艺术美创造的全部过程。眼观,而心思。花鸟画的创作,多来自作者对自然走心的细致观察,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提炼与总结,加以自身的情感思想进行抒发,展现出具有个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毕加索有言:“我不画我所看见的,我画我所知道的。学习像一个儿童那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绘画的技巧成分越少,艺术成分就越高。”塞·泰·柯尔律治有言:“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画者使用笔墨作为表现工具,作用于各种不同的载体之上,进而呈现于读画者眼前。每一幅具备艺术性作品处处都会充揉着作者的精神力量与哲思,通过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创作者在创作品时对于自然环境的情感表达和从心中流露出个人的思想情感。

花鸟画创作包含了创作者以手中之笔为表现媒介,加以心与眼的结合,巧妙利用个人独有的观看之道、思想意念与哲思的抒发,以及两者间相互融会贯通总结出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进行表达。艺术的产生不仅是生活的再现,而且还是不同人对于自身的眼界与视觉转化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与创作中要善于观察自然的规律,在周围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敏锐与修行,逐渐了解与通晓并增加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米开朗琪罗有言:“杰出的艺术家怀有的任何心思,都有本事透过一块大理石表现无遗。”毕加索有言:“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艺术来源于自然,但更是对自然的高度提炼与总结,要有发现美的眼睛,以丰富的艺术理论为基础,做到心、眼、手的高度结合,体会美、了解美、探寻美,在创作中实践美。

二、花鸟画艺术中的综合表达

优秀艺术品的出现,一定是结合众多其他的因素,如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以及创作理念等诸多相关而又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作品带来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包括作者自身的学识、修养、眼界、格局等等都与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眼,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美。艺术的创作是眼、心、手的高度结合,缺一不可。但,不同人对于美的认知、认识与感知又是多样的,有时会差异巨大,有时甚至是背离与扭曲。有的人认为:人类的天性中对美富有强烈的感知。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美的认识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所以,明确知道什么是美,美与丑、雅与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尤为重要。美与丑、雅与俗在某种意义与程度来说有时又是相对的、变化的。只有在后天不断而完善地学习下,才能合理正确地认识美,认知美,感受美,发现美。画亦如此,对于正脉正法传统绘画的创作前提,便是从临摹入手,通过学古人、前人之法,为我法,融汇消化吸收变通后为我所用,续而进行创作,完全在传统美学空间内去开启一种在合理的边界内的美的表达与传承。

(一)在绘画中学会观察与表达自然

对于绘画创作的第一步,便是要学会观察。随着城市化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考古出土以及博物馆文化与出版业的不断兴盛,各类高清古画层出不穷。当今社会中可供画者临摹的范本更是多种多样,而画者的审美与眼光高低却差异巨大。审美与眼光高低的差异性,自然就直接左右着每个人在选择摹本时,起着举足轻重的方向性抉择作用。好的摹本有利于画者对艺术的认知、认识与感受、感知与理解。由此可见,临摹范本的选择便是以“眼”观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艺术创作既要善于观察,又要懂得从自然中提取整合自己所想表达的物象,并以最恰当的笔墨技法用以展现并反映生活,也不能脱离生活。一旦脱离了生活,必定是了无生气空洞乏味且缺乏内在精神的作品。以“眼”而善于观察。写生,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必要途径之一了。在写生中观察,在观察写生。写生时,要带着眼,带着心,带着细腻、敏锐与哲思,靠手中的画笔进行主观地概括,进而通过个人的主观意象与感受、感知提炼取舍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在自然写生中观察摸索,结合自身的经验与对美的认识,再认知有效地取法自然,意从自然,笔通自然,以其自身特有的视觉、感知、感受在细微中观看自然,通过最合适的材料、笔墨、技法对自然世界中的素材进行充分的整合提炼并加以体现。在花鸟画艺术历史的发展创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可供画者学习的榜样。他们以自身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与创作表达,对花鸟画艺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五代南唐的徐熙与唐末宋初的黄筌两位画家以来,花鸟画的创作便是取法自然之中的花竹翎毛或珍禽异兽,再有宋代院体画对自然美的描绘,大多不脱离对自然物象素材的选择。在创作之前,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中所描绘物象的美,并从众多自然的素材中进行选择提炼。选择之中也蕴含着不同人的观看之道。

每个人因为其自身的社会环境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对于美的理解与感受便产生了差异性。即使同一处风景展现出动人的地方于细微处也各有不同,再加以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感知与感觉也各有不同,其对美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着很大差异。即便是同一个人观察同一处风景,也会因为心境的不同,在不同的视觉、观察方法时产生对自然不同的感受与感知,在内容上的选择与提炼上,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许多花鸟画家创作前,都会先去自然中观察写生,从自然中寻找自己想表现的素材。把自己放置于自然之中,身处自然才能体会大自然带来的平和与宁静,从这份平静之中发现大自然中随心而真实的美。从自然中选取的真实而有温度与情感的素材,创作生动鲜活富有生命气息的作品,脱离自然的作品会成为无源之水。有的人会选择真实的复制进行创作,有的人会选择富有形式感的部分进行表达,有的人可能选取“奇”的部分进行描绘,有的人会随心挪移随情粘贴合成挥洒。如文同笔下的纡竹、苏轼笔下的枯木,都是对于眼睛选择自然的差异性体现,也是创作者对自然美的不同选择。但是,在这所有的不同之中,都是有表达其各自独特想法且展现个人对于美的理解的特点。可见对自然的观察,存在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单独的个体中,也存在其自身的矛盾性和时空心理的局限性。观看之道不仅只着眼于眼睛之中,还要通过结合人们自身的经验相统一,作品的创作是作者对于客观世界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与个人对美理解的表现。创作取材不仅是对自然的简单地观察,还需要在习古临古的学习中体会,前人的笔法与表现手段,再结合利用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在自然中搜寻古人笔意并从中找到相同方法进行表达,结合前人的作品与书本经验去找寻美,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取舍,在正确体会美、表现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找到美的事物,进而进行“心”的表达情感的抒发。

(二)心的感受写照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其对“心”的写照,意的抒发。评价中国画讲究作品的气韵,气在画外,韵在画内,随心生发的笔墨生动。即:国画中对于心境的转化,于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意境与韵味,可见心在创作中起着连接画面意境传达的关键作用。其借物以寄情表达作者的内心精神、气质、风度等。如果说早期花鸟画的出现大多是对于自然美的再现,那后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历代画家学者不断地实践创新,花鸟画的描绘已经逐步出现了心的抒发意的表达。其中,某些花鸟画的特定题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中对特定自然物的认识、认知,了解了它特定的自然规律,于是人们也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如,梅兰竹菊已经在人们心中有了特殊含义与象征。梅花,象征着人们不怕困难不畏严寒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竹子,象征着人们自强不息虚心劲节的君子品格。借物抒情,也便又多了花鸟文人画的闪光共鸣。借物象的特点,表现自身的心境,抒发自身的情绪也成了花鸟画的魅力所在。

花鸟画到了北宋以来,自然物本身有了特定象征的概念,其中也有一些自然物特点不具有普遍性。每个画家自身所传达的情感不同,便赋予了不同自然物有其不同的内涵。花鸟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再也不仅仅局限在自然物的再现。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家所作的花鸟画借物抒情,借物写心的作品就渐渐多了起来。对于花鸟画创作讲究“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一定要心有所想,心有所指。在画之前把心中所想的通过笔墨展现出来,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更有利于所描绘物象更充分地被赋予其个人情感,表达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表达和作者所赋予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好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技法的再现,一定还是有其作者表达的思想精神内涵,进而下笔抒意产生的。心中所想,不仅只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还包含了创作前画面位置的经营、颜色的选择,也是创作前必须关注的对象。只有在下笔前提前想好,才会创作出“成竹于胸”的作品,才能更清晰地表现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对于作品的创作,仅仅照搬自然显然是不足以感动读者的。作品的创作,是情感的传递,感情以画为载体进行心境的传达。作品一定要有其自身表达的意义,没有意义的作品就像没有精神的人一样。每一幅作品创作前,都要有思想的注入,再与生活意义进行融合,用合理的笔墨进行塑造,才可能透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们,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作品。如果没有创作者内心意义的表现,这样的作品就缺乏打动人心要素的。对于创作前位置经营和色调的原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作者的审美思想。如南宋马远和夏圭,就是从经营位置上,抒发了内心情感。在花鸟画创作颜色选择上,暖色使人感到温暖安逸,冷色使人感到孤独寂寥。这两种用色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加大作者情感的表现。花鸟画的创作,是心的写照,是才情的表达,所以足可见思想在画面创作中起到非常重要与关键的作用。苏轼曾评价文同笔下竹子“成竹于胸”是在对自然界中竹子充分认识、认知下,文同自己内心的写照、情的抒发。如果心中没有所思所想,怎么能做到下笔后的胸中有竹。想法都没有,也就更难用笔墨与技法去表达了。花鸟画创作中“心”的传达,精神的注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思想,有了内心情感的表达,才能更好地通过笔墨与技法去抒发、诉说作者画中的精神。如此种种,多受创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也与其自身社会经历息息相关。不同时代的作者,通过绘画创作用以抒发个人的情感。作品创作前,若失去了心中所想,就失去了画前对画面的经营与安排,没有思想就如同对自然的照搬,如同人失去了灵魂。每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写照、情感的表达。其是心与眼的结合,是日常生活的高度总结,是情与神的贯通。创作前一定要有想法再下笔,做到“意在笔先”,有所思有所想才有所表达,才是有意义有生命力的作品。

(三)观与感的结合表达

只有眼与心的结合,才能够达到欣赏的层次。在眼与心结合中,加上手的创作才能称作绘画,绘画是手眼心的结合。眼,是发现自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感知美的第一前提,而心是下笔前的思想构成,是对于看到的事物的一种综合的总结,而手是体现美抒发意的介质,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眼与心的理解,但是下笔后由于对笔的掌握能力不足,便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只有通过手中笔的熟练掌握,才能更好地表现画的内容。用笔用墨也是花鸟画中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段。所以说,熟练掌握用笔用墨的技法,以手中之笔作画也是十分重要的绘画要素之一。只有在充分学习各种笔墨技法表达的前提下,又能在不断地练习之中,逐渐了解如何运用笔墨,掌握墨色节奏变化,才能真正在作品创作中去随心表达想要表现的艺术效果。花鸟画讲究用笔用墨用色,前人中有许多画家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如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认为,绘画用笔可以“近取诸书法”。柯九思《竹谱》中记载的运用书法中的用笔方式进行写竹,都是说画中要利用书法用笔进行创作,可见前人对于用笔的重视。在墨色上,张彦远也曾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了“墨分五色”理论,张彦远之后也有许多理论家提出了对墨色的要求。可以看出,其在创作中掌握墨色的变化可以有协调整个画面的作用。画中用色的变化,可以区分不同的季节或以颜色抒发自己的情绪。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青绿表现季节,八大笔下水墨花鸟表现出他孤傲清高的性格特点,可见手底功力与技法对于笔墨的掌握直接影响到画面效果。

花鸟画创作中,手对笔的熟悉程度决定着是否有能力展现出想表现的作品。以书法用笔入画,以隶书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的用笔,来对应不用画中物象进行创作,以书法用笔表现所描绘物象质感的不同,用笔墨效果服务于画面整体的表现形式。花鸟画创作是点线面的结合,通过点线面表现画面空间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墨色的变化,可以区分花鸟画中的空间结构的不同和画面节奏的变化,创造平面空间中的真实空间,如墨色浓的作为画中在前的部分,墨色浅的作为处于画面后面的部分。如树叶用重墨表现正面的结构,反面用淡墨表现其结构变化与区别,画面部分有浓淡对比以表现画面整体节奏变化或疏密关系,可以看出创作时手笔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通过对用笔、用墨的不断学习,掌握其特性,通过手与笔高度配合,才能更好地为眼之所见与心之所感所觉去服务。

在花鸟画艺术创作中,手对于笔的熟练掌握,直接影响到画能否正确表现心与眼的结合。笔的熟悉程度来源于日常的学习,创作者通过临摹进行创作,以古人用笔为师,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然写生,体验绘画过程中的意境现实变化,抓取自然中的事物为我所用,进行练习,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完善自己,充分从实践中体会用笔用墨用色,才能在创作时更好地表现心中所展现的画面,充分体现创作的意图。结合实践中体验笔墨的变化,掌握不同的材质与笔墨接触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笔墨规律,从而更好地让手中的笔墨融入创作之中。

三、总结

花鸟画的创作,不是作为大自然的搬运工去进行体现,也不是机械地去复制复刻这个世界,更多是创作者通过认真地观察和对观察的事物中所反映的美的认识、认知进行经验的提炼与总结。通过对笔法和墨法的熟知以及笔墨结合后带来的审美意蕴的感觉、感知,结合于心眼之中,在哲思中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处理,将美与心、手融合后的作品展现在观者眼前。中国传统画的魅力在于意境的表达,让读者与作者可以跨越时空与纬度进行“心”的沟通。其具备艺术性的作品,会使读者们可以置身其间。其使读者读画之后,可以感受到画中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就如同观竹画时可能感到竹林的寂静与其中的鸟鸣以及风吹落叶的萧瑟。

心意的抒发,要求在创作与习古临古中相互结合,借古人前人法为我所用,去想象体验古人所经历的心境与过往,以及他们所处的空间,他们心中所想的事情。结合我们当下所处时代,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用笔墨与技法感同身受地表达出来,创作出富有新时代特征的笔墨作品。其通过自身不断地修炼,用心去体会、感悟生活中万物的气息,才能更加充分地去表达所描绘的事物。

猜你喜欢
用笔花鸟画笔墨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笔墨童年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