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珺 卫莹
(中共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合肥 230001)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持续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形态的媒体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发展困境。现如今,为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仍旧占有话语权的一席之地,传统媒体纷纷为转型作出探索,走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应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平台等方面的深度结合。
在Web2.0(Web2.0也被称为读写网络,开始于2004年左右,至今也仍然处于Web2.0时代。它由社交媒体网站、博客和在线社区组成,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实时地交互和协作)时代,社交媒体优化革新了传播形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直接切断了传统媒体的受众通道,很大程度上掠取了受众的眼球,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式微。虽然现阶段很多传统媒体进行了融合转型的尝试,但是出于各种限制,并没有实现预想之中的目标,各个传统媒体的转型成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传统媒体的转型困境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获取困难,传统媒体用户的大量流失使得转型后的媒体获得新用户难度加大。二是因为新媒体对技术要求较高,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因为技术缺乏无法快速融合。虽然有的传统媒体会将新媒体部分外包,来获得技术平台支持,但这种操作常常因为沟通成本较少,导致产品缺少个性化,失去了媒体融合的温度和深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实现融合转型的前提,其关键性意义在于,新媒体技术可以达成传统媒体难以达成的三种价值:一是联结用户,畅通需要;二是互动加入,开放分享;三是联结虚拟,沉浸结合。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环境中,新媒体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可以进行互动的用户,而之前传统媒体所面对的大多为静态的用户。且新媒体技术可以以受众为核心,创设大数据信息平台与用户平台,在这一前提下,合理引进大数据信息技术,来探索研究数据与数据之间所具备的联结,使用这样一种联系来精确展开受众画像,切实达成受众的实际需求以及个性化定制的应用体悟,经由VR、H5以及无人机航拍和移动直播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各式各样的崭新的体验成效。
传统媒体转变自身形态进行发展进步的理念革新,需要对互联网科技思维进行培育提升。过去,传统媒体多是秉持着“将信息内容作为核心”理念,受众也都是相对被动进行联结的,在这一状况之下,媒体的受众大多是带有平面性、局限性、低频次的静止群体,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多是单向的,缺乏紧密的连接。在信息技术互联网与数字信息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经由Web 1.0(Web 1.0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当时的互联网是静态、只读的HTML页面。用户之间的互联也相当有限)、Web2.0这两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推进,尤其是将Web2.0作为显著特点的“自动分流效应”以及“多节点无中心自发转达传播”,最大程度开拓加大了双向沟通互动,媒体的受众“升级”为用户,而用户的自身个人价值也持续不断显现。新媒体技术前提支撑之下的新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高效率高质量对接,将用户作为核心,将体验作为中心,这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思维。传统媒体转型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培育出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思维。但是这一转变不是简单地将现有内容与数字信息化相融合,将过去存有的相应内容复制在了互联网之中,这也是当前时期大多数传统形态媒体进行转型进程中,困难重重的因素之一。这对于传统形态的媒体转型来说,单一地复制某一种全新技术,如传统的纸质媒体跟风构建出一个新闻网站、技术外包构建出一个客户端等。如果单单是将互联网等全新的媒体方式作为纸质媒体,展开产品所具备的影响作用力拓展,或者将其作为提升意义与作用的媒介,过去形态的媒体转型将没有办法获取十分有效的收益。新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转型实践的关键钥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缺少网络科学技术思想的过去形态媒体,没有办法获取实际意义性质的转变,过去形态媒体转型前进的思想优化,应该重视将把关者转变为服务者,在网络科学技术大环境之下,信息资讯高速传输,过去形态媒体面对“静止”的受众,与此同时因为纸质媒体的信息展示空间等较为紧凑狭窄,过去形态媒体可以将大量的外界事务进行信息化处理,从而为广大受众展示具有实际效用的信息。十分明确的是,传统媒体所扮演的是“把关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权威媒介性质。
在现阶段媒体相互融合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过去形态的媒体并不会被替代,而是可以经由网络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切实达成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发展的新的新闻传播体系。
首先,对于当前信息大环境发展态势而言,新浪微博、微信平台公众号、抖音快手短视频等全新媒体模式持续产生,展现出来的是多元性用户加入、一同进行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交流互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性标准。例如,在移动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下,使用移动网络技术可以高效达成移动终端的连通直播,信息与受众间也可以实现高质量互通与分享。应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简易信息聚合,简称聚合内容)达成广大受众所在意的“私人订制”,移动网络技术之下,各式各样类别的终端产品可以经由接触受众的实际需求,对受众进行画像。
其次,在过去形态的媒体转型具备一定难度这一方面来看,云计算以及大数据信息技术可以高效达成智能匹配客户信息数据,从而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构建大数据信息系统、智能化生产传送系统以及受众个人的信息平台。例如,凤凰卫视与华为进行合作,引进了云计算、虚拟化等相关技术,创设了全世界范围之中的2+7分布式云数据中心,同时构设了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Network),有效整理合并了云端的资源信息,将物理分散的数据信息中心进行逻辑性集中管理,有效实现了跨区域业务分布。
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04亿,占据了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用户总数的四分之一,面对着如此巨大的互联网用户规模,相比于新媒体的“用户至上”,传统媒体的“内容至上”模式在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冲撞之下,受到了十分强大的影响。事实上,“内容至上”凸显的是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与高质量,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结合相融进程中,“内容至上”的思想理念不应被抛弃,而应该得到加强,在“用户至上”和“内容至上”中寻求平衡。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从Web1.0发展到Web2.0,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思维理念以及相应的思想体系也不断升级进步,经由过去的从上到下资源信息统一管控系统,转变成为了由下至上经由用户进行主导的互联网信息系统。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也随之不断兴起,用户不单单是过去在互联网网站之中获得信息资源的浏览人,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内容的生产人与制作人,其智慧以及相应的创造能力经由互联网信息技术持续不断被释放,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也遍地开花、发展迅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自然应该重新认知用户的角色和价值,重新审视对待用户的态度,重新评测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整合信息资源内容,在云计算等全新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依据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对其提供出更加满足人们标准的信息内容。这不单单是横向广度上的拓展,更是纵向深度上的提升,如此才能实现传统媒体信息内容吸引力、覆盖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应该将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应用新媒体技术特性,经由共融、互补等模式,持续补足传统媒体在内容方式与传播媒介方面的欠缺之处,全面加入数字化技术,将新媒体技术作为坚固基础,不论未来信息技术怎样发展,传统媒体都应该汲取新媒体的传输优势合理应用“长尾理论”,发出权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