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对动植物和自己心爱的物品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状物作文就是培养我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良好题材。那么,怎样写好状物作文呢?古诗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状物 整体介绍
西瓜园
〔宋〕范成大
碧蔓凌霜卧软沙,
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
未可葡萄苜蓿夸。
诗意
绿色茎蔓的西瓜顶着寒霜长于沙地上,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淡,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不如葡萄和苜蓿。
品读
此诗第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夏天到处都在吃西瓜的情景。“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一词却又猛然一寒,告诉人们美丽的东西是经不起严霜的。
第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诗人觉得生长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状、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隐隐地流露出了一丝遗憾。
状物 有序描写
紫藤树
〔唐〕李 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诗意
紫藤缠挂在大树上,花蔓在春天里多么美丽。小鸟在密叶里欢唱,美人留恋它的香气。
品读
“紫藤挂云木”,开门见山,既点出紫藤树的高大形象,也借用“云”字修饰树,使树高度形象化。“挂”十分形象地描绘出紫藤下垂的神态。“花蔓宜阳春”,运用白描手法说明紫藤花适合在春天开放、生长,笔触由树到花蔓,使紫藤树的形象更清晰。“密叶隐歌鸟”,明写叶况和密叶深处的啼鸟,实则赞美紫藤树叶的稠密。“香风留美人”为全诗最精彩之笔。在前三句介绍了树、花、叶的基础上,作者笔锋一转写风,其实是以风写自己的感受,赞大自然之美及紫藤花之香。
状物 动静结合状物 动静结合
莲 花
〔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诗意
碧绿如染的塘水波光滟滟倒映着星河,小船在“轧轧”的船桨声中驶入白蘋丛中。水面盛开的莲花就像洛神仙女的袜子,到如今莲蕾之上还留有洛神仙女的香尘。
品读
此诗前两句描写塘景,总体上以塘水的“摇滟”和“轧轧兰桡”的动态效果来表现塘景。具体来看,第一句用“接”字把“摇滟”与“星津”这水天两处的景色呈现在读者前,“星津”一词还突出了时间之“晚”;第二句则用“入”字把“兰桡入白蘋”的动态美写得活灵活现。后两句没有直接描写莲花,而是以拟人化“洛神”之“袜”将莲叶、花等加以笼统的形容,以“莲蕊”的静态特征来表现塘景,以晚间莲花的唯一标志性特征“有香”再次突出了时间之“晚”。
状物 独特视角
罗浮山父与葛篇
〔唐〕李 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箱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诗意
葛布轻柔,织得像江上小雨般细密透明;穿上葛衣,像六月的雨中吹来凉风。当罗浮老人把葛布拿出山洞,千年石床上响起了鬼工吝啬的哭声。天气闷热,毒蛇粗喘把山洞弄湿;江中的鱼儿也停止觅食,含沙直立。真想裁剪一匹湘水中天光倒影似的葛布,吴娥也不用担心剪刀不够锋利。
品读
诗歌一、二句,“江雨空”,从视觉写葛布的洁净,有如雨后晴空;“兰台风”,从感觉写葛布的精美。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父织葛的技术高明。五、六两句写天气之热,自然让人想起那穿在身上凉爽、舒适的葛衣。结尾两句,诗人通过吴娥不用担心裁衣时刀钝来赞美葛布的光滑。诗歌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父技艺高超。
状物 物我相融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意
深秋季节寒蝉不停地鸣唱,狱中囚禁的我,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渐深。真不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蟬儿啊,清晨露水太重,你虽双翼轻盈,却难振翅向高处飞进,到黄昏,冷风狂虐,你高亢的吟唱,也容易被风声淹没。你——枉居高树啜饮清露,可浊世昏昏,无人相信那高洁冰清,唉,又能向谁表白我皎皎廉洁的心呢?
品读
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勾起诗人怀想家园的情绪。三、四句用“那堪”和“来对”,把物和我联系在一起。五、六句无一字不在说蝉,无一字不在说自己。七、八句以歌咏蝉的高洁品行,来表达自己的品行高洁,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
状物 借物喻人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意
柳枝还未发芽,便倚仗着春风狂飞乱舞起来。
杨柳只懂得让柳絮满天飞扬,遮蔽日月,却不知道天地间还有清霜降落、柳叶飘落的时候。
品读
曾巩面对倚风狂舞的春柳而文思萌动,看着漫空飞洒的柳絮而触绪成章。他笔下的柳独异诸家,称得上“文不按古,匠心独妙”,意新句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四季更替,万物枯荣,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笔下,却为其注入人的感情。一“乱”一“狂”两个字,便把诗人对柳的贬抑之意和盘托出,为全诗的咏柳喻人定下基调。“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逐层深入,写其得志忘形之态。
这首小诗从“乱条”写到“飞花”,明为咏柳,实则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