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良书 吴银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党的这种自信是源于对两个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二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自身建设的规律。其中后一个规律尤为重要。正因为此,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问题,也是下一代、再下一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2]在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因为始终将自身建设置于核心地位,不断丰富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才从一个50多名党员的小组织,发展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政党,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阶级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一大难题。对此,党在成立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认识,直到延安时期,才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而实现了在中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3]的党建目标。毛泽东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对此,邓小平曾予以高度评价:“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并且用这个学说来教育我们全党、全军和人民,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所以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4]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完成这项“伟大工程”,就是因为它揭示了“革命党”的建设规律,牢牢把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共产党的两大关键问题。
第一,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个人可以超越阶级出身的局限,经过党的教育,各阶级出身的人都能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上,他明确指出:“党内种种不正确倾向的总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所构成的。”[5]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导致的,但完全可用党内教育的办法来克服。这一思想观点在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继承下来。在这次会议决议案中,党完全抛弃了过去唯成分的做法,强调“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要“使党变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练(炼)成为有最高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党内两条战线的斗争,与共产主义的教育,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6]除了要求主观上接受共产主义,毛泽东也推动思想建设落到实践。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要求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7]这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方法落到实处。在干部任用上,毛泽东对思想的要求也是摆在第一位的,要求干部“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8]
1942年的整风运动是思想建设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延安整风就是要给每一个共产党员提供一次教育和改造的机会,从心灵上认识自己。毛泽东的“思想改造”和刘少奇的“自我修养”,也的确能够让每一个共产党员在思想上、灵魂上得到磨炼和洗涤,从而逐步将其净化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人”。后来在党的八大报告中,还继续强调了党内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党必须经常进行党内教育,不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损害我们党在政治上的纯洁。[9]
第二,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在毛泽东看来,“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也是使“不正确思想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0]他甚至认为,党建的核心工作就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鉴于此,在1937年8月《矛盾论》中,他明确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1]1939年10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又进一步强调:“不能了解我们的政治路线,也就不能了解我们的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12]1948年3月,在《关于情况的通报》中,他再次重申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13]
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很快在党内形成共识。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刘少奇明确指出:“有一些同志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软弱与盲目性,他们不知道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党,而只是单纯地着重从组织上建党,因而使党的建设流于形式主义”;“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和上述各种错误路线相反,他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我们党正是“实行了这条路线”,才“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成功”。[14]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核心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政策方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革命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由一个革命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15]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但是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并没有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以至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发展“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最终演化为“文化大革命”的悲剧。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才果断作出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并要求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1989年,邓小平还一再告诫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并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和指导方针。[16]于是在这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努力下,党开启了党的建设第二个“伟大工程”,即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7]党之所以能顺利推进这项“伟大工程”,就是因为它揭示了“执政党”的建设规律,牢牢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
第一,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一般说来,革命者是很难被制度化的,因为革命者的斗争热情与革命政权本身处在一种悖论情境。革命的号召力在于其对现实的批判性,但革命政权的本身却是一种制度化的现实。这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体制间的冲突,是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明确“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这一性质,并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政治社会状况,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对于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18]但是,这种转变是困难的。
长期以来,由于党未能克服这个障碍,忽视党的制度建设,以至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鉴于此,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邓小平强调从制度上建党,是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0]并不是要弱化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他重视健全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中心的党内制度体系,实际上就是要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党的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去,使之具体化、制度化。因为执政党只有充分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及各项具体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党。
第二,按“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在邓小平之后,江泽民继续思考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他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2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继续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22]于是,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思考,2000年初在广东、上海考察工作时的谈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3]
“三个代表”这一重要论断从经济方面深刻揭示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也要平衡好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保证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24]从文化方面深刻揭示执政目标与执政过程的内在联系。面对价值逐渐多元的中国社会,执政过程中“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25]从政治方面深刻揭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因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确保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发展的根基。“三个代表”集中地回答了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的执政党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将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要求,要在思想、政治、制度等方面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26]经过五年探索,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明确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目标,并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作为落实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要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7]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一重大命题,强调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又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做出顶层设计和新的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开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定。这个“新形势”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历史内容。一是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29];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三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一“新形势”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发展及中华民族发展的“嵌入式”关系,也推动党将自身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
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中,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并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思想建设上,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强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并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组织建设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政策,并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作风建设上,坚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从领导干部抓起”,[30]强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31]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32]在纪律建设上,坚持“纪严于法、执纪执法贯通”,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各项纪律严起来”。[33]在制度建设上,坚持依规治党,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34]在反腐败问题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决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以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正如习近平指出: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35]
第二,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的严峻形势,而作出的重大决定。[36]“生态”本来是指生物学中“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应用到政治生活中,则指的是政治系统运转的状态,它尤其关注政治系统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关联,是“党”和“国家”关系更加紧密而后产生的复杂状况。习近平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37]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要构建一个拥有100年历史、9500多万名党员的超大型政党的政治生态,根本不可能简单地直接套用任何一种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追溯党内政治生活的“原生态”,探寻党内政治生活的“污染源”,找准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态位”。其核心是要“抓住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围绕发生的腐败案例,查找漏洞,吸取教训,着重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压缩消极腐败现象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完善”。[38]总之,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细胞工程”。只有构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的领导核心。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党的建设规律亦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这已形成为建党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根本定位。中国共产党本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39]毛泽东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身份和角色的转变,迫使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40]其核心问题是党的“领导力”和“先进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邓小平强调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1世纪以来,在胡锦涛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这都是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而作出的战略部署。
第二,紧紧围绕党建目标和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建目标的正确引领,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建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1]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以“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42]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党又提出新的建设目标:“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43]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党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党建目标。[44]在这个目标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第三,牢牢把握党的建设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曾指出: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45]恩格斯指出:“一个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46]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同党内“左”右倾各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和壮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执政的背景下,“加入共产党,不独不要担负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在缺乏客观的自然的限制条件下,就会有不少落后分子、投机分子“钻入我们党内来”。[47]这要求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开展党内斗争,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国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管党治党的经验证明,党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才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48]正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49]
第四,正确运用党的建设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观点,也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根本方法。民主革命时期,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完成了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相对较少的国家里,建成“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党虽也意识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但尚未完全摆脱革命年代的建党模式,将一些传统经验和习惯做法照搬到执政党的建设上。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50]正因为此,改革开放以后,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使党经受住了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以及外部环境的各种复杂考验。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51]由此可见,实事求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党建规律的传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