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薇花,赵 晨
(1.蒲城县行政审批服务局,陕西 渭南 714000;2.蒲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陕西 渭南 7140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稳定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在快速提高,对于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标准要求。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食品消费俨然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但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问题始终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举措,严格把控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关,防止不良食品流入市场,不断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这是促进食品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手段,也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内容[1]。
食品小作坊主要负责食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出的食品地方特色显著,并且价格十分亲民,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稳定。虽然食品小作坊的生产条件、固定从业人数等已达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整体规模较小、生产条件不佳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许多食品小作坊出现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管理不到位等情况,无法为食品生产加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为食品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从管理角度来看,食品小作坊多为小本经营,办理安全生产许可不但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对现行的生产环境进行改善,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善生产条件具有一定的难度[2]。许多食品小作坊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制作出的食品地方特色显著,并且价格十分亲民,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稳定。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食品加工小作坊始终被视为薄弱环节,这是因为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生产条件比较简陋,管理水平低,经营者本身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部门监管的难度。食品小作坊生产工艺简单、成本投入低、建立十分便捷,具有数量庞大、分布分散特点,主要服务对象为基层民众,产品价格低廉并且风味独特,为消费者带来较多便利,这也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取消所有小作坊。食品小作坊的流动性比较大,在开展食品质量监管工作时,往往会增加工作执行难度,无法保证各项制度体系的准确落实。
伴随着《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的多次修改与完善,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管提出更为严峻的要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强调全面落实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提高食品经营者及餐饮服务者的入市“门槛”,严格把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区均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着重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管理力度,但受到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质量监管力度不足、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阻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手段,严格把控食品安全的每一道工序,避免不良食品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3]。
从多渠道进行法律法规宣传,向人们普及我国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标准知识,不断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①食品小作坊层面。作为食品生产加工的主体,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可忽视。在做好日常质量监管的基础上,对小作坊的经营者、生产者进行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等相关内容宣传,督促并要求小作坊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标准,规范生产作业。一旦发现生产条件不达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不良行为,需要对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取消其营业执照与生产资格,对其他小作坊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②消费者层面。面向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在实例分析与法规引导下,提升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其自觉形成对不卫生、不健康、有毒有害食品说“不”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消费者层面做好安全教育,能够对小作坊起到间接性影响,从侧面提升小作坊的食品质量。
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要积极探寻更多有效的质量监管模式,进而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改善小作坊生产条件、提高食品安全为目标,引导食品加工小作坊规范自身生产行为,突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推动传统食品产业的稳定发展。
(1)推行企业+散户型发展模式。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参与其中,吸纳更多小作坊,将其作为自身的半成品车间,由龙头企业全权负责小作坊的生产管理与质量安全问题,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有分散性的加工食品,统一按照龙头企业的包装、价格、工艺等进行集中检验,在确认所生产食品符合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后方可进入市场。这样的方式既能保证食品散户的生产质量,又能提高龙头产业的生产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做大做强。
(2)联合发展模式[4]。各地区应积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质量安全合作社,对当地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集中管理,引导同类型的食品生产小作坊从以往分散式经营生产,逐渐向联合经营、集体投入方向发展,在同行的协调配合下,实现联小做大,推动小作坊整合,为传统特色食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要减少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投入,降低化学性危害因素摄入。
(3)区域集中管理模式。以区域特色明显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小企业为切入点,实行集中建房、集中生产、集中检测、集中管理和集中检测,严格把控食品生产加工的每一道工序,并在加工区域内成立专业的食品检验室,加强各食品加工作坊及小企业的原材料、成品质量检验,从根源处把好食品质量关,避免不良产品流入市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较为烦琐的任务,其中涉及许多技术流程,这就需要相关主体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切实做好食品质量监管工作。在实践中,市场监管部门要以身作则,认真解读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明确指出食品质量监管的重点要点,明确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标准,将其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对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督促各食品加工小作坊规范作业,重点加强对食品原辅料采购、存储、使用的管理力度,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生产加工、产品包装、运输及销售等环节实施追踪 管控。
严格执行小作坊食品生产卫生规范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对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监管主体职责进行明确,从生产环境、机械设备、卫生条件、生产管理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多角度入手,落实配套的管理举措与制度体系,以此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生产经营场所的质量管理中,需要对食品安全承诺进行明确,明确禁止食品添加剂滥用,不得以回收食品或非食品原料作为生产原料,确保食品加工小作坊所生产的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害,并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为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管理效率,保障人们的身体康健,各地区政府部门应以身作则,在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下足功夫,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适当推行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在食品问题出现时发生混乱,减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盲点问题,有效控制并打击非法食品加工小作坊。要按照我国政策标准,定期对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营业执照年检工作;要强化食品加工小作坊、小型企业的卫生与质量检验,重点查看机械设备、原辅材料、生产条件等重要环节,确认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如果存在不合理现象,及时告知相关负责人进行整改,严重者可撤销其生产资格。通过以上方式,建议各地区加快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立法进程,促使以往工作中监管职责不清、职能不明的现象得到改善,厘清职责避免发生监管空挡,杜绝食品质量隐患[5]。此外,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力度,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岗位责任意识,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在各项制度体系的多重保障下,将执法权限与岗位责任进行挂钩,深刻贯彻责任追究体系,逐步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执法队伍。
创新是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开展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选择。目前,食品小作坊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分布广泛,且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队伍人员有限,如果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监管方法,将很难实现有效监管。对此,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监管方式创新,实现从人工监管向智能化监管的转变。在具体的监管工作开展期间,应适当加强食品小作坊建档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将各项关于食品小作坊的数据信息录入其中,便于后期的查阅与审核。在现有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借助技术手段搭建食品小作坊监管平台,全新增设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在线咨询和网上投诉等信息模块,便于工作人员的实时管控。除此之外,还需针对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创新手机移动App、建立微信公众号,拓展食品安全监管渠道,当消费者发现食品加工小作坊存在违法行为时,可以通过该途径进行线上举报,为监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提供更多思路与便捷。
食品行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与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要着重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将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作为工作重点,在充分掌握食品小作坊的经营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执行期间的弊端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手段,从食品安全宣传、优化监管模式、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法律法规完善等多角度出发,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刻落实到位,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小企业实施有效监管,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促进食品行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