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义霞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兼具人文性、应用性、审美性。此类课程不但包含风起云涌的文学运动,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文学现象,还涉及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但包含众多的思潮流派,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与编辑知识;不但包含深入的学术探讨,还涉及教与学的技巧。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丰富性、开放性及时代性,此类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颇有改革与创新的空间。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新闻写作与编辑,还是文秘与文化宣传、专业学术研究,都可从中受益良多。与之相应,需要教育教学方特别重视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积极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与践行。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多注重传授文学史知识,带领学生识记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名家名篇,轻视或忽视社会的实际需要及个体的主体作用。为适应学生就业及进一步深造所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凸显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推动传统的知识型、传授型教学向应用型、素质型教学转化,为学生将来尽快融入社会奠基。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干课程的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多涉及教育教学、公务行政、文秘服务、文化产业、出版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社会领域,这些行业大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灵动丰富的想象能力。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宜停留于单纯识记,而应侧重知识贯通与实践转化,由一维的“听”过渡到多维的听说读写;由传统的知识考查过渡到根据社会和市场做适当的倾斜,突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及灵活应用,并积极向实践要效益。首先,改变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为主的单一模式,多融入实践,让学生由听到说,由说到练,推行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例如,《骆驼祥子》《伤逝》《腐蚀》等作品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时代气息,还有细腻的语言表达、立体的人物塑造,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式的写作演练;《倾城之恋》《围城》等作品,除了严谨的情节架构、丰富的人性书写,还有复杂的人生百味、生动的对话描写,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升表达能力;《谁是最可爱的人》《包身工》等名篇堪称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教学中可以结合热点人物、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的应用写作;讲授《茶馆》《雷雨》《一只马蜂》《获虎之夜》等剧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写小型情景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坚持学讲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一边引领学生赏析,一边引导学生演练,通过作品诵读、戏剧排演、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丰富考核形式,少一些客观题的识记,多一些主观题的考查,让动笔与动口、动口与动手有机结合。另外,坚持课上与课下联动,让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类体裁的经典阅读落到实处,多布置些写作类作业,如读后感、仿写、故事新编等。
社会和市场呼唤并真正需要的中文专业学生,应是在表达方面锦心绣腹能出口成章,在沟通协调方面循循善诱能凝聚力量,在写作方面能因时因事制宜,“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具有丰富人文资源与开掘空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与新时代、新形势相关联的听说读写能力,“探索一种复调式的大学人文教学”[1],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干课程的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就业趋向占比较高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培养其阅读、赏析的审美能力及写作、阐述的表达能力,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这是教师当下的使命,既事关学生当下的知识掌握也事关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对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校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式,培养综合能力,其效益不仅体现在课堂,还延伸至学生毕业后。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占据着较大的分量。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创新与中小学语文新课改关系密切。而当下,讲授此类课程的高校教师更多倾向于学术研究,在贴合中小学新课标改革方面倾力不足。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面,教师应打破惯例,合理安排文学史讲授与文学作品品读的结构比例,让后者真正走进学生课堂的内与外,并入脑入心,濡养气质,陶冶性情,作为活水惠及未来。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合理降低文学史的占比,适当增加作品赏析的份额,不仅不会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反而更容易弥补短板,引领学生在理解中强化认知。同时,教师还需吸纳新的教学方法,“力求将‘告诉式’改变为‘问题式’‘启发式’”[2],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沉下去。例如,改清一色的课堂讲授为丰富的协作互动,让分组探讨、研究式学习、实践实训、对比阐释、角色演绎等形式真正进入课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有益于当下,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惠及学生毕业后的教学工作。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当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等元素融入日常教学,诸如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影音资料的同步、学科精品课程的推介引入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的开放与立体,还可多快好省地实现教学的高效益,引导并提升学生运用多种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天下万物,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拿来主义”,可借助资源整合提升教学效益,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刷新学生的思维认知,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偶尔开辟园地,直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讲授、赏析某一文学作品,进行模拟实践教学。当然,教师应要求学生提前全面搜集资料,认真准备教案,做好全程指导。模拟教学既可强化知识掌握与理解记忆,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教学心理素质,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
真正高效的教育教学应是注重延展性与辐射效应的。为了当下目标与长远目标,中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与中小学语文新课改对接,使学生通过此时的学习,全面提升文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并融会贯通,融入将来的教学。
因研究兴趣或就业压力推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干课程的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学生,会有一部分在本科毕业后考研继续深造。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还需注重深化“奠基未来”发展战略,以经典文本为基,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积极训练他们的分析与解读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文学研究的专业眼光,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
第一,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扮演好引导者角色。打铁还需自身硬,铸金更要本人精。教师本身要不断加强学习,积极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坚持教学与研究一体双翼发展,全面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丰富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学,让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激发专业探索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推荐丰富的外在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将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有机熔铸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第二,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前设计问题—课上研讨交流—课后总结深化,可充分刺激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思考、研究及创新的能力。特别是集体研讨,如果巧妙设计、利用得当,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应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提出不同见解。研讨结束后,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总结升华,撰写较为规范的学术文章。比如,与学生一起研读张爱玲作品时,除了分析其作品的日常性与世俗性,解读其作品中的“市味人生”“饮食男女”,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文学创作中的政治复调性,启发大家深刻地理解作家生命和艺术沉潜的轨迹,思考政治生态与文学书写的复杂关系。再如,教师讲析欧阳予倩的剧作《木兰从军》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电影版和桂剧版的《木兰从军》分析剧作家在战争语境下的创造性改编,启发大家思考“木兰”传说中蕴含的时代品格与现实意义,了解改写背后的社会性。在讲析金庸作品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布置作业让学生于课前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自主学习,将课堂真正变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等,从而在学习共同体中获得进步。第三,设置专业平台,拓宽专题研究。对有志继续深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学生,可设置相应的模块课,“开小灶”培养其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为其将来从事相关的科研探索奠定基础;根据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点开设专题,实施“订单式”培养,形成课堂内外互补的学术写作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潜力,让学生掌握可以触类旁通的方法”[3]。第四,加强写作锻炼,鼓励学生写书评、读后感,或围绕人物形象、叙事形式、写作风格等提出新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越来越多的作家提倡写作能力的后天养成,认为“感染熏习多于天授神与”。国外的创意写作已经培养了一批相当知名的作家,白先勇、严歌苓等人都颇有受益并积极提倡。国内也开始了创意写作专业的培养工作,相关机构或组织开始走进高校。随着新形势下的新需要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写作边界在不断扩大,创意写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因其作家作品丰富,写作资源多元,受众特别多,自然是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源泉活水。基于教材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写作能力培养事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知识的传授,还需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断扩大其写作的格局和视野,积极淬炼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创意写作有机融合,首先应注重改变同质化、批量化的思维方式与写作模式,着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当事人对世界、对人生更深刻、更个人的认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砥砺,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大局都意义深远。例如,开展对名家名篇的“解剖”式想象与迁移性思考,教师既应注重“还原”整个写作的过程,“将写作解剖开来,向学生一一展现其‘内理’”“将写作的‘操作性’展示给学生”[4];还需积极提倡个性化、新颖化、开放化,引导学生打乱或重组,鼓励大家尝试创造性模仿或颠覆性写作。其次,应注意强化创意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开展文学沙龙,丰富文学讲座,组织多样化的文学创作竞赛,组建文学兴趣小组,实现演练与评讲现场化与一体化,建立诗歌写作工坊、小说写作工坊,推动经典作品再创造……从而将文学审美的培养与写作训练的践行渗透于各种文学活动中。最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需注重对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正如《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一书所述,“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印、广告、演艺娱乐、文化发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5]。影视行业需要能够独立创作剧本、服务台前幕后、为影视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人才;广告行业需要洞悉市场行情、理解消费倾向、体察社会人心的人才及主题表达;出版发行需要体察消费倾向、把握社会敏感度、制作个性文案的人才。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单纯的吟唱、诵读和诗歌散文的写作,而是更倾向于多元化与实用化。与之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除了文学作品的写作培养,也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与编辑能力,借助现场模拟演练、“小剧场式”体验、课外写作延伸式教学等方式提升大家对非文学作品类的写作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