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概
(茂名市福华小学,广东茂名,52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因此,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教材设计以任务群为主要组织逻辑,倡导教师用任务群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任务群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有关语言运用的情境,教师充分利用跨学科任务群的独特优势,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本文旨在挖掘跨学科任务群的方法优势,将其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基于跨学科任务群提升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概念,是创建教学新样态的方法路径和实践方式,要求在任务驱动下,以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构建学习生活。[2]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实现”,并将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1]其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1]。由此可见,跨学科任务群是一种融合多方面知识内容的活动形式,其在空间、时间和内容上是没有明确界限的,且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中被明确提出,跨学科任务群作为其中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是新的概念,为教师创新教学提供了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跨学科任务群有必然性与探索性。跨学科学习的本质是“统整课程”,即运用多元学科进行学习。[3]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讲述能力和书写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讲述能力和书写能力,才能熟练地应用语言与人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进行自我表达。有研究指出,语言运用是指儿童习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真实体悟并交流和表达的过程;成功达成语言运用活动需要情感参与、思维建构、记忆转化、问题解决和运用习惯五个要素。[4]分析这一概念可知,“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文字”即要在不同的情境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真实体悟”是指语言的学习要与自身联系起来,“交流和表达”意味着语言输出需要多样化。因此,教师需要抓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以下要点。第一,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操作和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境。学生使用语言需要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和教学情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使用情境,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语言使用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为学生操作和使用语言创设适合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重复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内化语言内涵,以及掌握语言使用的要点,从而更灵活地应用语言。第二,引导学生将语言与自身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学生要“进行社会真实体悟”,就要将见闻或所学内容与自身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涉及思维与情感的层面,只有在思考时注入情感,才能激发出“真实体悟”。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学生的思维、情感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内化语言内涵,更好地运用语言。第三,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和表达。交流和表达是语言运用的目的,也是语言运用的主要途径。与多样化的交流和表达相比,单一的交流和表达是固化的、局限的、不友好的、不易理解的,而多样化的交流和表达能呈现出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表达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能够让被交流者从更深的层面接受与理解。总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抓住上述几个要点,把握语言的本质以及学生语言运用的规律,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由于跨学科任务群内在地与语言运用相契合,利用跨学科任务群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需要从其内涵出发,总结提炼跨学科任务群中可跨越的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不同的学习领域、跨越不同的思维认知领域,只有实现了这些跨越,跨学科任务群才能在语言运用的学习中发挥更深入的作用。
按照教材的编排逻辑,学习内容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按照教材篇目呈现的顺序教学。而跨学科任务群不唯时间,其教学组织逻辑是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前后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时间界限,进行跨时间的任务设置。这就意味着一个任务要跨越更多的时间,如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个学期。其目的是通过更长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深入地进行语言探究,在更多的语言情境中加深语言印象,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每节课的时间有限,部分学习内容学生无法深入探究。跨时间任务可以跨越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让一个学习任务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以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例如,笔者将四年级上册和下册有关“我”的习作整合起来,有“我和某某过一天”“我的心儿怦怦跳”“我的乐园”“我的奇思妙想”“我的‘自画像’”,设计了以“我”为主题的学习任务群,这些课文和习作贯穿两个学期的内容,从时间上来说跨度较大,但其主题内容是一致的,对其整合并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学习系统化、深入化。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一个学习任务群,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长时间的重复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我”。笔者将这一学习任务群命名为“我了解自己吗”,共设计了三个领域,即我与自己、我与大家、我与环境,然后细化为六个问题:我怎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我喜欢什么?我怎么和老师和同学相处得更好?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真的生我的气吗?大自然的秘密我知道多少?如果看到有人乱丢垃圾我会怎么做?通过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从思考自己开始,进而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学生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依据上述问题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内容说出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后面的写作打下语言基础。在具体的写作环节,学生可以根据上述的某一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关于“我”的文章,结合自己的口头表达组织语言,练习书面表达。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会不断地组织语言,对不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回答,语言运用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因此,在长时间的任务探究中,学生可以“我”为主题进行不同情境的练习,让以“我”为主题的语言应用更加充实。
跨空间是指跨越地域空间界面,即学习任务群可以发生在校园内外,甚至学生的居住地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学习任务可以连接世界各地,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让学习任务连接更多地域,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进行跨空间的学习任务群设计时,教师要注重地域的扩展,运用丰富的环境资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地域情境中使用语言,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有几篇有关动物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蝴蝶的家》《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麻雀》等,为了让学生对动物有更清晰的认识,包括对动物生理上的认识和心理感受的理解,笔者设计了有关动物理解的学习任务群。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源于某一天下大雨,笔者听到班级里有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你说,下这么大的雨,小鸟不是都被淋湿了,它的窝也有可能掉下来,是不是很难受?”可见,这是一名有爱心的学生,他能够感同身受地思考动物的生活。因此,笔者设计了有关动物的学习任务群“小动物知多少”。主要子任务如下。一是尽可能地多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通过详细讲述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动物的态度和认识。二是带领学生去动物园近距离观察动物,去博物馆参观动物标本,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动物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交流与思考。三是长期观察一种动物,可以长期观察自己家养的小动物,也可以到自然中观察一种动物,并做好观察记录。四是讲一讲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动物故事,主要是异域的动物。学生可以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讲自己从视频中看到的故事,还可以讲从书中读到的故事,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故事写出来。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探究中,学生到不同的地方了解动物,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认知与态度,结合不同空间内的真实情境,学生的语言应用机会更加多样化,从而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容。
跨学科课程主要是“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其焦点就在于“统整”与“问题探究”[5]。跨学科任务群的整合性与问题探究性使其必然跨越不同的学习领域和认知领域,跨领域学习任务群强调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设计学习任务,这些知识领域不局限于教学学科,最好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的领域,如机械设计、农业生产、立体绘画等。这些领域对一些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不容易接触,将其应用于学习任务群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新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而多样化地进行语言运用。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群“我去过的历史古迹”,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晋中的地道战》等纳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历史遗迹,从历史中激发爱国情感,从结合历史的学习中练习更加丰富的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子任务如下:第一,讲一讲你去过的历史古迹,它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会产生这一遗迹?第二,你看到的历史古迹是什么样的,在自然的作用下,它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第三,你知道这些古迹是怎么建造的吗?第四,如果你是古代人,生活在建造古迹的年代,会是什么感觉?第五,你认为这些古迹对现代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对这些学习任务,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出发来解决,从跨学科的角度深入探究,也可以从不同的知识角度做情感抒发。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判断学生的学识和态度,进而做出恰当的指导。
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基于语文课文,但超越了语文知识,涉及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哲学知识等,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自然会融合各方面的知识,给出自己的解释与表达,渗透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在表达不同的知识领域时,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利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系统,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会更加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跨领域的学习任务群的训练,学生会有更多样化的知识见闻,进而有更多样化的语言运用场景,促进多样化的表达,最终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对用语言阐释的能力和理解语言中渗透的情感及价值观的能力。例如,对历史古迹的认识渗透了学生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通过上述任务群的探究,学生对历史古迹的认识与表达会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而这正是语言运用的精髓所在。
思维是对新输入大脑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的过程。思维有很多种,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有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这些思维是能够被训练与培养的。有研究指出,通过揣摩和赏析文章语言,品味矛盾语言、品味活用语言、品味情感色彩、品味词语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6]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狭义的思维认识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发展。[7]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设置跨思维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运用中超越常规。
例如,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如果我有一个菜园”,将课文《祖父的园子》《两茎灯草》《牧场之国》纳入其中。其子任务如下:第一,为自己设计一个园子,最好画出来设计图;第二,想一想自己会在园子里种什么;第三,各种各样的植物,我该怎么有序地安排种植;第四,种上植物之后,我要怎么管理,让植物长得更好;第五,如果有人偷了我的菜,我会怎么办;第六,如果我的菜吃不完,我会怎么处理。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始一一探究,有学生画出了菜园的设计图,做了立体的菜园模型,里面有很多栩栩如生的蔬菜;有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了分类,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设计了套种的种植方式;有学生列出了20几种发现菜被偷之后的解决方法,如防盗网、防鼠夹的应用等;有学生设计了储存菜的新方法——根据菜的生长习性就地储存过冬。这样,在实践中,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思维,用到了归纳思维、演绎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并在思考和思维表达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由于思维是渗透在语言中的,因此,学生若想更清晰地进行语言表达,就需要有前导的思维铺垫,同时, 思维铺垫可以推动语言的深入表达。这一过程是双向推动的过程,上述学习任务群需要调动学生的不同思维,在不同的思维表达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跨学科任务群是跨时间、跨空间、跨领域和跨思维的学习任务群,在新课标颁布与实施的大背景下,跨学科任务群的意义逐渐凸显,但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就需要跨学科任务群来承载,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设计适宜的跨学科任务群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