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时评在理性权威表达中提升共情能力的探索
——以“奋斗时评”为例

2022-12-18 21:14:22贾程秀男
新闻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劣迹时评共情

贾程秀男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哈尔滨 150001)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论述,时评作为传统媒体彰显自身观点、风格的品牌栏目,是权威表达的“响鼓”和“号角”。进入新媒体时代,自媒体运营个性更加鲜明,观点交锋更加激烈,对于传统媒体的时评类栏目而言,单向式的输送观点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对话方式。因此,以党刊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在策划时评类栏目的选题时需要注重提升共情能力,即以平等对话姿态在互联网格局中重新找准定位,在捕捉热点的基础上以良性互动交流来提炼时评的策划方向和观点提炼,结合受众的阅读体验来推出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大众共情能力的精品力作。

一、提升共情能力是新媒体时代期刊时评策划的着力点

共情力,是一个心理学上概念,是指一种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遭遇,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而共情意识则可理解为主动感受和理解他人的一种意愿、意识。可以说,共情力的提升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日益融入当今的传播格局当中,所谓“有暖度”的媒体即是共情能力高的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间的竞争与比较也更多体现在共情力的强弱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长久以来形成的传播格局让其在选题策划、语言表达和社会引导上更多带有“教育者”的色彩,总是告诉受众,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而对其背后的原因和道理阐发的则不够“接地气”,特别是在评论这一凸显观点性、思想性的文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长此以往,媒体与受众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逐渐出现“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倾向,使得网络时代的媒体受众出现“倦怠感”,影响了主流舆论引导力的提升。而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类作品则更多地淡化说教式的点评方式,以交互式的形式对热点问题进行点评,运用受众易接受的网络语言表现观点,采取碎片化、高频次形式进行传播,往往能够在热点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回应受众,捕捉受众的主流观点乃至相反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受出版周期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不如新媒体平台灵活,但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时评策划必须要拥抱互联网思维,其中最重要的呈现形式就培养和提升共情能力。

基于此,“奋斗时评”一改以往只针对重大时政选题进行策划的方式,而是也将视角锁定在社会民生议题,切入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极大满足了受众想要表达而未能提炼出的观点,迅速向各个传播平台形成与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持续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奋斗时评”在理性权威表述过程中提升共情力的实践

2021年,省委奋斗杂志社相继开通奋斗网、奋斗者客户端,在原有“奋斗理论圈”微信公众号基础上形成了刊网端联动的全媒体宣传格局。在适应网端传播模式的过程中,提升共情力可以让传统媒体的时评作品更加贴近网端受众的需要,让主流媒体的权威理性表达在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还能成为“出圈”“爆款”的产品。

为了积极适应融媒体时代的需要,“奋斗时评”立足时政热点问题和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加大策划力度,同步“命题”,差异化“表述”,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传播平台的不同需要。在针对整治劣迹艺人相关事件策划时评的过程中,起初对于是否围绕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发声还存有顾虑,认为党刊是相对严肃的传统媒体,并不适合对偏向娱乐性的社会新闻进行评论,但在媒体融合时代,很多自媒体平台对劣迹艺人问题的解读同样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没有从该事件对主流社会价值、法律制度、青少年心理养成等社会问题层面去深刻剖析。作为党刊,有义务承担主流权威媒体的理性表达、积极引导的社会责任。为此,“奋斗时评”在奋斗网和奋斗者客户端上结合社内编辑记者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开设了8个子栏目,分别从法律层面、道德层面、青少年层面、资本层面等不同角度聚焦该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注重运用共情分析的方法解读新闻事件,《“顶流艺人”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文中,在谴责劣迹艺人违法乱为的同时,更加从“顶流艺人”之所以无所顾忌的症结——粉丝现象入手,阐明劣迹艺人违法其个人私德不修只是表象,炒作粉丝经济,操控追星热潮的所谓幕后资本才是应该谴责的对象,必须从源头治理,该评论论理充分,指明劣迹艺人的悲剧有其个人的因素,更有复杂的社会因素,让受众更加全面接受评论的观点,避免模糊评论的焦点。《让劣迹艺人永远丧失舞台》一文则从行业内律的角度出发,从劣迹艺人周而复始犯错,又周而复始“复出”这一乱象作为评论的基本视域。评论在策划创作中肯定了合理追星无可厚非,但盲目追星往往会让劣迹艺人有“东山再起”,如果行业管理对劣迹艺人大开方便之门,那么将会造成更加负面的社会影响。评论没有单纯指责粉丝追星过程中一些不理性行为,而是侧重对行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内律上,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让正确价值的理性权威表达能够让受众更易接受,产生共鸣。《青少年的偶像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一文则从粉丝群体的主要构成——青少年作为目标受众,在策划撰写过程中,针对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的特性,语言风格上更加注重对网络流行语的改造和驾驭,不过分强调追星的负面意义,而是强调应该追什么样的“星”,用大量事实来论证颜值即正义的谬误,阐发青少年盲目追星、过度娱乐化需要从根源治理,在学校、家庭、媒体等多个环节都要倡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同时该评论还配发海报和短视频,让文中的主要观点能够随着多元传播手段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中。《“红透天”不能“遮片天”》的策划创作中,在注重逻辑严谨和观点鲜明的同时,注重个例说明与共性总结,面对受众眼中劣迹艺人每每犯错,又每每逃脱法律制裁的“乱象”,精准选取评论切入点,受众对劣迹艺人这种超越法律特权的行为虽然有很多不满,但却又难以厘清其中的问题症结,该评论则从受众的疑问出发,抨击所谓明星的“危机公关”,重申遵循法律法规才是艺人从事演艺活动的根本遵循,违法必然会承受制裁,劣迹艺人并不能以自身社会影响力来干扰执法活动。评论配发的劣迹艺人接受依法处理的代表性案例,以“观点+实例”的形式在说理的同时更有现实佐证,让受众一目了然,清楚地看到党和政府处理劣迹艺人问题的决心。通过共情化的表达,“奋斗时评”让理性权威的观点更加自然地紧贴受众认知需求,起到精准引导,成风化人的积极效果。

三、“奋斗时评”在理性权威表述过程中提升共情力的经验启示

(一)提升共情力,是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时评作品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传统媒体要在互联网语境下增强理性权威观点的输送必须具有更高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媒体融合时代观点的释放与接受更多从媒体端向受众端转移,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启发共情意识显得尤为关键。在分析相关事件的过程中,立场设定要兼顾多数与少数意见,注重用数字说话、实例说话,坚持个性原因与共性原因,表象原因与深层原因并重分析,力戒说教式的硬性表述,以柔性化说理形式加深受众接受观点的主观意愿。

(二)提升共情力,是媒体融合过程中打造“精品”“爆款”时评作品的积极因素。时评作为观点最为个性鲜明的问题,要突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必须锁定“热点”,对准“焦点”,有意识研发现象级产品,既要考虑多角度、长链条的系列评论的策划,更要抢抓突发事件的短线作品,迅速从社会共识出发,在文字评论的同时提炼观点制作系列海报、短视频营造集聚声势,从而以使长线有“精品”,短线有“爆款”。同时,要探索利用场景意识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消除隔阂感,在提升时评共情力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与刊物特色定位和内容优势之间的契合与互补。

(三)提升共情力,是增强主流媒体平台与新媒平台粘性,丰富交互式传播模式的新突破。与新兴社交媒体相比,以期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突破单向传播模式必须依靠网端微建设,奋斗网、奋斗者客户端开通后,不仅是平台载体的极大丰富,同时需要持续扩大目标用户下载与关注,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依靠有共情力的时评作品来“先声夺人”,迅速达到“圈粉”的目的,进而理性权威的表述能够占领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同时,要重视时评发布后的受众评论反馈,及时根据受众的点评来分析今后策划的主要方向,注意吸收网言网语中的积极元素,在权威理性说理的同时,让受众更想听、更爱听,更易接受来自主流媒体正能量的观点。■

猜你喜欢
劣迹时评共情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When Stars Collapse
WHEN STARS COLLAPSE
汉语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8:40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时评的一般思路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中国大陆禁制所谓“劣迹”明星之现象评析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封杀劣迹艺人
环球时报(2014-10-09)2014-10-09 08: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