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宿迁,223800)
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衍生了智慧教育。作为智慧教育的分支和具象,智慧课堂是智慧生命体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所,其质量反映了智慧教育水平。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关系个人进步和国家前途。批判性思维是智慧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构建智慧课堂的终极意图是培养兼备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自主意识和人机协同概念的智慧型人才。传统英语课堂存在重语言技能、轻思维能力的态势,我国部分英语学习者存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缺失的问题。英语智慧课堂的构建有助于推进英语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模式,充盈数字资源,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唤醒学习者自主思索和探究意识,协助学习者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信息化驱动教育朝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延伸,教育供给、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呈现精准化、共享化、开放化特质。英语智慧课堂承载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呼应了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折射了英语教育人才目标的要求。英语智慧课堂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创设和谐、共生、智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者语言能力,挖掘学习者高阶思维和内隐性素养,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英语课堂,是教学智慧、文化智慧、资源智慧、评价智慧的和谐统一。英语智慧课堂力求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觉反思,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学习发生、智慧生成的愿景。
英语智慧课堂延续智慧课堂的基本要义,倚赖互联、互通的学习空间,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支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学习模式,执行多维的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智慧课堂与单一学科的融合体,英语智慧课堂增添了语言习得的专有属性。浸入式、互动式语言情境和数字化语料资源是英语智慧课堂的独特表征。学习是一种参与情境的过程。[1]个体与情境或他人之间的互动是语言生成和意义建构的关键。浸入式语言情境借助科技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开展情境模拟、场景再现,辅助学习者经历仿真实性语言输入,感知语言规律,感受文化差异,形成目的语的认知机制。数字化语料资源是语言输出的原料供给。多模态、情境化、个性化的语料资源投入配置有助于实现语言产出的最大化,丰富学习者的语言体验,提升课堂有效性。
批判性思维可追溯至苏格拉底提问,形成于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繁盛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化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2]批判性思维内涵丰富,定义描述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具备一定共性,即建立在学识、技能、特质及态度上,涵盖质疑、分析、推理、判断、反思等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思维倾向的统一体。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3],它并非对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遵循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维护合理、推翻谬误的原则。
以突破桎梏、质疑他物、合理推断、自我反思为特点的批判性思维是维持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前提,批判性思维历经认识、改革,最终实现创造。作为智慧人才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互惠互利、共生共长。批判性思维重在“破”,创造性思维重在“立”[4]。创造性思维是批判性思维延展的成果,是自我审视、批判、肯定、再造的必然。批判性思维的参与为学习者知识的激活、审判、重构、积淀提供了可能,缺失批判性思维意味着丧失了信息驾驭的能力和认知深化的活力。
思维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集取新入信息,并将之与原有信息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糅合、归类、综合的烦琐的脑部运动过程。批判性思维是思维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其形成绝非凭空而生,而是分步骤、分阶段逐渐养成。英语智慧课堂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两者在目标设置、主体认定、过程开发等方面密切关联、高度统一。
一是目标协同性。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记忆层、理解层、应用层、分析层、评价层和创造层六个层级,其中创造层为最高层级。[5]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批判性思维深入和强化的期望。构建英语智慧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思辨能力卓越、具有自主意识和人文素养、满足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与批判性思维的主旨相契合。批判性思维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6]批判性思维同英语的人文性学科定位相匹配,两者共同服务于语言学习者,皆意在促进其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是主体一致性。生态课堂涵盖人的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人的因素意义重大。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习者的课堂主体地位是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作为英语智慧课堂的主体,学习者语言知识体系的完善、文化背景的丰富、探究和质疑能力的提升、创新意识的觉醒和回归终究取决于学习者的主观作为。无独有偶,批判性思维能力无法由知识直接转换或生成,亟须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学习者自主发觉、主动探究、自发矫正、自觉形成。学习者主体价值在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养成、智慧生成过程中得以彰显。
三是过程同步性。语言习得是语言、文化和思维彼此融合的过程。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语言学习的初级目标;文化的熏陶和积淀是次级目标;思维火花的迸发和点燃是高级目标。英语智慧课堂的活动设计、任务分配、情境搭建主要围绕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开发而展开。批判性思维在问题质疑、分组讨论、头脑风暴、自我反思中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语言知识的积淀、文化素养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三者彼此相容,并行不悖,协同驱动智慧的生成。
语言的学习并非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积累,英语智慧课堂高瞻远瞩,超越记忆层、理解层等低级层面,竭力企及创造层,批判性思维的秉持是通往创新层的必经路径。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目标的英语智慧课堂将会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使英语课堂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改革理想。
学习活动是主体认知活动的动态过程。主体性原则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重申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客体变革中的重要意义。在英语智慧课堂中,学习者应发挥主体效应,主动参与课堂语言情境的创设,善于辨别、积聚适切的语言资源,充分展现质疑力、探究力、洞察力、辩驳力和反思力等。学习者的脑力敏锐度和灵活性得以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得以深度挖掘。
批判性思维坚信主体理性思考的力量,质疑世事万物,追求事物本真,反对照本宣科,是个性化思维的极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生成空间,英语智慧课堂崇尚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习者独立思考、自决推断、寻求真相,惯于倾听学习者的质疑,在教学活动、资源建设、评价过程中扶植学习者自主批判意识,激励学习者自发参与,其个性化认知得以尊重和强化。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万物生息,发于本源。回归教育本真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发展的根本,是教育功能性得以延续的前提和归处。信息化支撑下的智慧课堂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己任,是课堂改革的高级形态。英语智慧课堂要厘清教育变革与坚守、创新与继承的辩证关系,坚守教育本真,遵循育人规律,推崇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培养学习者独立自主意识,顺利完成英语教育的重任。
目标是活动结果的主观预设,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指明方向。教育目标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体现了宏观层面对人才培养的最高要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教学目标依据教育目标制订,是教育目标在学科中的落实和细化。
在教育与技术、学科的互联下产生的英语智慧课堂是英语课堂的最佳形态,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高阶思维的创新型语言类人才,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智能特征加速了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由外显向内隐的转变。词汇、句法、语法和语言应用等外显性知识长期且稳定地霸占传统英语课堂目标的核心位置。英语智慧课堂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撼动知识的“统治”地位,在强调语言基础的同时,珍视教育本原,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人文气质等内隐性素养的共生。内隐性素养掩藏于冰山之下,极具抽象性,往往被忽视。智慧课堂是外显性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内隐性素养成长的主阵地。教师是智慧课堂的引导员和建设者。称职的教师自身应富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借此在课堂中实现理念的隐性传承。与此同时,教师要明确批判性思维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驱动性,注重在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课程评估中协助学习者树立批判意识,引导学习者学会质疑、分辨、表达,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达成智慧教育的目标要求。
批判性技能是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等能力的动态复合体,能够经过后天的培训和锻炼得以提升。英语智慧课堂为学习者掌握并应用批判性技能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成概念、建构意义的主动性活动。教师及同伴、资源、环境是学习发生的有力助手。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在具备特定能力的条件下自主生成和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智慧教学设计为学习者批判性技能的形成和强化提供了可能。课前,教师开展学情调查和分析,掌握学习者基本情况;利用在线平台创设语言情境,做出问题预设;筑造学习者共同体,预备充裕的数字语言资源供学习者选用。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数字资源,遴选有效信息,掌握基本要点,构建知识脉络。课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式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者自发运用辩证思维深入思考问题,探寻问题本真;开展共同体内部的头脑风暴,深化自我认知;经由严谨的逻辑推断,实现客观评估;借助有效语言阐述、解释自我思维。课后,学习者反思认知缺陷,厘正认知误区;教师结合师生评价做出综合评估,肯定学习者的表现,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深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一脉相承,学习者的语言根基得以夯实,语言经验愈加丰富,分析、归纳、质疑、推断、评估等批判性能力得以巩固和锻炼。
批判性思维是人脑的特有属性,是对既有信息的质疑、打破和创造,映射了学习者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趋向。异于语言的习得,批判性思维难以通过课程学习直接产生,以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为发展核心的传统英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习者内在发展需求的关注,限制了学习者思维的纵深延伸,制约了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学习环境是意义建构、能力生成和传递的场所,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信息资源和人际关系等。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为依托的智能学习环境是个性化学习和精准化学习的沃土,是知识创生、文化内化和思维成长的第一场所,推崇情境渲染、技术支撑、资源共享共建和角色平等。智能教室基础设施的配备和在线语言平台系统的应用赋予英语课堂智能化、情境化性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呈现了个性化、按需性特征,共同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营造适切的氛围:注重认知能力和情感活动的结合,鼓励学习者利用虚拟情境主动参与课堂,借助思索、质疑、辩驳、否定、反思等心理行动打破思维定式,挑战自我,凝结智慧。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有助于学习者交流共享、追求真知、乐于探究、勇于表达,这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优质心理壁垒。
评价是对事物的判断、分析和归纳。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7]以培养创新型智慧人才为己任的英语智慧课堂要在评价内容、评价途径、评价主体等方面秉持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为挖掘学习者批判性思维提供契机。
提升语言能力是英语智慧课堂的基本功能,学习者语言能力是智慧课堂评价的首要对象。创新人才目标指向下的能力的内涵愈发丰富、立体,敢于质疑、善于分析、精于创新、主动自信等软能力地位凸显。浩瀚的网络资源需学习者具备审慎辨别、弃粗取精的能力;智能化语言情境引发的多元文化冲突呼吁学习者增强文化平等和文化甄别意识;课堂参与度折射了学习者自主意识、合作意愿和思维活跃程度,是质疑、思辨、推断等能力延发的基础。因而,英语智慧课堂要将信息批判意识、文化批判能力、课堂参与程度等要素纳入评价体系,以此督促学习者注重非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思想深度和思维宽度,增强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诊断,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者个体差异和语言积累过程,终结性评价聚焦于学习最终效果。英语智慧课堂应将两者深度融合,发挥其各自优势,注重学习者内在素养的成长过程,引导学习者参与并享受学习经过,加深学习者对批判性思维的感知, 推动学习者软实力的提升。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的保证。英语智慧课堂应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鼓励学习者履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的职责,从而强化学习者观察、判断、推理、归纳能力,促进其批判性思维惯性的持有,引发其内隐性素养的自主生成。
批判性思维是未来核心素养的根基,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指标。语言生成的过程即批判性思维进阶的历程。英语智慧课堂关注学习者语言和思维的共生、共存,注重提升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创新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