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主题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侧重于从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结、表象与思维的有效驱动、过程与结果的有效促进以及现实与历史的交相呼应四个层面,遵循生活融入导向、问题解决导向、活动建构导向、文化涵养导向四个原则,借助多学科助力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 主题情境教学 生活融入 问题解决 活动建构 文化涵养
引用格式 万可宜.小学数学主题情境教学的四种导向[J].教学与管理,2022(35):54-5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把学习留给自己,把自己当成主人:在教室里,他们会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提出意见,思考问题。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其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四种类型的小学主题情境教学和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如何把数学与生活有效联结起來,如何借助问题解决驱动表象与思维,如何建构活动促进过程与结果,如何沟通文化实现呼应现实与历史。
一、生活融入导向:基于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结
学生大多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些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体验、理解、思考和探索都是有益的。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迫切需要有效联结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以活动操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以苏教版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教学为例,以 “千克和克”为起点,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这样的质量单位在生活中很常见,貌似离生活很近,而量感则是一种无法以直观“看”得到的对事物的客观性质的描绘。量感是一种直觉,是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真正的难点。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笔者在 “千克和克”这一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学科和综合实践学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下载网上信息” 时,让学生去搜索自己喜欢菜肴的菜谱,明确需要准备食材的具体质量以及实际操作步骤。在家中初步实践后,在综合实践学科教学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菜谱,并向大家讲解做菜中的趣事及注意事项,交流调整后回家再次实践。在数学教学中,认识和确立标准的数量是教学的关键。量感实质上需要学生保持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敏感性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有目的地去测量、去使用,在做菜过程中逐步养成对量的理解与运用。度量的本质是比较,学生在做菜的过程中,反复测量某种佐料的量,调整其具体数值就是比较后的结果。在这样一个趣味性情境中,整个度量过程就是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自觉的运用。
在 “千克和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认识质量单位常常以教为中心,教学中以教师的授课取代了学生的操作与思考,使学生体会不到量感。笔者在了解学生现有生活知识的基础之上,多学科助力教学、多角度帮助引领,以学为中心,紧紧抓住质量教学本质,学生不仅感知了1克和1千克这样的标准量,更是在做菜过程中测量感知了如青菜1.5千克、生姜约20克、鸡蛋300克等非标准量。感知了具体量才能对千克和克有更深的体验和感知。在做菜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量感,不但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探究、实践的潜能。学生在多个领域的融合中,激发他们的思想火花,他们思考、操作、调整、操作、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认识和生活技能,使其数学思考达到最佳状态,为他们夯实未来生活、学习的基础,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智慧。
二、问题解决导向:基于表象与思维的有效驱动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活动不是与其他学科探究学习的简单叠加,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数学主题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问题的发问不能死板,要顺其自然。情境教学是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融于数学主题情境之中,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讨论、引申反思,从而实现课程的重构,以活动教学达到课程目的,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身体变化”时,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回忆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身体的感受,并提出问题:“你是否了解在锻炼之后身体会有什么改变?锻炼会如何影响脉搏? ”引导学生展开实验讨论,小组合作商讨实验步骤、制定实验统计表,并汇报交流。之后,大家一起完善实验步骤、实验统计表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第二课时利用脉搏测量APP对实验数据进行具体测量与记录,判断四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每分钟心跳数是否适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统计活动的总结,建立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体验实验活动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基于以上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尝试自主设计一节体育课。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对本次主题情境课程进行回顾和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一节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它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问题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教学。在设计、试验、思考和拓展的过程中,通过提问、思考和调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合作,探索身体活动前后的脉搏变化规律。而这个过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顾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过程,以学生的探索过程为主,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体数据,通过对自己的身体数据的分析,可以让他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更多的了解,感受平均值对数据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可以使他们在不断的操作测量中充分体验数学主题情境教学的活动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数学思维是学生意识中空间形态与数量关系的体现,只有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三、活动建构导向:基于过程与结果的有效促进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虽然借助多学科教学,但不应是泛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即便是数学与多学科共同实施,也必须体现数学本质。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牢记数学味,不能因为其他学科的加入而冲淡数学本质,而应借助其他学科让数学味更加浓厚,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学主题情境教学中就必须牢牢锁定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苏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 “树叶中的比”时,笔者紧扣数学学科知识的核心,以知识应用为目标,力求在单元主题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利用手机APP测量树叶的长、宽,并能计算出长与宽的比值,经历观察、发现、测量、比较及分析的全过程,并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不同树种树叶的长和宽的比与树叶形状之间隐藏的规律。在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學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数学,还可以让他们真正体会到 “用数学”的乐趣。第二课时,通过雕塑、舞台、蝴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认识黄金分割比的过程中感受黄金比带来的美感。利用黄金比例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审美的本质,感受数学的价值。最后,鼓励孩子们采集落叶,利用生活中的美,将所见、所闻、所感以绿叶贴图的方式带入教室,感受到数学的美。
“树叶中的比”要求学生在统计交流中探究叶子的长度和宽度,经历统计、比较、交流等实践活动,体会统计的科学性,体会个人数据和总体数据之间的差异,学习从海量数据中发掘数学知识。在数学中比是一种很重要的概念,比的含义与价值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在实践中要让学生记住比这个词是很简单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它的含义就比较难了。笔者并没有采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比”的概念,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情境,用大量直观的情境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了解比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通过与美术学科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之美。
四、文化涵养导向:基于现实与历史的交相呼应
小学数学主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数学文化,在弘扬中国古算书中的精华的同时贴近现代生活。数学文化是主题情境教学的取材之源,主题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但是,在选择古代数学问题时,需要选择原理简明、数学思辨思维强的问题,同时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 《数学》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通过实验操作、科学研究、数学史辨析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利用圆柱、圆锥、沙子和水等实验材料,探究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实践、比较及分析的全过程,无论学生的操作如何准确,数据总会有偏差,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数据不准确。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究,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探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规律发现的不易,更为后续了解 《九章算术》铺垫情感。第二课时,通过装满红豆的罐子是否可以装沙子,以及一枚硬币为什么可以滴那么多滴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科学密不可分,数学实验中满含科学性,测量的数据可能有误差,任何实验都需要不断地去排除无关变量。第三课时,教学数学拓展课 “你知道吗”,《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圆柱体积计算方法是 “周自相乘,以高乘之,十二而一”,从这句话出发,带领学生进行推导验证,对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认识。
在数学文化题材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数学和科学实验为依托,借助古代书籍的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不断尝试利用数学文化对学生进行渗透,多渠道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数学文化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综上所述,基于主题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侧重于从数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结、表象与思维的有效驱动、过程与结果的有效促进以及现实与历史的交相呼应四个层面,遵循生活融入导向、问题解决导向、活动建构导向、文化涵养导向四个原则,借助信息技术、体育、美术等多学科助力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黄春银.小学数学主题单元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3] 马丽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9.
[4] 王丽,李亚林.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实录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6(Z2):82-84.