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靖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变革了信息传播模式,还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新渠道。现在的电视台在5G、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正逐步建设为“屏、网、微、端”全覆盖的传播矩阵,引入中央厨房式智慧采编平台,打造“全网采集、定制化生成、全媒体发布”的新闻制作流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采访作为记者的重要职业技能,新的信息社会环境必然需要记者掌握新的采访形式来提高电视新闻质量,从而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为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式,如疫情期间在各大直播平台兴起的连麦采访模式,有效解决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受空间限制的难题,央视新闻等诸多主流媒体的记者在此期间纷纷采用这种直播连麦采访模式来完成相应的采访任务。由此可以看到,新媒体给记者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采访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更多的开放性空间,使得采访更具灵活性。电视新闻记者应用新媒体平台可以进一步优化新闻采访流程,加强与大众的沟通与互动,了解大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应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积极应用新媒体平台,面对不同的情况迅速选择最佳的采访方式,营造更好的采访环境,以获得更优质的新闻素材。
新媒体时代,大众可以使用多种渠道来获取新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趋向于使用高效、便捷的新媒体平台接收新闻。如今互联网平台上信息传播速度快得惊人,每分每秒都会出现成千上万的信息[1],越“新”的新闻越具备传播优势,那如何才能做到更“新”呢?新闻记者只有提高采访速度,才能更快地把新闻发布出去,因此记者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必须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来缩短新闻采访时间,争取做新闻发布“第一人”。另外,电视新闻记者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快新闻传播速度,当有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抢占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为大众提供实时新闻。
新媒体时代,与新闻媒体互动是社会大众的需求,社会个体不再满足于作为被动的新闻受众而存在,而是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广泛参与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受众的角色转为用户,对于不喜欢的信息,他们会屏蔽;对于喜欢的信息,他们会点赞、评论、转发。而且,各大平台还通过算法推荐来适配用户的兴趣,让用户彻底站到了“中心位置”。不仅如此,如今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成为一名“公众记者”,以亲历者身份、第一视角来发布身边发生的事件,由此诞生了许多“网红记者”“网红社会观察者”。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的这种变化,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明确新闻采访的形式,从而收集更有效的新闻素材。
新媒体时代,记者创新采访形式对电视新闻行业和自身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电视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创新才能适应媒介变革形势,推动电视媒体发展。如今的媒介竞争十分激烈,大众拥有众多可选择的新闻接收渠道,电视新闻记者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创新新闻采访形式,便会降低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开展采访工作产生了冲击,但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当大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日趋下降的时候,巨大的压力便摆在了电视新闻工作人员面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商品势必会被淘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人自然是同样的结局,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创新采访形式,既是为媒体又是为自己,可以促进自身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制作出更加优质的新闻产品。
在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各级电视台纷纷建设了融媒体中心,这为记者开展采访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在采访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开拓新的采访方式,提高采访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强与新闻受众的互动。笔者归纳了近年来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采访形式,主要有以下3种:
第一,云连线采访。云连线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是新媒体多方互动连线工具,提供实时性、多元化、稳定流畅的音视频交互平台,使记者与被采访人员的互动不再受到时间和地区的限制,适用于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和中高端会议直播场景。使用者只需在手机上下载云连线App便可以参与新闻访谈和直播互动,与节目主持人和其他在线嘉宾进行互动,亦可以实时观看直播节目。比如,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承办的“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厅”便通过云连线对山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员代表及其家人在节目直播过程中进行了实时采访。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录制了一期主题为“中国和比利时建交50周年”的节目,共有1名演播室主持人和4名嘉宾进入云连线会议室进行线上交流和讨论,节目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当然这种云连线技术还可以为记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提供支持,特别是在一些灾难事故类新闻报道中,云连线采访具有巨大的优势,记者只需要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便可以展开即时采访。
第二,直播连麦采访。直播连麦是网络直播平台兴起的一种互动形式,由一名平台用户作为“连麦主理人”来发起活动,先选定话题、确定嘉宾、发布预告,然后在预定时间开直播,连麦事件当事人或者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设定的话题进行“圆桌派”式的讨论,进入直播间的网友可以听到他们对不同观点的解读。记者采用直播连麦的形式可以快速连接新闻事件当事人,直观、快捷地呈现新闻事件,引起话题讨论。现在很多新闻媒体都纷纷采用这种形式连线嘉宾进行采访。比如,2022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推出的奥运冠军连麦栏目,连线了武大靖、王濛等知名人物,特别是连线武大靖的那场直播,当晚的直播观看量突破1022万次,微博互动超30万次。再如,袁隆平院士逝世当晚,新华网微博官方账号在其栏目“新华有新说”中发起连麦活动,与网友共同致敬、悼念袁老。直播连麦是一种新的采访形式,它是新媒体账号在网络空间直接发起的采访活动,可以直接面对网络受众进行新闻传播,这种形式更加适合新媒体特性,所以电视新闻记者必须重视这种采访形式,拓展电视新闻的网络传播渠道。虽然一些网络达人也会针对一些社会话题与大众连麦展开讨论,但是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媒体的公信力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为在流言繁杂的网络世界里多数人还是更加相信专业媒体发布的新闻。
第三,虚拟采访。近年来,元宇宙的概念逐步走进大众视野,这一概念指的是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会议软件Horizon Workrooms中以虚拟人物形象接受了采访。意大利《晚邮报》的科技频道“LOGIN”推出元宇宙主题节目,在元宇宙演播室对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主席张康阳进行了采访。依托于虚拟形象的VR场景沟通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初步显现,但其还没有普及。目前,元宇宙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随着虚拟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使用虚拟形象来完成部分工作是非常有可能的,记者和被采访者采用虚拟形象进行对话、交流、讨论自然也不是难事。因此,笔者认为虚拟采访是一种未来可期的新颖采访形式,等到社会大众都能拥有一个虚拟形象的时候,虚拟采访或许会成为主流的采访形式。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用电视这一种传播媒介进行新闻报道,更要考虑新闻内容的多平台、多媒介分发要求,拓展新闻传播渠道。因此,新闻记者必然要根据新媒体语境对采访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在采访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优化采访技巧。记者在采访准备阶段要根据网络用户的新闻需求、信息偏好来制订采访方案,拟定采访流程和采访提纲等,不能使用原有的采访模式,要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分析网友的反馈意见,基于数据分析来调整采访内容。在采访现场,记者要敏锐捕捉细节,营造轻松的采访氛围。同时,记者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快速了解被采访者的性格特点,并且通过自己的采访技巧引导嘉宾回答问题。采访时,记者应考量采访内容的网络传播价值,根据网络观众的心理需求来设定采访问题,并且调整提问的节奏。对于那些通过新媒体实时直播的采访,新闻记者更应采用全新的采访形式,虽然不能随意发挥,但是应尽量避免严肃刻板的提问,保持对网友的亲和力,加强与网络观众的互动,了解网友的想法和观点,选择网友关注度高的问题来提问。采访结束后,记者应及时进行反思,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查看新闻报道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向具有丰富经验的新闻报道人员进行学习,分析他们的技巧,提升自己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采访能力。新媒体时代,广大受众可以利用丰富的途径接收各种前沿知识与新闻[3],所以对于能够引起受众持续关注的新闻事件,记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采访速度,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新闻报道,这主要是因为受众对信息的更新速度要求较高。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加喜爱贴近性、情感化的语言,因此新闻采访人员应避免使用严肃、枯燥的语言,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一些网络用语,拉近新闻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比如,目前正流行的视频网络日志(Video blog,Vlog),很多记者将自己的采访过程制作成年轻人喜欢的Vlog在网上发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内容都适合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记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呈现新闻采访过程的形式。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长受限,所以必须筛选掉大量采访内容,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网络平台开设专栏,形成资源库式的集中报道,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来解读新闻事件。
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要融入“新”的理念,将新媒体理念融入自己的采访思维中,摆脱固有模式的束缚,优化自己的采访技巧。首先,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采访理念[4]。以“受众中心”为导向,记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用户的信息需求来选择采访对象,设定采访主题,确定采访问题,并且在采访中要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真相。比如,多地烂尾楼业主集体停贷事件在各大社交平台引起了轰动,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停贷的后果、相关的法律规定、银行的责任等,事件一出便有自媒体开始发布各种普法视频,抢占先机。对此,新闻记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受众为中心”来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提高新闻采访效率。其次,重新定位记者的角色功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和传播不再是记者的专有工作,普通大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且一些网络达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5]。在这种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专业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优化自己的采访技巧,从而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再次,适应新媒体的碎片化特性[6]。新闻记者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取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就必须要适应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特性,将新闻采访的主题进行分解,用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小主题内容,同时记者应在新闻编辑阶段按照新媒体的特性来进行设计新闻呈现形式,如设计竖屏版的新闻视频,这有利于手机用户观看。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电视新闻记者只有积极优化新闻采访的形式,从技术、表达、思维三个维度进行创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新闻报道,满足社会大众的新闻需求,这也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