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运动队医疗康复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以及对策

2022-12-18 14:53李志刚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9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育事业医疗保障

李志刚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 北京 100061)

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上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刚好也印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背后更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运动员的艰辛付出[1]。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圆了我国百年奥运梦;而在刚刚过去的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克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取得佳绩,全国上下举国沸腾;2022年北京冬奥会更是令全球瞩目。作为一名服务于中国体育事业十年以上的体育人,笔者由衷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祖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前提下,各个项目运动队以及项目基地的医疗康复保障工作也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一支专业性强、针对性高的保障团队,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赛场争夺的日趋激烈,各个运动队对医疗保障任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之间的配套问题也更加被人们重视。作为医疗保障服务的提供者,一方面,要保障团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了解队伍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足量的医疗康复保障服务;另一方面,也要适时结合时代的特点、队伍的特点、项目的特点,对保障团队提供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使供需双方达到和谐一致,确保运动员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从而在比赛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荣耀下,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下中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医疗保障工作还是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解决、优化,以下笔者就以个人在服务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从个人的观点探讨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重复化严重,利用率不足

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有力保障,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好事,把事做好,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竞技体育成绩得以持续提高。近些年来,由于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项目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训练、医疗、康复等保障工作的要求也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为了得到全方位保障,许多队伍在设施设备上追求“大而全”“专属”的心态明显滋生并蔓延。其实这个心态的本源目的在于优化队伍保障水平,为队伍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和保障条件,这也是有益于项目本身的事情。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源重复化严重,利用率不足。例如,以国家队各个运动项目为单位,每个单项项目常驻运动员只有30~50 人,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队伍的医疗保障工作。许多队伍都以本项目为中心,购置了大量的治疗仪器以及体能康复训练设施设备,因此各个队伍都有治疗仪器和训练设施。如果一个训练基地有5~10 支队伍,那可能一些基础的设备会购买5~10套,导致硬件重复率极高。以力量训练仪器为例,作用当然是很重要的,没它们真不行。但就一个项目而言,可能利用这些设施设备做力量训练的频率也就是2~3 次/周,每次半天左右的时间,除此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设施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再加上每年各个队伍到全国各地的训练基地去转训,期间大量的设施更是不可能随着队伍流转,这就更加剧了资源利用效率低、投入产出比较差。与国际上很多体育大国相比,我国的硬件设施并不落后,但在利用率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

1.2 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和规范

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配套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在体育系统中,为运动队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专家经过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工作,为中国的运动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对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中,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其一,从业人员的来源比较分散,有退役运动员,有医学专业毕业生,有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有中医康复专业毕业生等。其二,分工不明确,很多时候在工作中,大家做起事来普遍不是按工作内容分工,而是按人头划分所需负责的队员,诊断、治疗、按摩、康复、体能,什么都得略通;同时团队协同能力弱,大家按照队员来分配保障,基本上就是各自负责各自的队员,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协同配合。其三,没有严格的资质认证标准,在国家队层面,这么高水平的运动队中可以见到的医疗服务保障人员,其从业资质繁多且复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特点非常庞杂,方式方法千姿百态。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术业有专攻,专业化、精细化、协同作业,必然是未来每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应尽可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这个行业需求的专业化体系,包括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医疗保障服务资质认证体系,规范化培养行业后备力量,加强医疗康复的队伍化建设等。社会在不断发展,体育事业也在飞速前进,同样医疗保障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不能再单单凭借经验以及经历进行单一的、简单的小作坊式作业,而要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医疗保障体系。

1.3 医疗康复工作具体实施个性化太明显,规范化不足

由于没有专业化的培养体系,没有明确的从业资质认证标准,从业人员的来源五花八门,这也导致了从业技能的千差万别。各个队伍医疗保障团队在长时间的实际工作中,基本都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所长,这些特点和长处都是一线保障团队的服务人员在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摸索中获得的,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有精华也有糟粕。而且各个队伍之间相对封闭的治疗环境,缺乏技术的流通和交流,导致了好的方式方法推不出去,不能对行业整体的水平起到推动作用;而一些早该淘汰或者效果不佳的方法,不能及时摈除[2]。很多时候保障团队的治疗效果与队伍的成绩并不成正比,如有时候队伍的成绩好了,很大程度上就把医疗不足的问题给掩盖了下来。很多时候大家思维会出现惯性,比如认为队伍拿了那么多块奖牌,成绩好,当然医疗保障水平很高,其实真的不是这样。在多年的服务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笔者见过很多顶尖的运动员因为治疗不当或者一味信任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多的主观倾向,而导致自身运动生涯转折甚至是终结。以康复训练为例,笔者以前曾经带过几个在国外做过体能康复的运动员进行训练,了解到在国外一些顶级的康复诊所的治疗过程中,所做的体能康复训练基本都是模板化的规范化训练,清晰、明确、简单、直接,反馈也很不错,效果也比较稳定。而在国内做同样伤病的体能康复训练,训练师本人的个人特点以及偏好会非常明显贯穿在训练计划中,而且有时候会过分追求新颖,设计出很多华而不实的方案或者训练动作,进而导致在同样的伤病、同样治疗目的的情况下,每个康复师之间的康复方案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因此同样的伤病,不同的人来负责,康复效果波动性极大。

1.4 长期跟随运动队的医疗康复人员出差时间偏长,工作压力大

在中国,包括教练员、科研人员和队医在内的“训科医”是目前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3],绝大多数运动项目或者俱乐部都配有2~5 名队医。在竞技体育系统范围内,队医是一个非常光荣也非常辛苦的一个职业。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运动,不像组织社会体育大众健身那样简单,它对训练时间、训练设施、训练场地甚至于温度气候都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很多备战因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注定了作为保障人员,要跟着运动队走,跟着运动员走。工作时间随训练、比赛安排而定,加班加点、节假日不休息都只是常规操作。作为一名队医,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必备的品质,这个品质也是工作责任感的具体体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很多队医长年随队在外,全国甚至全世界到处跑,地点不固定,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是半年、一年,家中妻小都不能照顾,父母床前不能尽孝,真正是舍小家,为大家。笔者的一个同事,常年在运动队中工作,最长的一次将近一年半没有回家一次,个中艰辛,难与人言。笔者认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固然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特殊需求。但人都是有感情的,长时间离家在外,很多时候还是会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感情亏欠,甚至留下巨大的遗憾。

2 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

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在当前专业运动领域内切切实实存在的,也是笔者在服务运动队过程中所亲身经历的情况,绝非偶然现象,应该是存在于整个大行业的一种共性。“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能发现问题却放任问题置之不理,应究其原因,加以分析,力争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防患于未然。笔者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观察和思考,分析这些问题的出现,发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资源优化配置的方针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国家经济的发展,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从勒紧裤腰带办事业的苦日子,到现在国家的富裕,这些年举国上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虽然促进了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硬件重置率高、空置率高等方面的问题。

2.2 形成系统化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一个过程

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到今天,医疗保障体系系统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个体系的形成也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现在其实正是在体系建立的道路上前进,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虽然道路是曲折艰难的,但未来的结果一定是形成完善的体系。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问题更多只是发展惯性遗留下的问题,或者前进路上的摸索阵痛,解决是必然的。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是科学发展体育的必要结果。

2.3 新事物的成长需要时间

体能康复还属于比较新的领域,需要时间成长发展。其实康复医疗这个领域,近些年来才被逐渐重视起来,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也就是说,在幼儿时期尚未形成稳定的框架和发展模式,其理论体系以及实践能力还没有被完全地规范化、系统化,成长模式还在摸索中,甚至在模仿一些以前的行业模式。比如,技术的传承很多时候也是靠一对一的传帮带来实现的,没有完全统一化的培养,就达不成规范化的作业和标准。

2.4 艰苦奋斗的形式需要转变

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老一辈的体育人都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时期过来的,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社会关注度,都远远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那个时期专业人才稀缺,缺兵少将、人员匮乏,大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克服了种种困难,支持了体育事业发展。而新时期的艰苦奋斗,不再是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而是提高精神境界,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不再固执地拘泥于过去的形式。现阶段的体育事业,既有需求,也有条件,要让体系制度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进行适当的变革,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3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综上的问题以及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上述的问题,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良性发展,以实现体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实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立综合性训练基地,加强队伍之间的交流,提供公用医疗康复设施的建设。打破小集体所有化,建立队伍的共有共用制度。充分了解队伍的需求,精细化供给,以避免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时机成熟的时候,逐渐对外开放训练场馆或者设施,提高硬件设施的利用率[4]。

3.2 建立精细化分工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适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成熟的、规范的认证、服务体系,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体系。比如,康复师一般是具有物理治疗师和运动防护师执照的复合型人才,工作任务是帮助运动员从伤病中恢复至比赛状态,是教练、医师、运动员之间的桥梁。按摩师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赛前、赛后运动员的放松,以促使其尽快从疲劳状态中恢复。运动防护师是通过特别训练和保护,降低球员运动损伤的频率[5]。

3.3 规范行业标准

建立健全行业的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医疗保障具体工作中的边界和内容。比如,在医疗保障人才的培养阶段,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一方面,要规范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要与康复治疗专业的特点相融合,通过标准化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康复事业更好地发展[6]。在实际工作的具体行为上,强化科学训练意识,提高训练水平。

3.4 实行相关保障人员工作轮换制度

体系的建立,规范化服务的形成,会逐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疗康复服务人员[7],这也既可以服务大众体育,也可以有效建立人才库效应。在大量优秀的医疗康复人才中实行随队人员的轮换制度,以一个月或者其他时间为一个周期,既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一线工作者在为队伍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能尽一份家庭的责任,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4 结语

以上内容是笔者在多年服务国家优秀运动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切实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想法。所列举问题不针对任何训练基地或者运动项目,解决对策尚停留在个人的设想阶段,并未在实际工作中全部付诸实践,有待于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育事业医疗保障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5号(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
防控医疗保障战线的坚实卫士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贵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助力脱贫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