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深刻意蕴

2022-12-18 11:55赵英臣
新视野 2022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文/赵英臣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的集中概括,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1]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我们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不能有丝毫动摇。”[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无论形势怎么变化,我们党始终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的根本政治保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充分证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中形成并确立党的基本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赋予基本路线新的时代意蕴和新的内容,在发展中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内涵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我们既要长期坚持不动摇,又要与时俱进深化认识和全面贯彻落实。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新时代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领悟和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明确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4]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做出正确分析判断,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但由于经济领域中的“左”倾错误始终未能得以彻底纠正,并蔓延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工作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5]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强调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经济每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快点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大会提出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7]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了具体规划。胡锦涛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今后,我们必须继续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8]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离开这个中心,国家日益积累起雄厚的经济实力,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带来中国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决议》指出的:“改革开放以后,党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9]

新时代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内涵发生了变化,但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和战略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习近平指出:“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10]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新“两步走”战略,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因此要继续抓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推进,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经过40多年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02年为1.47万亿美元,仅是美国的13%、欧元区的20%,排世界第七位;2021年已跃升至美国的77%、欧元区的114%,稳居世界第二位,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第70名左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对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重视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内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制度优势,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其中,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创新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第一驱动力和引领地位;协调发展理念,指明了党领导一切、协调各方的根本工作方法;绿色发展理念,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开放发展理念,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内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反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的新时代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发展路径,正确处理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和稳定协调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并注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生态环保、公平正义和科技创新等问题。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也将成为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分配结构优化的过程。基于对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科学判断和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5%左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二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必须领导一切,是我们一贯的原则。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极端重要的。胡锦涛多次提出坚持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决议》中“坚持党的领导”居于首位。党的领导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大命题。从战争年代确立“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的根本原则,建设时期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到改革开放后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再到新时代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得出的科学认识,更是我们在未来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根本原则。《决议》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1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最内核的属性。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鲜明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2]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总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十三个方面显著优势之首;《决议》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3]可以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既是实现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内外的重大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历来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的,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中心和主导。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实现经济健康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习近平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14]“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1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善于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979-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和行动力对经济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定盘星。在新的形势下,重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发展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协同推进党的领导与初心使命、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在当今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就在于改革开放。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6]1958年9月,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时说:“搞八年没有摸到一条路,不会搞。也是因为制度没有改革。”[17]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并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表述。[18]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江泽民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阐述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基本方略、方法步骤和重点任务。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正如《决议》指出的:“经过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20]中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还是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提出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的实践途径,注重处理解决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创新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党的领导,保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进行全方位的、公平性的制度建设,构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效率、公平和创新,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造一个既能高效发展也能公平分配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创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勇于探索、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自力更生,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集体创造力,坚持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仅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还要共享精神、社会、生态和政治等各个层面的成果,逐步实现由低层次、单项的共享走向高层次、多元的共享,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点”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21]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从打开国门搞建设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实践中,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效率与公平、开放与秩序等方面的矛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变迁、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生态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生产与生活、贫穷与富裕、发展与安全,追求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注重发展与变迁的平衡性与协调性,提升社会、市场和政府力量“协同性”治理的能力,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效政府、有为市场和有序社会的基本格局,更好地推动建设全方位的、均衡的现代化。发展是最真的道理,改革是最强的动力,稳定是最硬的基石。

四 坚持人民至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进行科学总结概括。毛泽东强调,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必须坚持为人民谋福利,必须坚持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他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阐明:“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2]邓小平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3]所以,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4]江泽民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基本路线是幸福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基本路线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出的实践纲领,为实现人民幸福奠定物质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注入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正是遵循党的基本路线,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稳健发展起来,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党在建党100年时庄严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干下去,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着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以人民利益为经纬谋篇布局,将人的发展和解放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就是要协调推进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方位地得到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5]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共同富裕”概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提出先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再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邓小平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6]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进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人民至上,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和协调配套的分配基础性制度,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构建返贫困预防体制机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治理效能,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更大保障。

五 结 语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党的基本路线在坚持和延续过去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实践要求,使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不断扩展。赋予党的基本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遵循和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坚持尊重历史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它科学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规律,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从统筹“两个大局”和中国发展大历史来深入领会党的基本路线必须长期坚持的深刻意蕴。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