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北京 100176)
“工匠精神”最早起源于手工业,指工匠将自己的产品精细打磨,使之达到完美,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与社会的各行各业有许多相通之处,出版也不例外。出版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力量,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领社会的价值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的使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消费的关注点不仅局限于图书数量,对图书的质量也有了很高的要求。我觉得作为图书把关人的编辑,要发扬工匠精神,在图书加工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专注严谨,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图书的价值取向,都要反复确认,以匠人之姿态满足新时期读者的全面需求。
工匠精神在中国的出版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打造编辑的工匠精神,对提升编辑素养、出精品图书、让中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图书编辑,工匠精神的首要表现就是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策划出版优秀的思想文化内容、先进的科学技术内容和文学艺术内容。图书编辑作为图书内容的把关人,要对图书的思想有正确的把握,确保图书的价值取向正确。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坚持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出版方向。严格把好图书的政治关,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让出版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服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推动出版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出版人的“工匠精神”核心是认真把每一本书做好,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再到装帧设计以及印制发行,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是一句空话,它最后应体现在编辑的劳动成果——图书上,高质量的内容、有创意的形式、高水平的服务,为出版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只有编辑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工匠精神对高质量出版的重要性,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自己高要求、严标准,保持认真的工作态度,自身具有的“工匠精神”才能稳定持久,也才能打造出让作者满意、让读者称心的精品图书。
图书编辑不仅要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还要融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搭建起知识传播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同时还要甘于奉献、耐心细致,能够脚踏实地、认真严谨。我们工作时不能粗枝大叶,抱有侥幸和浮躁的心理。编辑要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对书稿仔细衡量、字斟句酌、仔细修改,这是编辑工匠精神最基本的体现。另外编辑还应该强化学科观念和专业化意识,坚持对图书品质的极致追求,以独特的创意开辟出一片天地,打造出适应新时代的精品图书。
一个好的图书编辑首先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责任心是编辑做好图书的基本原则。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紧密相关。编辑要有匠人那种做好图书每一个细节的态度。对自己所编辑的每一本图书,都怀有敬畏之心。编辑还应该用自己的劳动结晶去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等,编辑如果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工作没有热情,就很难编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也很难吸引读者,更没法实现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因此,编辑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责任感,这样才会在工作中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才能将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
编辑的“工匠精神”要不断地延展,不断地进行锤炼,以顺应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就需要图书编辑勤于学习、善于感悟,紧跟时代前沿。
编辑要发扬勤于学习的“工匠精神”,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成为专家型编辑的前提。编辑除了要具备编辑出版知识、语言文字知识外,还需要广泛学习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只有储备足够的包罗万象的知识,才能在处理稿件时游刃有余。编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不断培养自身专业素养。根据“一万小时定律”,如果我们每天坚持练习3个小时,经过10年,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决心。我们都知道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故事,在半岁时,失去了听力,但是她和父母都没有放弃,坚强地跨过了人生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山峰,最后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作为编辑,我们也要有这种坚持的精神,善于经营自身,在专业领域上不断追求进步,学习专业技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充实新知识,进行自我完善了,不断打造精品图书,以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的新需要。
既然倡导“工匠精神”,那么作为编辑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匠技能”。我们纵观出版历史,会发现,优秀的编辑,无不是“多面手”,熟悉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游刃有余、样样都行。我们要能充当图书出版全流程的监控者和把关人。当前图书出版正处于转型期,编辑应当静下心来,学习专业技能,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还要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文化、专业和创新素质。要广泛涉猎各类知识,让自己努力成为“杂家”。平时多学习、勤钻研,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力争成为出版行业的“多面手”。
匠人精神最终的落脚点还是编辑加工环节。图书编辑作为编辑加工环节的核心人物,对于整个出版流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书的内容应当坚守有趣味、有养分、有传承、有创新的原则,一本好的图书可以鼓舞人心,传播正能量,相反,内容不好的图书,如果出现在市场上,也会成为编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对编辑和出版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一名编辑,要对图书的内容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时刻牢记出版的内容应具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质量好坏,决定着图书对读者吸引力的大小,社会产生影响力的大小,也决定着图书最终能走出多远。
图书编辑要加强自律,要用敬畏之心对待图书出版工作,对工作执着认真,坚守出版的质量底线,对产品质量负责,追求完美,打造精品,做良心产品。
图书编辑要熟练掌握编校知识和技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填补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盲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不管是对内容质量,还是对校对、设计、印装质量都要做到一丝不苟。要字斟句酌、如琢如磨。从政治观点、学术水平、理论价值、语言文字等多方面对书稿进行精雕细琢,寻找和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斟酌再三,将差错尽量地消灭干净。充分发挥工匠精神,保证出版后的图书经得起推敲。
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版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新知识、新理论快速发展,VR、新媒体、网红经济等新事物的出现对出版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编辑要与时俱进,勇于接受新事物,并积极思考如何将新事物运用于工作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出版业的新挑战,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新的境界。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精准把控以及进行不断的创新,打造出好的作品。
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纸质媒体将被慢慢淘汰,运用好新的数字技术,可以让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完美融合。比如,我们常见的二维码,二维码技术已在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的完美融合中应用很多。读者朋友们只需要用手机扫描图书上的二维码,就能在屏幕上获取更多的生动、立体的多媒体形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将读者引入互联网终端进行阅读,可以让读者读到图书的延伸内容以及形式多样的信息,数字媒体成为了图书的补充,拉近了读者和出版者之间的距离。
作为图书编辑,就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不惧新媒体给传统纸媒带来的挑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拿出自己的工匠钻研精神,在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的融合上下功夫,做出让读者满意的图书。
出版人肩负着传递文化知识的使命,一定要发扬编辑的工匠精神,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身上承担着重于泰山般的责任,自我完善、不断创新、勇于挑战、精打细磨,更快地适应行业的新变化,更踏实地打磨选题,更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提高自身素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断开发出更多“高品高质”的出版物,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