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广东白云学院)
“抒情”是舞蹈的主要特性之一。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任何一部舞蹈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传递内涵、表达情感。通过创作舞蹈作品,抒发思想内容;借助肢体语言,体现深刻含义。比如,壮族的“捞虾舞”“采茶舞”体现的是壮族人民的热爱劳动、辛勤劳动,通过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壮族人民劳动最光荣以及生活幸福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汉族的“秧歌舞”反映的是农耕生活文化,体现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积极热情的生活态度。再如维吾尔族舞蹈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传达出对爱情的坚定和永恒的追求,通过舞蹈技巧演绎着情感的变化,展现了从向往爱情到情感中的纠葛最终获得幸福的过程。
每个人都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舞蹈作品中的人物也有着不同的特点。鲜明的性格特征能丰富舞台人物形象,使观者印象深刻。性格是人物角色最典型的特征。譬如舞蹈宁采臣的角色,演员要抓住人物少年角色的特点,懵懵懂懂。结合人物软弱无能的性格弱点,虽然有少年的爽朗却实则有些胆小怕事的内心活动。在舞蹈表演中演员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清晨的伸懒腰、赶路的快步前行、认清“小倩”真实面貌后的慌忙逃跑等等,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宁采臣这个角色,使观众清晰地勾勒出宁采臣的人物形象。从这个作品中,可以看出舞蹈表演要贴合人物性格特征,越是刻画得详细,越能够展现作品的魅力,打动人心。只有塑造好人物、感受人物内涵,才能与角色共鸣、与观众共情。可见,在舞蹈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与气质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非常重要。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传递的情感非常丰富,不仅能带给观众精神愉悦,更能与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就是舞蹈艺术表演的魅力和灵魂所在。
舞蹈表演的抒情性、角色性是舞蹈作品的关键要素。一个舞蹈作品的完美呈现离不开演员的能力素养。无论是作品传达的情感还是角色的演绎,都需要舞蹈演员过硬的表演能力。舞蹈作品中不能只关注肢体动作的表达,更要注重舞蹈的情感表达。
舞蹈作品的魅力与感染力来自于舞蹈演员富有情感的表演。作为舞蹈演员,随着自身的情感而呈现的表演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是舞蹈演员的支撑动力。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特定的内涵。本质上来看,人物形象的塑造前提是人物角色的确定,演员应当有准确把握人物角色的能力。因此,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情感积累和体验的重要环境。能够帮助舞蹈演员准确定位人物性格。舞蹈中表达人物情感,不仅是在直观的舞姿造型上要准确把握,在表情和气质上更要精准捕捉。只有正确的掌握人物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才能准确传递给观众情感内容,准确地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由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体验和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捕捉人物形象非常重要。如果舞蹈演员只能在肢体动作的组合上表达人物,而缺少情感的投入,这样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是很难与观者引起情感共鸣的。对于舞蹈演员来说,把握情感的准确表达也是舞台表演的一部分。
一部舞蹈作品的成果与否,离不开观者的评判。在实际舞蹈表演时,演员也要注意把握观者心理。观众希望看到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演员同样希望自己的表演呈现的结果被观众认可。无论演员演绎什么样的作品,都希望传达给观众其中的感情,感受人物内涵,通过自身的表演,与观众产生共鸣。这就要求舞蹈演员了解观众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系,呈现出高水平的舞蹈作品。
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舞蹈技巧表达情思,使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鲜明,更加准确地传递情感。这就要求舞蹈演员要发挥演员的主观性,通过将丰富的想象力融入角色,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舞蹈演员不仅仅是完成舞蹈动作,更要融入主观情感、发挥想象力、思考所要表演的角色、赋予其艺术的色彩。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舞蹈演员要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将自己的想象力外化于行,尤其是在面部表情上,这样才能够将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舞蹈表演是一种没有台词的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肢体动作呈现出舞蹈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但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仅仅只靠舞蹈动作与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舞蹈肢体动作所表达的情感是有限的,只有将舞蹈动作与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传递作品情感。一些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塑造面部表情传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生动地展现人物情绪状态。因此,巧妙地运用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由于面部表情是最直接能够反映心理变化和内心感受的媒介,演员的面部表情往往被观众赋予丰富含义。比如一位皱眉瞪眼的舞蹈演员,在观众看来可能是带有生气、愤怒的情感;一位撅着嘴巴,眼眉低垂的舞蹈演员,观众可能认为是表达委屈、不满的情绪。五官可以丰富的展现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比如,横眉冷对表示带有敌意,张口结舌表示惊讶;伤心时嘴角下憋、生气时咬牙切齿等等。可见面部肌肉能够形象地表达人的情感变化。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演员理解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直接传达给观众。笔者认为,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情感认知,那么当演员的面部表情与在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相吻合的情况下,观众更能够与作品共情。
因此,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通道。在舞蹈表演时,要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征,将面部表情融入作品情感表达中,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舞蹈表演往往是视觉要素与听觉要素相结合,不仅涉及演员的肢体动作、还包括服饰、灯光、舞台背景音乐、道具装饰等等,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面部表情在实际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会加强观众与作品的情感联系,对舞蹈表演传递的情感有着牵引的效果。舞蹈艺术是一种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内容一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息息相关。舞蹈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展现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有助于舞蹈传达思想内涵,可以清晰地表现人内心的愤怒、厌恶、喜悦等情绪。演员在表演中的一颦一笑都能最直接、最丰富地体现其艺术和情感内涵,在观众心里泛起涟漪、产生共鸣。观众不仅能够欣赏优美的舞姿也能在精神享受中体会到舞蹈所呈现的情感和故事。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深入地来看,面部表情可以替代语言的表达,促成无声的对话。在舞蹈表演中更是如此,面部表情是情绪与感情的传递,赋予舞蹈表演生动鲜明的灵气。即使舞蹈表演结束依然能够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产生精神上的冲击。
舞台表演要想成功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与作品原本所传递的情感一致的效果,单纯依靠模仿肢体动作和外貌姿态是远远行不通的。在舞蹈表演中塑造人物的核心是“神”。舞蹈演员要想呈现出神形合一的效果,就必须从内心去真正的体验角色的情感变化,融入角色当中去。写形只是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段之一,传神才是艺术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通过模仿塑造人物的“形象”,将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意义、情感内容等完整地传递给观众才是一个舞蹈作品的意义。
舞蹈作品是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中塑造人物角色形象的“神”,是指舞蹈演员将作品中人物角色的本质内涵、角色的神韵风采都表现出来。“神”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一种内涵、更可以说是一种心绪或是思想。它所表达的是作品的感情、思想、精神核心,是一种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深刻表达。舞蹈作品具有“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审美特点。因此,舞蹈演员的韵律与气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演员要超越人物角色的外在形态和舞蹈技巧动作,生动地传递出其包含的气质与神韵。只有当角色神形兼备才能够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
一个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如果只是“外形”的模仿,那仅仅是技巧动作的机械性组合,作品表演没有“神”,那么表演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中心思想、情感内容都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演员的主观作用,因此,舞蹈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准确捕捉角色的个性特点,在掌握肢体动作的同时,对人物角色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不能一味地、盲目地去完成舞蹈技巧。“形”与“神”对于舞蹈作品中人物的塑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要做到“形”与“神”的相辅相成,演员在塑造角色形象时,首先要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包括角色的背景、性格、情感等,以此捕捉人物形象的“神韵”,更好地以形传神。
1.塑造良好的舞蹈形象
舞蹈演员的表演是基于对角色理解基础上的二次创造。舞蹈作品的诠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舞蹈演员的综合素养。除了扎实稳定的基本功,演员的面部表情、气质神韵也是完成舞蹈作品的重要保障。在舞蹈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不仅要得其状貌,更要“以情舞情”。如果仅仅是肢体动作,缺少生动的面部表情、失去了角色本身的神采气韵,那么这个人物形象是不完整的,呈现的舞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难以打动人心。情绪与情感的真情流露才能使表演更加动人。从这方面来看,在面部情绪的调动下,观众更容易迅速地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舞蹈演员通过更加准确细腻的情感表达,才能使观众感同身受,体会作品中的悲欢离合。追求表情与气质的表达,并非简单的流于表面,通过刻意简单的面部情绪是无法展现舞蹈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真正内涵的。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作为舞蹈演员要注重表情与气质的重要性,在深入了解人物的基础上,使表演更加丰富。而不是形成固有的、刻意的舞蹈表演形式。只有优美的肢体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人物神采气质都恰到好处、相辅相成,才能够达到完整地呈现舞蹈内涵的效果。
2.表达丰富的舞蹈情感
舞蹈“长于抒情”。面部表情是舞蹈情感的直观体现。舞蹈表演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舞蹈技巧呈现出来的。可以通过轻柔、热情、有力的舞蹈动作“抒情”是其艺术特征之一。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观众了解演员情绪最直观的方式。演员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面部表情中体现。面部情绪是观众了解作品人物的窗口,使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表演中人物的情绪信息。丰富的面部表情使得舞蹈表演更加生动,使舞蹈具备丰富的感染力。观众可以非常容易进入到舞蹈作品的情景中,与舞者进行无声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舞蹈演员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时,应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赋予其灵魂,使舞蹈作品能够传递情感与思想。也就是“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神形兼备的舞蹈作品既有真实感又富有灵魂,具有感染性。
因此,在实际舞蹈表演中,我们既要强调舞蹈动作,也要重视面部表情与神韵气质,不能忽略任何一方。这就要求舞蹈演员既要有优美的肢体语言,又能够表情丰富,塑造饱满的人物形象,呈现饱满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言的“形要准”“神要满”。
3.强化舞蹈表演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观众对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舞蹈由于过于追求动作技巧的复杂性和难度性。往往忽略了舞蹈演员的面部表情与气质神采,使得舞蹈表演有形无神,观赏性较强但缺乏真情实感,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情感上的共鸣。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内涵并没有被传达到观众心里。对于舞蹈表演而言,基本的舞蹈动作以及丰富的表情,可以使舞蹈作品的呈现效果充满活力。无论是在大众欣赏层面还是传递思想情感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舞蹈演员来说,肢体动作可通过训练逐渐掌握。准确的面部表情和气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演员在掌握人物背景、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不断练习,逐渐掌握面部表情的表达方式,以及传达角色的神态。
4.渲染表演氛围
在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服饰的搭配、道具装饰、舞台灯光等各方面的配合是表演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无论是服饰还是灯光效果都在不断更新升级。观众可以更好地享受舞蹈作品呈现出的美。舞蹈演员更要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自身丰富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完全融入舞蹈情境中,从情感上达到共鸣,完成心灵上的交流,从而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尽情享受舞蹈艺术之美。
5.传递作品思想内涵
舞蹈作品的核心就是要传递其中的思想内涵。在舞蹈表演中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够突出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蹈作品离不开演员的表达。一个舞蹈表演想要突出其内涵与情感,演员本身要分析揣摩所要塑造的人物,通过对角色由内到外的理解,走进人物、走进作品,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情感内容、中心思想。借助丰富的表情和神采气质抒发展现给观众。通常,一部舞蹈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和内涵是十分复杂的。在表演的过程中,人物角色的状态、情绪是有起伏变化的,舞蹈演员应该把握细微的情绪变化,不断调整面部表情的变化,给予观众最生动直接的感受。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者对视觉以及精神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舞蹈作品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关注。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都是其艺术表达的核心,同时也是表演中的难点。只有演绎出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能够将观者带入其中,打动人心。可以说,除了舞蹈演员的舞姿,演员的面貌气质、面部表情决定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舞蹈表演的根本目的在于传递情感和思想。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气质对于舞蹈表演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传达其精神内涵是每一位舞蹈演员所追求的。作为舞蹈演员,要充分认识到表情与气质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只有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才能够使舞蹈作品富有生命力,表达真情实意,感染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